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308
中醫名詞術語
1
中醫名詞術語
 陰陽 我國古代哲學理論,系古人對自然界萬事萬物性質及其發展變化
規律觀察、歸納的總結。醫學中的陰陽學說則是古代辨證的思想方
法與醫學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即以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消長與轉
化的觀點,說明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並概括醫學領域裏的一系列
問題。解剖方面:歸納人體臟腑組織的屬性如《靈樞.壽天剛柔
篇》:「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
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生理方面:分析人體的生理
機能。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陰者,藏精而起極也;陽者,衛
外而為固也。」說明陰代表著物質的儲藏,是陽氣能量的來源;陽
代表機能活動,起著衛外而固守陰精的作用。病理方面:闡明
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陽病,
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又如《素問、調經論》:「陽虛
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等等。診斷
方面:對病症屬性歸類的總綱,把陽證與陰證作為總的鑒別要領。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治
療方面:確定瀉其有餘,補其不足,調整陰陽相對平衡的原則。
如《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又如《素問、陰陽
應象大論》:「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等等。此外,藥物的性能、針
灸的手法等,也有相應的陰陽屬性。臨床上,就須注意證之陰陽
與治之陰陽的關係。綜上說明,陰陽既是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
2
分,又是總結臨床經驗的工具。但是,這個學說也只能根據一些
直覺的體驗對事物內部的相互關係作粗略的說明。
 陽氣 與“陰氣”相對。泛指它們所代表的事物的兩個對立面之一。如就機
能與物質來說,陽氣指機能;就臟腑機能來說,則六腑之氣為陽
氣;就營衛之氣來說,則衛氣為陽氣;就運動的方向和性質來說,
則行於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強的、輕清的為陽氣、餘可類推。
 陰氣 與“陽氣”相對。泛指它們的事物的兩個對立面之一。如就機能與物
質來說,陰氣指物質;就臟腑機能來說,則五臟之氣為陰氣;就
營衛之氣說,則營氣為陰氣;就運動的方向和性質來說,則行於
內裏的,向下的,抑制的、減弱的、重濁的為陰氣。餘可類推。
 陽中之陽 指陽的事物中又分屬於陽的一方面。因事物的陰陽屬性只是相對
的,它們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為陰陽兩面。如胃在臟腑的相對關
係中屬陽,但胃本身又分胃陽和胃陰,則胃陽(胃氣)在這種意
義上稱陽中之陽。在陰陽屬性依不同的關係而相對變化時,指
某一事物的兩種屬性均屬於陽者。如心在五臟的相對位置因居於
上,故屬陽;心主火,心氣通于夏,也屬陽。因此,在分辨五臟
間的位置與功能的相互關係時,心為陽中之陽。
 陽中之陰 指陽的事物中又分屬於陰的一方面。如胃屬陽,胃陰則為陽中之
陰。指某一事物兩種屬性中,前一種屬陽,後一種屬陰。如肺位置
在上,屬陽,肺氣主降,屬陰。故稱陽中之陰。參閱“陽中之陽”條。
 陰中之陰 指陰的事物中又分屬於陰的一方面。如背面為陽、腹面為陰;腹面
3
中,胸在上屬陽,腹在下屬陰,故腹部屬陰中之陰。指某一事
物的兩種屬性均屬陰者。如腎位置在下,屬陰;腎為水髒,主藏
精,也屬陰。故稱陰中之陰。
 陰中之陽 指陰的事物中又分屬於陽的一方面。如背面為陽,腹面為陰;腹
面中,胸在上屬陽,腹在下屬陰,故胸部屬陰中之陽。指某一
事物的兩種性中,前一種屬陰,後一種屬陽。如肝位於腹內,屬
陰;肝氣主氣,性疏泄,屬陽。故稱陰中之陽。
 陽生陰長 陽氣生化正常,陰氣才能不斷滋長,以此說明事物生髮的一面。
 陽殺陰藏 殺即收束或消滅。陽氣收束,則陰氣也潛藏,以此說明事物斂藏
的一面。
 陰陽互根 互根即互相依存。陰陽雙方均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孤陰”
和“獨陽”就不能生化和滋長。同時,陰陽又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
轉化,如機能與物質之間就是這種互根的關係。但陰陽學說中較
常用互根表示人體生理範圍內的變化。
 陰生於陽 根據陰陽互相依存的道理,“陰”以“陽”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在人體來說,陰氣所代表的物質(陰精)的生化,必須賴于陽氣
所代表的能動力量。因此說,陰精是通過陽氣的活動而攝取和產
生的。
 陽生於陰 根據陰陽互相依存的道理,“陽”以“陰”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在人體來說,陽氣所代表的能動力量的產生,必須依附于陰氣所
代表的物質(陰精)作為基礎。因此說,陽氣是由陰精化生出來
4
的。
 陰陽消長 消長,說朗陰陽雙方對立的一面。它們任何一方都對另一方起著
制約的作用,以維持事物的相對平衡。若一方的太過,就會引起
另一方的不足;一方的不足,也會導致另一方的太過,產生了此
盛彼衰,此消彼長的動的變化。這種關係較多於說朗病理變化,
如“陰虛陽亢”,“陰盛陽衰”等。
 陰陽轉化 事物的陰陽兩方面,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陰可以轉
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如:在生理上,陰生於陽,陽生於
陰,表現為陰陽互根;在病理上,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證可
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如:在生理上,陰生於陽,陽
生於陰,表現為陰陽互根;在病理上,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
證可以轉化為陽證,陽證也可以轉化為陰證等。
 陰平陽秘 陰氣平順,陽氣固守,兩者互相調節而維持其相對平衡,是進行
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
神乃治」。
 陰陽乖戾 乖戾即不和或失調。陰陽不和或失調,就會彼此偏衰偏亢,氣血
逆亂,臟腑功能失常等。這是病理變化的基本原理。
 陰不抱陽 指由於陰的病變,不能維繫陽氣的正常固守,出現病理上的“陰
虛陽亢”或“陰盛格陽”的病理現象。
 陰陽離決 即陰陽的關係分離決裂。指由於陰陽失調,此消彼長發展到一方
消滅另一方、或一方損耗過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無法再繼續
5
保持陰陽兩者能動的相互關係,用以表示死亡的病理。如“亡陰”“
亡陽”等進一步發展就可能導致陰陽離決的嚴重惡果,故《素問、
生氣通天論》說:「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 陽化氣,陰
成形
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化氣與成形,是物質的兩種相反而又相
成的運動形式。張景嶽注:「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
形。」因此,這裏陽和幨侵肝鑌|的動與靜、氣化與凝聚、分化與合
成等的相對運動,進而說明物質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
作用。
 陰勝則陽病 陰指陰寒,陽指陽氣。外感寒邪會使衛外的陽氣活動受約束,陰
寒內盛也會導致臟腑的陽氣虛弱,這些都是陰寒勝而影響陽氣的
病證。
 陽勝則陰病 陽指陽熱,陰指陰液。陽熱過盛或虛火妄動都會使陰液耗損,這
些都屬陽氣勝而陰不足的病證。
 陰損及陽 由於陰精虧損而累及陽氣化生不足,與“陰虛陽亢”的病理小同。
如原有咳嗽、盜汗、遺精、咯血等陰虧證候,病變發展日久,若再
出現氣喘、自汗、大使溏泄等陽虛證候,這就叫陰損及陽。
 陽損及陰 由於陽氣虛弱而累及陰精化生不足,與“陽虛陰盛”的病理不同。
如原有水腫、腰酸、膝冷等腎陽虛的證侯,病變發展日久,若再出
現煩燥、咽幹喉痛、齒齦出血、小便短赤等腎陰虛的證候,這就叫
陽損及陰。
 重陽 兩種屬陽的性質同時出現在一個事物上。如:一晝夜的日中
6
(正午),白晝為陽,日中為陽中之陽,故稱重陽。身熱,脈
洪大,症脈都是陽盛,稱為重陽,說明陽熱之盛。把自然氣候
與人的病變聯繫起來,如夏季屬陽,暑為陽邪,故夏月感暑,也
可稱為重陽。
 重陰 兩種屬於陰的性質同時出現在一個事物上。如:一晝夜的夜半、
夜為陰、夜半為陰中之陰。故稱重陰。身冷,脈微欲絕、症脈都是
陰盛,稱為重陰,說明陰寒之盛。把自然氣候和人的病變聯繫
起來,如冬季屬陰,寒為寒邪,冬季感受寒邪,也可以稱為重陰。
 至陰 至,即到。至陰,即到達陰的意思。如太陰為三陰之始,故太陰
又可稱為至陰。太陰屬脾,至陰常作脾的代詞。《素問、金匱真言
論》:「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至,作最或極解。至陰,
即屬陰之最甚者。《素問、水熱穴論》:「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
也……」
穴名,足太陰膀胱經井穴。位於足小趾甲根外側角外一分許。
 重陰必陽 疾病的性質原屬陰氣偏勝,但當陰氣亢盛到一定限度時,會出現
陽的現象或向著陽的方向轉化。如:病理變化中的“寒極生熱”
就是陰寒盛的病在一定條件下出現熱性症狀。冬季感寒邪為重
陰,病本屬感冒風寒,但寒邪化熱入裏,會轉化為熱病。這些病
理上的轉變都是有條件的,不應理解為必然如此。
 重陽必陰 疾病的性質原屬陽氣偏勝,但當陽氣亢盛到一定限度時,會出現
陰的現象或向看陰的方向轉化。如:病理變化中的“熱極生寒”
7
就是陽熱盛的病在一定條件下出現寒性症狀。夏日中暑為重陽,
但由於暑熱不但傷津液,還會使陽氣耗散,正氣不足而出現虛脫。
這些病理上的轉變也都是有條件的,不應理解為必然如此。
 陽常有余、
陰常不足
元代朱丹溪氏經過臨床實際體會所提倡的一種論說。他所指的陰
是精血,陽是指氣火,即由於精血虧損所產生的虛火。他認為精
血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不斷消耗,易損難複,故陰常不足。
如不注意保養精血,嗜酒縱欲,傷戕過度,則陽氣易亢,虛火妄
動,故陽常有餘。陰虛陽亢,則百病叢生。故主張保重精血以維持
身體陰陽的相對平衡,這是他在臨床上偏重滋陰法的理論根據。
 陽強不能密,
陰氣乃絕
見《素問、生氣通天論》。陽強,即陽亢。就是說陽氣過亢,既不能
衛外而固密,而在內的陰氣又受損耗或蒸迫而外泄,以致真陰虧
損。
 陰陽勝複 勝即勝利或亢盛,複即報復或反覆。陰陽的變化,陰盛陽衰,陽
亢陰虛是它們發展不平衡的一方面,而陰勝陽複,陽勝陰複是這
種不平衡的反作用的另一方面。它們都影響著變化過程的轉歸。前
人用這個道理解釋一些氣候變化和臨床病理。氣候方面:如某
年濕氣勝,雨水過多,則來年可能有燥氣的複氣,出現乾旱的氣
候。氣候的勝複也會影響人們發病的情況,尤與季節性流行病有
關。病理方面:邪正相爭的過程也會出現勝複的現象,如《傷寒
論》厥陰病所說的陰陽勝複,陰指寒邪,陽指正氣,陰陽勝複表
示邪正相爭。如:厥陰病下痢、四肢厥冷屬虛塞證、正氣來複時則
8
見身熱,而下痢、肢厥俱除;邪勝則體溫下降、肢厥和下痢又再出
現。這種情況的交替出現,也稱為陰陽勝複。
 陰陽自和 語出《傷寒論》。指在病理上的陰陽失調趨向相對平衡的建立,表
示疾病的好轉或痊癒。如:恢復期的熱退而脈和緩,口津充足,
食欲漸佳,二便通調等。
 五行 我國古代哲學理論,屬於古人對物質的屬性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
範疇。醫學中的五行學說則是古代的樸素唯物,自發辨證的思想
方法與醫學實驗的相結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行”
是運動。這個學說是以五行的屬性,聯繫人體的臟腑器官,並通
過五臟為中心,運用“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理論來說
明一些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用以總結臨床經驗。基本內容:
以五行的屬性分別臟腑器官的特徵。如肝、筋、目屬木;心、脈、舌
屬火;脾、肉、口屬土;肺、皮毛、鼻屬金;腎、骨、耳屬水等。以
生克的關係說明臟腑器官相互資生和制約的生理現象,如肝能制
約脾(木克土),但脾能資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約肝
(金克木)等等,以此來說明臟腑間有著彼此維繫,彼此協調生
理活動的關係。以乘侮關係闡述病理變化及治療方法。如肝病犯
脾,是木乘土,治療應採取抑木扶土法;治療肺氣虛弱,採用健
脾補肺,叫培土生金法。由此可見,五行學說貫串於醫學的各個
方面,並包含著古人的一些寶貴臨床經驗,也是中國醫學的基礎
理論。它強調事物間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觀點。對古代醫學的
9
發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是,這個學說以五行通套一切事物,如果
完全按照生克乘侮解釋事物的變化發展,就會失之籠統。故後世
在醫學實驗過程中也逐漸有所擺脫。今天,在實踐中要取其有益
的臨床經驗,拋棄其不合理之一面。
 五常 指五行所代表的五類事物的正常運動。《傷寒論》序:「人稟五常,
以有五臟”。
 五音 古樂中的角、征、宮、商、羽五個音階。五行學說用五音配五臟。從病
人發音的高亢、低沉、重濁等推測五臟的病變。即肝音角、心音征、
脾音宮、肺音商、腎音羽。因其牽強附會,現已不用。
 五聲 指與人的精神活動有關而發出的呼、笑、歌、哭、呻(呻吟)等五類
聲音,是髒象學說按五行的觀點把人的發聲活動進行的歸類。即
肝主呼,心生笑,脾主歌,肺主哭,腎主呻。這種歸類,帶有牽
強附會之處,現已少用。
 相生 即相互資生,促進,助長。五行學說借相生的關係來說朗事物有
相互協同的一面。具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 相克 即相互約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學說借相克的關係來說明事物有
相互拮抗的一面。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相克本屬正常範圍內的約制,但近人已習慣把它與反常
的“相乘”混同,例如:病理上的木乘土,已通稱為“木克土”。
10
 相乘 乘有乘虛侵襲之意,相乘即相克得太過,超過正常約制的程度,
是事物間的關係失卻了正常協調的一種表現。例如:木氣偏亢,
而金又不能對木加以正常克制時,太過的木便去乘土,出現肝木
亢盛和脾土虛弱的病症。五行學說中相乘屬病理變化的範圍。
 相侮 侮,有恃強淩弱之意。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是事物間關
係失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例如:正常的相克關係是金克木,
若金氣不足,或木氣偏亢,木就會反過來侮金,出現肺金虛損而
肝木亢盛的病症。五行學說中相侮屬病理變化的範圍。
 制化 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學說認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為用的,
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這樣生
克的配合,稱為制化。舉木為例:木能克土,但土能生金,金又
能克木,通過這種調節,使木不能過度克土。其餘類推。
 亢害承制 見《素問、六征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亢,即
亢盛。承,作抵禦解。制,即壓抑或節制。五行學說認為,事物有
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無克,勢必亢盛之極而
為害,因此必須抵禦這種亢盛之氣,令其節制,方能維持事物的
正常生髮。例如實熱內結的病,因內熱熾盛,損耗津液而便秘,
又會火氣上沖而諺語,治療就須用承氣湯苦寒瀉下,才能抵禦這
種亢盛的熱邪。
 所勝 勝,與克通。在五行相克關係中,“我克”者為所勝。如“木克土”,
又稱土為木所勝。
11
 所不勝 勝,與克通。在五行相克關係中“克我”者為所不勝。如土被木所克,
則木為土所不勝。
 五勝 是一種用五臟之氣相勝作為治療的方法和原理,例如肺(在五行
屬“金”)的病症,用調補脾胃(在五行屬“土”)的方法治療,所
謂“培土生金”。指五行相克。
 子氣 在五行相生關係中,“我生”者為子氣。如火為木所生,則火為木
的子氣。
 母氣 在五行相生關係中“生我”者為母氣。如木生火,則木為火的母氣。
 勝複 勝複,是指“五運六氣”在一年之中的相勝相制,先勝後複的相互
關係。勝即“勝氣”,複即“複氣”。勝是主動的,有強勝的意思;複
是被動的,有報復的意思。勝複之氣,即一年中之上半年若有太
過的勝氣,下半年當有與之相反的複氣。如上半年熱氣偏盛,下
半年當有寒氣以報復之。又如木運不及,金氣勝木,木鬱而生火,
火能克金,稱為複。勝複的一般規律是,凡先有勝,後必有所報
復,以報其勝。勝複之氣並非每年都有。
 勝氣 勝複之氣在時序上被認為是有規律的,上半年如果發生了超常的
氣候叫做勝氣。參見“勝複”條。
 母病及子 用五行說明五臟間相生的母子關係中,由於母病累子而稱。例如
木生火,肝木為母,心火為子,當肝陽上亢發展至一定程度,就
可能使心火亢盛而致病。
 子盜母氣 用五行說明五臟間相生的母子關係中,由於子病累母而稱。多用
12
於闡述五臟虛損性疾病互相影響的病理。例如土生金,脾土為母,
肺金為子,當肺氣虛弱發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影響脾氣運化的
功能。
 木喜條達 木是肝的代詞,條達即調和暢達。用樹木生髮的現象比喻肝的生
理特點。肝主疏泄,一方面疏泄膽汁,幫助脾胃消化;另一方面,
肝膽又有升發透泄的作用,使全身氣機舒暢。因此,肝氣的特點
是喜調和暢達,既不能過亢,又不能抑鬱。
 木克土 五行中,五種相克關係之一。按五行學說的觀點,相克本屬
正常範圍內的約制,但近人已習慣於把木克土與木乘土混同,其
義與“肝氣犯脾”,“肝氣犯胃”類同。
 木鬱化火 五行歸類中,肝屬木,木郁即肝鬱。由於肝郁引起肝陰虧損或素
有內熱而出現肝火症狀,故稱。臨床表現有頭痛,眩暈、面赤、嘔
血,咳血,甚或發狂等。
 木火刑金 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過旺,可以耗傷肺金,引起肺病
的加重,出現乾咳,胸脅疼痛,心煩,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
 木鬱化風 五行歸類中,肝主風,屬木,木郁即肝鬱。由於肝鬱導致肝血虧
損,或素體血虧而出現肝風症狀,故稱。臨床表現有眩暈、舌麻、
震顫、痙厥等。
 火性炎上 用火焰上燃的現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變向上的特點。火有虛實之
分;實火多屬外邪陽熱,主升主散,火熱傷肺,則見喘咳,咯血
或鼻衄等症;火迫心神,則見頭痛、嘔吐、昏迷,譫妄等症。虛火
13
多由精血虧耗,陰虛陽亢而起,症見煩燥、咽痛、聲嘶、齒齦出血,
耳鳴等。均屬火性炎上的病變。
 火盛刑金
(火旺刑
金)
火指肝火,與“木火刑金”同義。火指心火或熱邪,心火熾盛可
藉傷肺陰,引起喘咳痰血;熱邪熾盛,會傷害於肺,引起熱咳或
“痰熱阻肺”,病情嚴重的,可出現高熱,呼及急促,鼻翼煽動,
甚則咳血,咯血等症狀,又稱“火熱迫肺”。
 火不生土 火指腎陽,即命門火;土即脾胃。當腎陽虛弱,命門火不足,脾
胃得不到這種陽氣的溫煦,影響胃氣腐熟水穀和脾氣運化營養精
微,運化水濕的功能,出現腎脾陽虛的綜合病症,均屬火不生土。
臨床表現為腰酸膝冷,畏寒,飲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腫或天亮
前腹瀉等。
 土生萬物 脾胃屬土,用自然界萬物滋生於大地的現象,比喻脾胃為營養化
生之源的生理特點。胃主受納和消化食物,脾主吸收和輸布營養
精微,為各臟腑器官組織的生長和機能活動提供物質基礎。
 土喜溫燥 用以說明脾的生理特點。土代表脾,在水液代謝的生理活動中,
脾具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脾氣溫燥,則運化功能健旺,吸收正常。
若過多受納生冷食物,就會損傷脾陽,影響脾運化;反之,脾虛
不運又會形成濕濁內停,發生小便不利,水腫和痰飲等病症。
 土不制水 土指脾土,水指水濕,即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致濕濁停滯,出現
多吐稀白痰,小便小利、大便溏泄或水腫等病症。
 金氣肅降 用以說明肺的生理特點。金代表肺,肺主氣的活動,肺氣宣清而
14
下降,氣化活動就順利,三焦水道也能通調;反之,若肺氣不能
清肅下降,就會使氣上逆,發生咳嗽,氣喘或小便不利等病症。
 金寒水冷 指肺腎虛寒。肺屬金,腎屬水。肺金與腎水在生理上相互資生,病
理上也可相互影響。當肺氣虛而累及腎,或腎陽虛而影響肺,都
會出現肺腎虛寒的綜合病症。臨床表現有咳嗽、吐痰稀白、氣喘、畏
寒、腰膝冷、水腫等。
 水性流下 用水往下流的現象比喻水濕邪氣致病的病變向下的特點,如腹瀉、
下肢倦怠或下肢浮腫等。
 水不涵木 涵,滋潤之意。腎屬水,肝屬木。當腎陰虛不能滋養肝木,則肝陰
不足,虛風內動,故稱。臨床表現有低熱、眩暈、耳鳴、耳聾、腰酸、
遺精、口乾咽燥,手足蠕動,甚則抽掣等。
 水虧火旺 水指腎水,火指心火。腎水不足而致水不濟火,使心火獨旺,出
現心煩、失眠或睡臥不寧的證候。指腎陰,腎陽的失調。水即腎
水,火即命門火。腎水虧損,命門火偏亢,出現性欲亢進,遺精
等症。
 水火不濟 心屬火,腎屬水,水火二者互相制約,互相作用,以維持生理的
動態平衡,稱為“水火相濟”。如果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或
因心火妄動,下傷腎陰,便失去這種協調,出現心煩,失眠,遺
精等症,就是這種病變。參閱“心腎不交”條。
時令 指每一季節的主要氣候。指按季節制定的關於農事,醫事等的
政令。
15
四時 即春、夏、秋、冬四季,其中,夏季的第三個月(農曆六月),又
稱為“長夏”。
節氣 是農曆推算四季氣候的單位。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故一
個節氣又稱為“三候”。節氣表示四季氣候變更的每一階段。一年共
有“二十四節氣”,按順序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
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伏 指初伏,中伏,末伏而言。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從夏至後第三
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
指末伏。即以初伏、二伏、三伏為序。
十二時
即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時辰是古代
的計時單位,每一時辰相當於二小時,子時相當於晚上十一時至
次日一時,丑時相當於一至三時.其餘按十二時辰序類推。此外,
又有把子時稱為“夜半”或“午夜”;丑時稱“雞鳴”;寅時稱“平旦”;
卯時稱“日出”;辰時稱“食時”;已時稱“隅中”,午時稱“日中”;未
時稱“日昳(音跌)”;申時稱“晡時”,或稱為“日晡所”;酉時稱“
日入”;戌時稱“黃昏”;亥時稱“人定”等(《左氏傳》昭公五年注)。
這些命名與我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習慣有關,且較符合黃河流域地
區晝夜推移的特點。
晬時 晬時,即一周時。指一天的某一時辰至次日的同一時辰。
五運六氣 簡稱“運氣”。“運”指木、火、土、金、水五個階段的相互推移;“氣”指
16
風、火、熱、濕、燥、寒六種氣候的轉變。古代醫家據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這種十天干以定“運”;子、醜、寅、卯、辰、已、午、
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地支以定“氣”。前人結合五行生克理論,
推斷每年氣候變化與疾病的關係。但其中不少是牽強附會之說,
現已少用。
五臟 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髒一般是指胸腹腔中那些內部組織
充實,並有貯存和分泌、製造精氣功能的臟器(所謂“藏精氣而不
瀉”)。我國醫學對五臟的認識,有的是指實質臟器,有的主要的
是指臟器的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的種種反映,因此和現代醫學同
名的臟器有許多不同的特點。例如脾,相當於消化系統的部份功
能,還包括部分代謝功能以及和血液系統有關的功能等等。又如
心,既指心臟實體和有關循環系統方面的生理功能,又包括中樞
神經系統的一些活動(如精神、思維等)以及其他方面的功能。我
國醫學重視內臟的生理作用,並重視內臟的病理變化的反映,以
及內臟之間與形體各組織之間的聯繫。為了和六腑相配合,五臟
加上心包絡,就是所謂的“六髒”。髒和腑的配合(又稱“互為表裏”
腑為表,髒為裏)是:心合小腸,脾合胃,肝合膽,肺合大腸,
腎合膀胱,心包絡合三焦。
六髒 通常是指心、肝、脾、肺、腎、心包絡。《難經.三十六難》將五臟中
的腎分為左右兩髒“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稱之為“六髒”(即
心、肝、脾、肺、腎、命門)。
17
心 五臟之一,是五臟中最重要的一個臟器,即所謂“君主之官”(可
以體會為“首要之髒”)。“心主血脈”,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氣的推
動。但從生理病理的角度來看,更多的還是指中樞神經系統的一
些活動,所謂“心藏神”的神,是指人體高級中樞神經的機能活動,
認為這些機能活動由心主管和體現。心和出汗也有密切的關係,
所謂“汗為心液”,臨床上有些自汗或盜汗的病症須從心論治,顯
示植物神經系統某些功能紊亂和心也有關係。此外,“心開竅於舌
”,“舌為心之苗”,說明心的病症興舌的變化有較為密切的關係。
心包絡 簡稱“心包”,是心臟的外膜,附有絡脈,是通行氣血的道路。心
包和心都和中樞神經的活動有關,如果外邪侵犯心臟,首先是心
包受到影響,如臨床上急性傳染病等因高熱引起的神昏譫語,發
狂,稱之為“熱入心包“,在治療上就是以“清心”為主,說明心包
和心從辨證的角度來看是一致的,只不過反映病情的淺、深、輕、
重程度的不同而已。
肝 五臟之一。肝是貯藏血液的臟器,對周身血液的分佈能起調節的
作用。肝性如木,生疏泄條達(條達本是形容樹木無拘束地生長,
枝條暢達。聯繫到人體,肝氣條達,氣血就此較舒暢,條達的前
提須靠肝氣的疏泄作用。肝的疏泄,還有幫助脾胃消化和幫助脾
氣散精等作用)而忌抑鬱,否則容易引起肝氣鬱結的病症。“肝主
謀慮”,說明肝還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有關。肝聯繫到情志則主
“怒”,當受到精神刺激時,容易產生惱怒,頭脹等症。肝還主管
18
筋的活動(所謂“肝主筋”),為“罷極之本”(使人能耐受疲勞)。
“肝開竅於目”,不少眼病須從肝論治。
脾 五臟之一。主要具有消化系統的一些功能,所謂“脾主運化”。人體
生命活動的維持主要靠營養,脾能消化飲食,把飲食的精華運輸
到全身,所以說脾是“後天之本”。脾又能統攝周身血液,調節血
液迴圈,使之正常運行。臨床上消化機能的失調或一些慢性出血
病症,常和脾病有關。脾氣主升,能把飲食中的精氣,津液上輸
於肺,然後再輸布於其他臟腑以化生氣血。通常所說脾有益氣作
用的“氣”,就是代表人體機能的動力,而這種益氣作用的產生,
則有賴於脾能發揮正常的運化能力。脾能運化水濕,喜燥惡濕,
說明脾和水液的代謝有關,脾虛水濕就客易停聚而產生一些病症。
同時,脾還和四肢、肌肉等有關,如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四肢活
動有力,肌肉豐滿壯實,否則在這些方面也可以顯示出病態。
肺 五臟之一。肺主要是主呼吸的,為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主要器官。
肺呼出濁氣,吸入清氣,清氣又和飲食經消化後產生的“穀氣”相
結合而輸布,供養人體臟腑器官各部分,並能統管全身之氣。肺
還有調節體液和通調水道的作用,人體內水液運行,與肺氣的作
用有關。肺氣宜清宜降(“肺主肅降”),如果肺經受邪或肺氣失
降,可以產生種種病症。同時,鼻是肺的門戶(“肺開竅於鼻”),
為氣體出入的通道;肺又與肌表抵抗力關係密切(“肺主皮毛”),
肺氣虛,往往影響肌表的抵抗力,體表受到風寒的侵襲,可以引
19
起肺的症狀。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協調和輔助心臟所
主的血液運行,可見心肺之間的密切關係。
腎
五臟之一。“腎為先天之本”,是藏精之髒.腎所藏的精,不僅藏
本髒之精(即男女媾精的精氣,為“先天之精”),還藏五臟六腑
水穀所化生的精氣(為“後天之精”),能滋養臟腑和肢體各部組
織。腎所藏的精,來源於飲食的不斷的補充,是維持人體生命和
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腎精並能滋養骨和髓,《靈樞.海論》說:
「腦為髓之海。」故腎直接和腦、髓、骨的生長,發育和功能情況有
關,腎精足,人體自然就會顯得精力充沛。牙齒的健康和頭髮的
生長、脫落和光澤,也和腎氣的是否充實有關。腎有“納氣”的功能,
因此和呼吸系統也有密切關係。有些腰部症狀也和腎有關(因為
腎在後腰部位,所謂“腰為腎之府”),腎在上“開竅於耳”,腎氣
調和,聽覺就會靈敏一些;在下“開竅于二陰”(前陰指尿道或說
包括精竅,後陰指肛門)。可見耳的生理病理和某些大小便異常
須從腎的方面進行分析。腎主水,水液下行於腎,其濁液經腎的
氣化,由膀胱排出體外,濁中之清者,由腎保存於體內,故腎為
體液平衡調節的重要臟器。腎有兩枚,《難經.三十六難》認為左
側為腎,右側為命門。腎主陰,屬水;命門主陽,屬火。故腎又有
“水火之髒”之稱。通常所說的“真陰”就是指的腎水;“真陽”就是指
的腎陽,或稱“命門之火”。
小心 語出《素問.刺禁論》:「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歷代注家、醫家對
20
此看法不一。指心包絡。馬蒔注雲:「自五椎(心俞)之下可推
之,則包絡當垂至第七節而止....蓋心....為大心,包絡....為小心
也。」指命門。吳鶴皋注雲:「下部之第七節也(指從尾椎向上數
的第七椎),其傍乃兩腎所系,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相火代
君行事,故日小心。」膈俞穴。張志聰注雲:「七節之旁,膈俞之
間也,中有小心者,謂心氣之出於其間,極微極細。」
六腑 六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腑一般是指腹腔中那些
中空有腔的器官,具有出納轉輸,傳化水穀的功能,所謂“傳化
物而不藏”。中西醫論述六腑的功能,大體上還是一致的,但也有
些不同之處,例如三焦是中醫臟腑學說所獨有的;又如中醫所說
的六腑,聯繫到臟腑學說和經絡學說,其功能就可能和解剖學上
同名的腑不完全相同,以膽為例,膽附于肝葉之下,是貯藏膽汁
的,它和其他腑之傳化水穀、糟粕的功能有明顯的不同。膽和肝相
表裏,“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說明肝、膽都和中樞神經的活動
有關,而膽和肝在病理上又都易產生一些“火”的症候,這些說明
和現代解剖學上所說的膽還是有區別的。腑和髒的配合(稱“互為
表裏”,腑為表,髒為裏)是:膽合肝、胃合脾、大腸合肺、小腸合
心、膀胱合腎、三焦合心包絡。
大腸 六腑之一,又稱“回腸”(一說回腸還包括直腸、肛門)。其主要功
能是接受由小腸消化吸收後運送下來的化物,及收其中剩餘的水
分和養料,使之形成糞便,通過肛門排出體外,所以大腸又叫“
21
傳導之官”,主要是傳瀉糟柏,為整個消化的最後階段。大腸有病,
可以影響大便的次數和性狀。
廣腸 指直腸。
小腸
六腑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進一步消化,
把飲食中那些精華養料吸收後,通過脾的運化,滋養全身,並將
消化後糟粕樣的化物傳送到大腸,而其中的水液則通過其他臟腑
的作用而滲入膀胱,故小腸在整個消化過程中起很重要的分清別
濁的作用。飲食的精華和糟粕,主要通過小腸的消化作用來加以
分別。另外,小腸經和心經相表裏,心經有熱可以移到小腸,出
現小便短赤等症候。
膽 六腑之一。膽主要是貯存膽汁並輸出膽汁以幫助消化,它不與外
界直接相通,不直接參與傳化水穀,和胃腸的功能有別,所以又
把它列為“奇恒之腑”。由於膽內貯存由肝分泌出來的膽汁(王叔
和《脈經》指出:「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此較潔淨的,
含有精氣,故又稱“精汁”,不同於腸道和膀胱中的糟粕、排泄物,
故有“中精之腑“,“中清之腑“之稱。而膽又和肝相表裏,“肝主謀
慮”,“膽主決斷”,肝和膽這兩方面的作用相配合,說明膽和肝和
部分中樞神經的功能有關。此外,膽和肝內寄“相火”(是和心的“
君火”相對而言),病理上容易產生“火”的症象。
胃 六腑之一。胃主受納和腐熟水穀(即消化飲食),由於胃受衲飲
食,故又有“水穀之海”,“五穀之腑”或“太倉”之稱。胃和脾相表裏,
22
它們的分工是:胃主受納並消化飲食,脾主運化飲食精微,故脾
和胃往往相提並論。胃的功能一般稱為“胃氣”。胃須將經過初步消
化的飲食送到小腸;故胃氣以下降為順,如果胃氣不降,就會嚴
重影響胃的功能產生種種病症。前人認為:“納榖者昌,絕榖者亡;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把胃的功能看得十分重要。胃的內腔
昨“胃烷”,胃腔中部叫“中烷”,胃的上口叫“上烷”,下囗叫“下烷”。
三焦
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和“下焦”。從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是指
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內;中焦指膈下、臍部以上部位,包
括脾、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部位,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
(從病理生理的角度,還包括部位較高的肝,故下焦往往肝、腎
並提)。從功能而言,《靈樞.營衛生會篇》指出“上焦如霧“(主
要指心肺的輸布作用),“中焦如漚”(指脾胃的消化轉輸作用),
“下焦如瀆”(指腎與膀胱的排尿作用,並包括腸道的排便作用),
這些功能實際就是體內臟腑氣化功能的綜合,故三焦的功能,概
括而言是受納水穀,消化飲食,化生氣血精微物質,輸送營養,
排泄廢料。三焦的“焦”字,有“熱”的含義,這種熱來源於命門之火,
是通周氣化的作用來體現的。至於三焦的實體是一個爭論未決的
問題。《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上焦出於胃上囗,並咽以上,貫
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回腸
注於膀胱而滲入焉。”《難經》認為三焦是“有名而無形”、張介賓《類
經附翼》記載:「....及至徐遁、陳無擇始創言三焦之形,雲“有脂膜
23
如掌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中出,夾脊而上,貫於
腦,....”張氏本人則認為:「三焦為臟腑之外衛”,“所謂焦者,象
火類也,色赤屬陽之謂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內自臟腑,
無巨無名,無細無目,其于腔腹周圍上下全體,狀若大囊者,果
何物耶?且其看內一層,形色最赤,象如六合,總護諸陽,是非
三焦而何?」虞搏《醫學正傳》認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總
名三焦,....其體有脂膜在腔子之內,包羅乎五臟六腑之外也。」
王清任《醫林改錯》以為“網油”即是三焦。唐容川《血證論》謂:「三
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以上是古代醫家的
一些主要論點,但都不能全面地解釋三焦在人體的氣化綜合功能,
錄出以備參考。
膀胱 六腑之一。又名“脬(ㄆㄠ)“,俗稱尿脬。膀胱是貯存和排泄小便
的器官,《內經》此喻為“州都之官”(州都義同洲渚,是水中可居
住的地方,這裏是形容膀胱為水液聚集之處),膀胱和腎相表裏,
其中的小便是氣化過程中的產物,與汗同為津液所化,所謂:“
氣化則能出焉”。“氣化”就是化氣行水的意思。膀胱有病就會出現小
便異常和排尿困難。
命門 有生命之門的含義,它是人體生命的根本和維持生命的要素,命
門學說是臟腑學說的組成部份。在五臟中大都是單一的臟器,只
是腎是兩枚,古代醫學家多推崇《難經》“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
的說法。但賓際上兩腎從外形到組織結構均無差異,故虞搏《醫學
24
正傳》反對這種說法,認為不可獨指右腎為命門,主張兩腎“總號
為命門“。有的根據命門穴在十四椎下陷中的部位,認為命門是在
兩腎之間,具體體現為“腎間動氣”(指兩腎間所產生的人體動力
來源。),也就是命門之火。因為腎為“水髒”,這是水中之火,乃
先天之真氣,此氣自下而上,與後天的胃氣相接,由此而生生不
息。命門的作用,概括而言:命門為元氣的根本,是人體產生
熱能的發源地;能説明三焦的氣化;命門之火有煖脾胃,幫
助飲食消化的作用;和人體的性機能和生殖系統密切相關,命
門之火(屬相火)不足或偏亢,均可產生病態;有納氣作用,
與呼吸系統的功能密切相關。據中國某一醫學院髒象專題研究會
有關腎的研皖,發現六種不同的疾病,凡辯證為腎陽虛者,均有
尿 17 羥皮質類固醇值低下的現象,在採用ATCH二日靜脈滴
注試驗後,發現腎陽虛病人半數為延遲反應,提示腎陽虛病人有
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興奮性低下。以此假定再試用於臨床,在
雖無明顯腎虛症狀的腎上腺皮質儲備功能低下及長期用激素不易
撤藥的哮喘患者(這類患者已知有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興奮性
低下,試用前停用激素)的二種疾病例證中,採用補腎治療,獲
得顯著療效,說明這一假定得到了實踐的初步驗證。
奇恒之腑
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即子宮)。奇恒
有異乎尋常的意思。奇恒之腑形體類似腑,作用又類似髒(因為
有貯存精氣的作用),似髒非髒,似腑非腑,在人體中與一般臟
25
腑的作用有所不同。奇恒之腑一般在人體比較深隱一些的部位,
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特點是基本上不和其他臟腑相配偶,
又不貯藏濁物,其中只有膽是和肝相配合的.但膽汁清淨不濁,
所以也列入奇恒之腑。不過奇恒之腑也不是孤立的,比如腦和腎、
心、肝的作用彼此協調聯繫,髓和骨的生長,有賴於腎所藏精氣
的充養;脈和心直接有關(心主血脈);子宮賴腎氣而生長發育,
女子行經、養胎等又需要血的供給,故子宮和心、腎等髒也有關。
腦 《靈樞.經脈篇》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可見
腦的產生和腎有密切關係,因為腎是藏精之髒,精(包括先天的
腎精和後天水穀化生的精氣)又能生髓,髓彙集于顱腔內形成了
腦,故腦又稱為“髓海”。腦是主管人的高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的,
它既然是由腎精產生的,那么腎精充實,不僅肢體輕勁有力,更
重要的是,腦的功能也能得到很好的發揮。腦的一些功能和心、肝
腎等臟腑相聯繫,說明它們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也說明了腦的
疾患為什么在治療上要從心、腎等髒看手的原因。
髓 髓,主要是指脊髓,也包括骨腔內的髓質,由腎所藏的精氣變化
產生的。也就是說,腎能生髓,脊柱中的髓又與腦相通,故臨床
上髓、腦、骨的病症,往往從腎論治。
 骨 骨在人體主要起支架作用。骨內藏髓,髓為腎所藏的精氣所化生,
能滋養骨骼,所以骨骼的生長和功能情況,取決於腎氣的盛衰。
同時牙齒是骨之餘氣(所謂“齒為骨之餘”,實即腎氣的一部分)
26
所生,故牙齒的生長和功能如何,均和腎有關。
 脈 指脈管。脈管與心相連,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它和心臟以及其他臟
腑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輸送營養和氣血循環的聯繫。
 宗脈 宗,有「總」的含義。宗脈有兩種解釋:泛指許多經脈的集合處,
如《靈樞.口間篇》說:「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五臟六腑的精氣
通過宗脈上注於目才能使眼睛很好地發揮其功能。指肺經大的
經脈。如張志聰《靈樞經集注》說:「夫肺朝百脈,宗脈者,百脈所
宗,肺所主也。」
 女子胞 又稱“胞宮”、“胞髒”或“子髒”,通常認為就是子宮。然而從女子胞的
實際功能來說,是概括整個內生殖器(包括子宮,卵巢和輸卵
管)的。其主要功能是通調月經和孕育胎兒。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
五臟中的腎、肝、心、脾,經絡中的沖、任二脈密切相關。如女子不
同年齡月經的變化就和腎氣的盛衰直接有關。肝是藏血之髒,心
主血液運行,脾是統攝血液的;沖脈有“血海”之稱,任脈則主胞
胎,二脈流通,月經能按時來潮,而且容易受孕。但沖、任二脈正
常功能的發揮,又是取決於腎的。故腎精和腎氣的充旺和女子胞
的生理功能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 胞門 即子宮口。
 胞衣 即胎盤,胎盤有臍帶(內有臍動脈,臍靜脈)相連,胎兒由此攝
取養料並排除廢料。
27
 陰器 指外生殖器,為足厥陰肝經經過之處,而其功能和發育情況,又
和腎氣的盛衰有關,因此,男女外生殖器的一些病症,常從肝腎
論治。
 睪 即睪丸,又稱“卵”或“陰卵”。
 莖 指陰莖,《內經》所謂“莖中痛”,即指陰莖中的疼痛。
 莖垂 即陰莖和睪丸的合稱。
 陰筋 指睪丸系帶。
 宗筋 三陰三陽的經筋(經筋是指十二正經和十二經別之外的又一循行
系統,其特點是循行於體表,起於四肢末端的指爪,上行於四肢
的腕、肘、腋和踝、膝、股之間,回環曲折,聯貫於肌肉之間,上行
於頸項,終結于頭面)會合於前陰部,稱宗筋。指男子生殖器。
 陽事 指男子性生活或性機能。
 廷孔 指女子尿道口,有督脈聯繫於此。
 五官 指五臟與之相連的感受器,即鼻、眼、口唇、舌和耳,所謂“鼻者肺
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
腎之官也”(《靈樞.五閱五使篇》)。從診斷意義上來說,根據
肝主青色,心主赤色,脾主黃色,腎主黑色,肺主白色的理論,
認為五臟有病,望診可見病色,同時會有相應的症候顯露出來。
如肺病常見鼻翼煽動;肝病者目發青;脾病者口唇發黃;心病者
舌卷短,顴部發紅;腎病者眼眶暗黑,或顴,顏面部均現暗青黑
色。又如《靈樞.五色篇》:「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
28
五官。」這裏“五官”的含義,就是從診所意義上說的。
 苗竅 指鼻為肺竅,目為肝竅,口唇為脾竅,舌為心竅,耳為腎竅。
 七竅 指頭面部七個孔竅,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臟的精氣通於七竅,
五臟有病,可以從七竅的變化中得到一些診斷印象。
 九竅 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前陰尿道和後陰肛門。眼二、耳二、鼻孔
二、口、舌、喉。(見《難經.三十七難》)。
 空竅 指人體與外界相通達的孔竅,包括九竅在內。
 上竅 指頭面部的孔竅。
 下竅 指前陰尿道(一說包括精竅)與後陰肛門。
 目 五臟的精氣上注於目,才能使目光有神,充分發揮正常的視覺功
能。《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素問.金匱真言
論》又說:「開竅于目,藏精於肝。」說明眼的生理功能和五臟的精
氣、肝血的調節有密切的關係。
 目系 是眼球內連於腦的脈胳,有手少陰心經聯繫於此。
 耳 腎氣通於耳,腎氣和調,耳就能發揮正常的聽覺功能。年老腎氣
虧虛,往往失聰。耳又是腎臟的外候,某些外耳的變化和腎有關。
耳部有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
足太陽膀胱等經脤循行於此(其中膽、胃、三焦三經經脈均入耳
中)。
 口、 口,飲食從口而入,言語從口而出,“脾氣通於口”,脾的功能調
29
 唇、
 齒、
 齦、舌、
和,則食能知味。口外有唇,又稱“飛門”,由於脾氣“散精”的作用,
加上脾能統攝血液,把“營氣”輸布於全身,口唇色澤鮮明與否,
可以反映出脾的功能。唇內有齒,牙齒又稱“戶門”,其生長情況
和堅固與否和腎有關,因為“腎主骨”,“齒為骨之餘”,牙齒的作
用主要是嚼碎、嚼爛食物,使之有利於消化。而唇、齒在發音、講話
中,也起相當重要的輔助作用。包住牙根的肉叫齦,即齒齦,足
陽明胃經人於齒齦,看些齒和齦的病症可以互為影響。舌在口腔
內有很重要的作用,既能辨別五味,幫助把咀嚼過的飲食運送到
咽喉部,又是“音聲之機”,舌在口腔內的轉動對發音、講話起重
要的作用。同時觀察舌的變化(包括舌體、舌苔等方面)有助於瞭
解疾病的情況,是望診中的重要組成成分。
 真牙 即智齒。《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
牙生而長極。」又「(男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
生而長極。」即是說女子二十一歲、男子二十四歲左右,腎氣發育
已達到了成年人的程度,故智齒生長,牙齒也完全長齊了。
 舌本 即舌根,有足太陰脾經連於舌本,散於舌下。
 頏顙 頏,音航;顙,音嗓。為咽上上齶與鼻相通的部位,亦即軟口蓋
的後部,此處有足厥陰肝經通過。
 咽 指口腔、鼻腔之後,食管以上的空腔處。鄭梅澗《重樓玉鑰》指出:
「咽(音煙)者,咽(音驗)也,主通利水穀,為胃之系,乃胃
氣之通道也。」人在咽食時,食物經咽下入食管。
30
 咽門 在喉腔內,為咽入之門,飲食通周咽門下入食管。
 嗌 音益。即食管的上口。
 咽喉 指舌根後喉腔最寬處,是口腔與氣管、食管之間的通道,全身有
許多經脈循行或貫串於此。
 喉 喉腔內近氣管上端處為喉。鄭梅澗《重樓玉鑰》指出:「喉者空虛,
主氣息出入呼吸,為肺之系,乃肺氣之通道也。」
 喉核 即扁桃體,位於喉腔內咽前柱(舌齶弓)和咽後柱(咽齶弓)之
間,左右各一。
 喉關 喉關由扁桃體、“懸雍垂”和“舌根”所組成。喉關以內(如咽後壁、會
厭等)為“關內”,喉關以外(如上齶、面頰內側和齒齦等)為“關
外”。
 會厭 又稱“吸門”,覆於氣管上口,發聲則開(《靈樞.憂恚無言篇》稱
之為“聲音之戶也”,咽食則閉。
 肺系 指喉頭氣管(承澹?《校注十四經發揮》)。指肺與喉嚨相聯繫
部位(中國醫學院主編《針灸學講義》)。肺的附屬器官如氣管、
喉、鼻道等連成了呼吸道,統稱“肺系”。
 懸雍垂 又稱“懸雍”、“帝丁”、“帝鐘”,即張口時軟齶後向下後方傾斜,後緣
游離,正中有一向下的突起部,俗稱“小舌頭”。
 喉嚨 泛指喉腔。與喉同義,《靈樞.憂恚無言篇》說:「喉嚨者,氣之
所以上下者也。」說明它在喉腔內、氣管上的部位,是呼吸的要道。
31
 喉底 即咽後壁。
 七沖門 是指整個消化系統中七個沖要之門,即“飛門”(唇)、“戶門”
(齒)、“吸門”(會厭)、“賁門”(胃的上口)、“幽門”(胃的下
口)、“闌門”(大小腸交界處)、“魄門”(肛門),合稱七沖門
(見《難經、四十四難》)。
 下極 指肛門,在消化道的最下端,故名。指會陰。參見該條。面部望
診部位,在左、右側目內眥的中間,古人認為望診可以作為診察
心病時的參考。
 筋膜 肌肉之肌腱部份,附於骨節者為“筋”,包於肌腱外的叫筋膜。筋
和筋膜的生理功能是由肝主持的,並由肝血供給養料,故有“肝
主筋”之說。
 [月困] 肌肉之突起部份,如上臂的肱二頭肌,小腿的腓腸肌等。
 十二節 指四肢的大關節,包括上肢的肩、肘、腕和下肢的股、膝踝關節。
 大節 指人體的大關節。指手指與足趾的第一節。
 皮毛 乃體表皮膚和附於皮膚上的毫毛的合稱。“肺生皮毛”,皮毛潤澤
是肺氣功能和調的一種表現。皮毛和汗腺具有調節呼吸作用,皮
毛受風寒等外邪侵襲,也容易內合於肺,產生呼吸系統的病症。
 毫毛 皮膚上的細毛。眉毛中的長毛。
 腠理 指皮膚、肌肉和臟腑的紋理。指皮膚與肌肉交接的地方,又稱“
皮腠”。
32
 肌 與肉同義。指體表連於皮膚(包括皮下組織)的肌肉。
 肌腠 指肌肉的紋理,相當於肌肉的組織間隙,又名“肉腠”或“分理”。
泛指肌表腠理。
 分理 指外連皮膚的腠理。泛指肌肉的紋理。
 分肉 指肌肉,前人稱肌肉外層為白肉,內層為赤肉,赤白相分,或謂
肌肉間界限分明,故名。指皮內近骨之肉與骨相分者。穴名,
即陽輔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屬足少陽膽經。
 肉分 指肌肉的紋理而言。股肱間肌肉界限分明,叫“大分”;肌肉之間
的紋理叫“小分”,故名。
 大肉 指臂腿肌肉。
 玄府 同“元府”,指體表的汗毛孔,又名“氣門”(汗從肺氣而宣發,故
名)或“鬼們”(鬼,古通魄,肺藏魄,肺氣通於皮毛,汗從皮膚
而出,名魄汗,汗毛孔則名鬼門)。
 膈 即橫膈膜,由此分胸腹腔,為心肺與胃腸的分界。中醫認為膈的
作用可以遮膈胃腸消化飲食所產生的濁氣,不使濁氣上熏心肺。
通常膈隨著呼吸而升降運動,十二經脈中,有很多經脈是上下貫
串膈膜的。
肓膜 指心下膈上部位之脂膜。指腸外之脂膜(腸系膜)。
募原(膜原) 《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王冰注“
膜,謂膈間之膜;原,謂鬲肓之原”。這是指胸膜與膈肌之間部位。
33
吳又可《瘟疫論》指出:「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
腑,外不在經絡,舍於伏膂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裏
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裏。....凡邪在經為表,在胃為裏,今邪在募
原著,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裏」。景日昣《嵩崖尊生
書》認為:「原者,廣野之意;在臟腑之外,與胃相近....」。
膏肓 膏,心下之部;肓,心下膈上之部。膏肓主要指病位的深隱。古人
認為病位深隱,用藥物、針灸都不能起多大作用。所謂“病入膏肓”,
有“不治之症”或“難治之症”的意思。足太陽膀胱經穴名,在第四
椎下,近第五椎上兩旁去脊各三寸處。
脈度 經脈長短的度數,也就是古人測定人體經脈長度的一種資料記錄。
骨度 骨骼長短和大小的度數,是古人測定人體周身部位和骨骼的長度、
大小的標準數值,並可作為測量人體部位(主要是穴位)的重要
參考依據。
十二髒 是臟腑的合稱,又稱“十二官”。包括心、肝、脾、肺、腎、心包絡、膽、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見《素問‧靈蘭秘典論》)。
九髒 指心、肝、脾、肺、腎、胃、大腸、小腸、膀胱,合稱“九髒”(見《素問‧
三部九候論》)。
形髒 形髒是指藏有形之物(實物)的胃、小腸、大腸、膀胱四個臟腑
(見《素問.三部九候論》)。
神髒 神髒是指藏五臟之神的心、肝、脾、肺、腎,所謂心藏神,肝藏魂,
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五臟既為神氣所居,故名(見《素問.
34
三部九候論》)。
牡髒 五臟中之屬於陽者為牡髒。心有“君火”,肝有“相火”均屬陽,故稱
心、肝二髒為牡髒(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
牝髒 五臟中之屬於陰者為牝髒,乃指脾、肺、腎三髒而言(見《靈樞.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
陰髒 指患者為陰盛的體質,通常用藥以剛燥為宜。與牝髒同義。
陽髒 指患者為陽盛的體質,通常用藥以清滋為宜。與牡髒同義。
五中 指五臟(見《素問.陰陽類論》)。
孤髒 指脾臟。《素問.玉機真髒論》:「脾脈者、土也,孤髒以灌四旁者
也。”意思是說脾土居中央,寄旺於四季。指腎臟。如《素問.逆
調論》說:「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髒也。一水不能勝
二火。」這裏的“一水”是指腎水,一個腎水不能制勝肝、心二陽之
火,有孤軍作戰的意思,故名。
孤腑 指三焦。六腑中惟獨三焦不與五臟相配合,故名。
四海 指“髓海”(腦)、“血海”(沖脈)、“氣海”(膻中)、“水穀之海”
(胃)(見《靈樞.海論》)。
氣海 部位名稱,有上下之分,膻中為上氣海,是宗氣會積之所;臍下
“丹田”為下氣海,是男女精氣會聚之處。經穴名,在臍下一寸
五分處,屬任脈。
血海 指沖脈,以其為十二經脈所彙聚的地方,故名。指肝臟,因肝
35
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經穴名。在膝蓋骨內緣上二寸五分處,
屬足太陰脾經。
血室 子宮。指肝臟。指沖脈。參見“熱入血室”條。
丹田 道家有稱人身臍下三寸為丹田,認為這個部位是男子精室、女子
胞宮所在處。氣功意守部位名詞。其部位有三:臍下的叫“下丹
田”,心窩部的名“中丹田”,兩眉之間的稱“上丹田”。
血之府 指血脈。血聚於經脈之中,故名。
筋之府 指膝部。筋是主管關節屈伸的,膝是大關節之一,膝部周圍有不
少強固的肌腱(筋)附著,膝外側下的“陽陵泉”(穴名)又有“筋
會”之稱,故名(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腎之府 指腰部,故“腰為腎之府”。臨床上腰酸痛屬於虛症者,大多由於
腎虛(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髓之府 指骨,骨內藏髓,故名(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精明之府 指頭部。五臟六腑的精氣(或精華)皆上會於頭面部,其中尤以
人的眼睛,其外觀的神態及光華,最能反映臟腑的機能狀況,故
名(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元神之府 語出(本草綱目)。指腦。元,有為首的意思;元神即指人體的高
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府,指所在處。“元神之府”,說明腦是主管
高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的。
胸中之府 指背部。這裏的“胸中”是指五臟,背部有五臟的腧穴,故名(見
36
《素問.脈要精微論》)。
宗筋之會 指若干肌腱的集合處,亦即經絡循行中陰經、陽經會合于富有肌
腱的大關節部位,如髖、膝關節。指男子生殖器。
諸陽之會 指頭部。人體十二經脈中,手三陽的經脈是從手走向頭部,足三
陽的經脈是從頭走向足部,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百骸 泛指人體所有的大小骨骼(原見《莊子.齊物論》)。
形 指形體。一些顯露于外的,醫生能夠診察到的形體變化,可以作
為診斷和治療時的參考。
髒象 “髒”,即臟腑;“象”,是指人體臟腑正常機能及發生病態變化時
反映於外的症象。也就是說,形體組織和證候方面可以看到或診
察到的一些徵象,可以反映內在臟腑機能(實際上也包括營、衛、
氣、血、精、神、津液等內容)的變化,並以此作為判斷人體健康和
診察、治療疾病的依據。
髒氣 即五臟之氣,五臟的功能活動。各詳本條。
心氣 主要是指心血管系統的一些功能表現,這些功能和“心陽”有不可
分割的聯繫,其中包括心臟搏動的強弱、頻率、節律和心臟傳導、
氣血循環情況等。同時,心的神志活動和心氣也有一定關聯。
心陽 主要是指心血管系統的一些功能表現,這些功能和“心氣”有不可
分割的聯繫(參見“心氣”條)。心陽除了表現為心血管系統等的
一些功能活動外,並能宣通衛外之陽。
37
心血 為人體血液迴圈的主要內容物。心血不僅能營養周身各部組織,
也為心的神志活動提供物質基礎。故心血虛表現為心悸、健忘、失
眠多夢和一般貧血的症候。
心陰 即心臟的陰液,為營血的組成部分。其生理、病理和“心血”密切相
關,並和肺陰、腎陰等的消長盈虧有關,臨床上有不少陰虛內熱
的病症和心、肺、腎等陰液的虧損有關。
心主血 指心生全身的血脈。《素問.痿論》說:「心生身之血脈」《素問.六
節髒象論》指出「心者,....其充在血脈」,說明心的功能和血脈之
間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心是主持血液運行的動力,脈管是血液運
行的通道。心和血脈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在輸送營養和血液迴
圈的相互聯繫方面。
心生神明
《素問.靈藏秘典論》記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
問.調經論》:「心藏神。」“君主”是封建名詞,有統帥、高於一切
的含義,意即心在臟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明”或“神”是指高級中樞
神經機能活動。這些功能由心主持和體現,所以說“心主神明”。說
明前人對心的理解,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在內。人體臟腑、氣
血在心的這種中樞神經系統活動的影響下,進行統一協調的生理
活動。如心有了病變,失卻神明統率的作用,其他臟腑的生理功
能也會受到影響。
心開竅於舌 其主要意義在於,心的生理、病理情況,可以在舌的變化中反映
出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論述“心”的時候提到:「在色為
38
赤,....在竅為舌。」古人還提到“舌為心苗”。苗,有略微顯露的意
思,即心的病症,從舌象上可以有所顯露(如心經有熱,舌尖發
紅....)。這種以五官苗竅的變化來推斷臟腑的病情,是診斷的具
體內容之一。
心,其華在面 “華”,有榮華外露之意。心主全身的血脈,由於血脈循行周身,
人的血氣是否充盈,可以在望診面色時看出來(見《素問.六節
髒象論》)。
心惡熱 心為火髒,主血脈,熱甚火亢則心血易傷;心主神明,高熱患者
容易產生神昏譫語、狂躁等熱傷神明的症候,故有“心惡熱”之說
(見《素問.宣明五氣篇》)。
心主言 《難經》在論述“心”時,提到“其聲言”。說明在正常情況下,言語是
受心(概括了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功能)主持和控制的,心或它
的“外衛”心包絡受到熱邪的侵犯,症狀之一就是“譫語”。
心腎相交 心在上焦屬火;腎在下焦,屬水。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
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在正常情況下,心火和
腎水就是相互升降、協調,彼此交通,保持動態的平衡,這就是“
心腎相交”,也是“水火相濟”的表現。如腎陰虧虛,或心火熾盛,
腎水和心火失去平衡,不能相濟,就會產生心煩、怔忡不安、失眠
等心火熾盛的症候,臨床上稱之為“心腎不交”。
心合小腸 指心與小腸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影響。這種相合是髒和腑互為表裏
(髒為陰屬裏,腑為陽屬表)的關係,“心與小腸相表裏”,主要
39
是通過心和小腸經絡之間的聯繫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
現的。治療心或小腸的病症,有時可以通過這種“相合”、“相表裏”
的關係而互為影響。如心移熱於小腸,小便尿血,處方中就要用
清心火的藥物。
小腸主受盛 受盛有承受的含義。《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這是指小腸承受從胃中來的,經周胃初步消化的飲食
加以進一步消化。
泌別清濁 指小腸在承受胃中飲食以後,所進行的消化和分清別濁的遇程。
所謂“分清”是指經小腸進一步消化,使飲食精微(營養成分)在
小腸吸收後,由脾轉輸到身體各部;“別濁”是指經小腸消化後的
糟粕,或下注大腸,或滲入膀胱,成為大小便排出體外。這種消
化和分清別濁程,稱之為泌別(意即分別清濁)。
肝陽 主要是指肝的某些功能活動方面的變化情況。在正常情況下,肝
陽和肝陰保持相對的平衡。如果肝陰虛,不能制陽,就會使“肝陽
上亢”,產生頭痛、眩暈、易怒、耳鳴、失眠等症狀。
肝氣 指肝本髒的精氣。病症名稱。常見症狀為兩脅氣脹疼痛,胸悶不
舒;兼症較多見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亂的症狀。
肝陰 主要是指肝臟的陰血和肝本髒的陰液。在正常情況下,肝陰、肝陽
應該保持相對的平衡,如肝氣太過,肝陽偏亢,可以耗傷肝陰。
而“肝陰不足”,則可以引起“肝陽上亢”。
肝血 指肝臟所藏的血液,通常和肝陰不能截然分開。不過從臨床的角
40
度來看,提到“肝血”的一些病症,常和失血的情況相聯繫,而且
不一定有陰虛陽亢的表現。
肝,體陰而用
陽
“體”,一般是指實體或實質;“用”則是指作用和機能。肝為藏血之
髒,血為陰,故肝體為陰。肝主疏泄,內寄相火,為“風木之髒”,
容易動風化火,肝又主管筋(肌腱)的活動,這些功能,作用以
及病理的情況,從陰陽的觀點來分析,是偏於動、偏於熱的,屬
陽。故肝有體陰而用陽之說。
肝藏血 指肝是藏血之髒,既能貯藏血液,又能調節血量,當人處於休息
或睡眠狀態時,部份血液回流到肝並貯藏起來,活動時肝血又運
送到全身,供給各組織的需要。如果因為暴怒而傷肝,可以影響
藏血的功能,甚至可能引起出血或出血性病症的發作。
肝主疏泄 指肝具有疏散宣洩的功能,可以體現在如下方面:肝和情緒有
關。肝氣宜舒暢條達,如因為情緒不好,就可能產生肝氣鬱結,
這是肝病表現為疏泄功能受影響的最常見的一種病症。與消化
機能有關。脾的運化,脾氣的散精作用和膽汁的排泄,均有賴於
肝氣的疏泄作用。與某些疼痛症狀有關。“通則不痛”,肝氣鬱滯
可以影響氣血的流通而產生疼痛,如肝病脅痛、肝胃氣痛等。與
婦女月經有關。因為“肝藏血”和“胞宮”又有經脈聯繫,如肝疏泄失
調,可能產生月經不調等症候。
肝為剛髒 肝喜條達舒暢,既惡抑鬱,也忌過亢,肝的所謂“剛髒”之性,主
要體現在“肝氣”方面,當受到精神刺澈時,使人易於急躁發怒,
41
這叫“肝氣太過”;相反,如果肝氣不足,就會使人產生驚怕的症
狀。肝和膽相表裏,肝的剛髒作用常須膽的配合才能體現。
肝主升發 是從肝氣的某種作用而言。肝有調節血量的功能,它的經脈上巔
絡腦,肝的功能正常時,好像春天樹木那樣條達舒暢,充滿生機,
這是體現升發的現象。但升發太過,反會出現頭痛、眩暈等症候。
肝主謀慮 《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古人
用將軍征戰時的深謀遠慮比喻肝的作用。也就是說肝和某些高級
神經的功能有關。肝氣喜舒暢條達,如因肝氣鬱結或肝氣太過而
致肝陽偏亢,就容易使人性躁易怒;相反,如肝氣不足則易出現
驚怕的症狀,都會影響“肝主謀慮”的作用。
肝主筋 《靈樞.九針論》:「肝主筋」。《素問.六節髒象論》又說:「肝者....
其充在筋。」說明筋(肌腱)的營養來源是從肝而得。筋附於骨節,
由於筋的弛張收縮,使全身肌肉關節運動自如,故又有“肝主運
動”之說。但筋必須在得到充分營養供應的情況下,才能運動有力。
《素問.上古天真論》:「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就是說
男子一般到了五十六歲左右,就可能感到運動不大靈便,認為這
是由於“肝氣衰,筋不能動”的原故。說明肝和筋、筋和運動之間有
著密切聯繫。
罷極之本 指肝臟。“罷”,音義同“疲”,和全身筋的活動有關。“罷極之本”說明
肝主管筋的活動,能夠耐受疲勞,是運動機能的根本。
肝藏魂 《素問.宣明五氣篇》:「肝藏魂」。“魂”屬於精神活動,肝氣疏泄
42
條達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因肝病而多惡夢,神志不安,所謂“
魂不藏”。“肝藏魂”體現了精神活動和內在臟器的聯繫。參見“五臟
所藏”條。
肝開竅於目 《素問.金匱真言論》:「開竅于目,藏精於肝。」《靈樞.脈度篇》
又指出:「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說明肝臟的精氣
通於目竅,視力的強弱和肝是有直接關係的。同時《素問.五臟生
成篇》認為“肝受血而能視”,亦即視力和肝血的調節功能有關,
如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就會出現兩眼乾澀,視力減退或夜盲;
肝火上炎,常見目赤多淚。不少眼病多被認為和肝有關,而從治
肝入手,故有“肝開竅於目”之說。
肝,其華在爪 見《素問.六節髒象論》:「肝者,....其華在爪。」“華”有榮華外露
之意,爪即指(趾)甲。“爪為筋之餘”(筋為肝臟的精氣所生,
爪的營養來源和筋相同。所謂“爪為筋之餘”,說明爪也是肝臟的
精氣所生),筋為肝所主,肝與筋的虛實情況,可以從爪甲的變
化反映出來。凡筋力健壯者,爪甲多堅韌;筋衰無力者,爪甲多
薄而軟。肝藏血功能正常、供血充分者,爪甲透紅光澤;肝血不足
則指甲色澤枯槁。故望診指(趾)甲對於判斷肝和筋的生理、病理
有一定參考價值。
肝主血海 血海通常是指沖脈,所謂“沖為血海”,但肝有貯藏並調節血液的
功能,故亦有“血海”之稱。
發為血之餘 主要是說明頭髮與肝血之間的密切關係。前人認為頭髮的營養來
43
源於血,故年少血氣充盛時,頭髮茂密色黑而有光澤;年老肝血
不足,腎氣虛,頭髮變為蒼白,易於脫落,故有“發為血之餘”之
說。
肝惡風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惡,....肝惡風。」因為肝是“風木之
藏”,有一些病症如老人中風,小兒驚風,一切風濕、麻木、搔癢、
痙、癇等,其病因病理往往和風邪以及五臟中的肝密切相關。肝又
主管筋的活動,風勝則筋攣抽搐。同時肝風容易化熱、化火、故有“
肝惡風”之說。
肝主驚 驚是指有所感觸(如驟然聽到巨響、看到可怕的景象或受到突然
的刺激等)而心動。《素問.金匱真言論》曾提到肝“其病發驚駭”。“
驚駭”是大驚的意思。因肝為“風木之髒”,風木多震動,故肝病易
驚。不過驚的產生和心氣狀況很有關係,心氣虛的人,容易致驚;
如心氣強固,一般不易產生驚的病症。參見“五志”條。
肝生於左 《素問.刺禁論》:“肝生於左”。這裏的“左“,主要是指肝的行氣部
位。刺氣主升,行氣在左。元.滑伯仁《十四經發揮》謂:「肝之為
髒....其治在左。其髒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故所
謂“肝生於左”,並不是指肝本髒所在的部位。
肝腎同源 肝和腎有互相滋養的關係(所謂“肝腎相生”)。肝的疏泄條達和
調節血量的功能,必須依賴腎陰的滋養;腎陰的再生,又須通過
肝的疏泄而入藏於腎。肝臟血、腎臟精,肝腎同源,亦即精血同
源。
44
肝和腎均有相火,相火源於命門,故名。肝腎同源又名“乙癸同源
”,這是古人把臟腑和天干相配合而言。乙屬木,屬肝;癸屬水,
屬腎,故名。
肝合膽 指肝和膽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這種相合是臟腑互為表裏(髒
為陰屬裏,腑為陽屬表)的關係。“肝與膽相表裏”,主要是通過
肝和膽經絡之間的聯繫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現的。治
療肝或膽的病症,有時可以通過這種“相合”、“相表裏”的關係互為
影響。如膽火旺盛或肝陽偏亢,都容易有急躁善怒的症狀,用平
肝的藥物可以瀉膽火,用瀉膽火的藥物,也可以平膽。
膽主決斷 《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膽者,中正之官,決所出焉。」所謂“
中正“,意含不偏不倚。這裏主要說明膽的作用之一與中樞神經的
某些功能活動有關。此外,“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
神刺激(如突然受驚恐)的不良影響以維持和控制人體氣血的正
常運行,促使臟腑功能相互協調,起有重要的作用。膽氣怯弱者,
可因驚恐致病,膽氣壯者,可以不受顯著的影響。
脾陽 指脾的運化功能以及在運化過程中所具有的熱能。脾陽要正常地
發揮作用,需要得到“命門之火”(腎陽)的溫養和協助。
脾氣 主要是指脾的運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統攝周身血液的功能。
脾陰 指脾本髒的陰精。和胃陽相對而言。脾屬髒為陰,胃屬腑為陽。
脾主運化 脾的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和消化,也就是消化飲食和輸布精微
(營養成分)。飲食入胃,胃和脾共同進行消化,所產生的精微
45
被吸收後,再由脾氣幫助運送到身體各部,以滋養全身組織器官,
同時,脾還能促進水液的運轉和排泄,以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
衡。
脾統血 指脾有統攝血液,使之正常運行於經脈之中的功能。因脾能益氣,
脾氣足則能統攝血液在脈管內的正常運行;脾氣虛就有可能影響
這種統攝血液的功能,血液由經脈外溢,引起各種出血疾患。
脾藏營 《靈樞.本神篇》:「脾藏營。」是指脾有藏納營血的作用。“營”指循
行於經脈內的精氣--營養物。營又主血,可以化生為血,故通常
營、血並提。《難經.四十二難》指出:「脾....主裹血。」“裹”,有裹
穢或裹護之意。說明在臟腑中雖是“肝藏血”,“脾統血”,而實際上
脾也具有藏納營血的作用。
脾主肌肉 肌肉的營養是從脾的運化吸收而得。一般而言,脾氣健運,營養
充足,則肌肉豐盈,所以說“脾主肌肉”。如脾有病,消化吸收發
生障礙,往往就會逐漸消瘦。
脾主四肢 四肢之所以能活動,靠來自飲食所化的陽氣。這種陽氣雖為胃中
飲食所化,但必須經過脾的轉輸才能使陽氣達於四肢。在脾氣健
運的情況下,全身得到充分的營養供應,四肢活動就有力。四肢
無力,往往是脾氣虛弱的表現。
脾主為胃
行其津液
《素問.厥論》:「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這是說胃在受納飲食
之後,還需要通過脾的作用,把富有營養的津液輸送到其他臟腑
和人體各個部份。這說明胃只是一個給養倉庫,而真正要“行其津
46
液”,主要靠“脾主運化”的功能。
脾主後天 人在出生以後,主要有賴於脾胃功能的健全,以保證生長、發育
的需要:而其中更為重要的是脾。因為飲食的精微是靠脾的消化
及收並輸送到臟腑和人體各部份,使之獲得營養,所以說“脾主
後天”。“後天”可以單指脾,也可以脾胃並提。故營養不良或發育不
良的,多稱之為“後天失調”。
脾主中州 古人將東、西、南、北、中央,分別和五臟相配合。將脾列為“中央”,
同時又根據五行學說,把脾歸屬“土”髒,故有“脾主中土”或“脾主
中州”之稱。土是生化萬物的,脾主運化,把消化吸收的水穀精微
輸送到其他臟腑器官、四肢百骸(所謂“脾居中央,灌溉四旁”),
為促進生長發育、維持人體機能和代謝的需要,因而很自然地就
把脾和土的生化萬物的特性聯繫在一起,所以說“脾主中州”。從
另一角度而言,脾的這些作用,也說明“脾為生化之源”。
脾主升清 升清,是根接脾的運輸轉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質,因
為脾氣能將飲食的精微、津液上輸於肺,再輸布於其他臟腑器官
而化生氣血,營養全身。這種運化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所謂“脾
氣主升”),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質,所以說“脾主升清”。如脾
氣不升,甚或下陷,可以導致泄瀉或內臟下垂等症。
脾藏意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藏,....脾藏意。」意,指意念,是
一種思維活動(《靈樞.本神篇》:「心有所憶謂之意。”)。古人按
五行學說把情志思維活動分屬五臟,觀察到因思慮過度可以傷脾
47
並產生一些病症,然後用補脾的治法而獲得療效,故認為“脾藏
意”,但不免牽強附會。參見“五臟所藏”條。
脾開竅於口 《素問.金匱真言論》:「開竅于口,藏精於脾。」《靈樞.脈度篇》
又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說明脾臟的精氣通
於口,脾氣功能正常,則舌能辨味。脾有病可以影響口味,如脾
虛,多覺口中淡而無味;脾有濕熱,常感到嘴裏發甜....,這些
對於辨證有一定的幫助。
脾,其華
在唇四白
《素問.六節髒象論》:「脾、胃....其華在唇四白。」“華”,有榮華外
露之意。唇四白,指甲唇周圍的白肉。脾主肉,主運化,其精氣顯
露于口唇周圍。《素問.五臟生成篇》記載:「脾之合肉也;其榮唇
也。」這是因為一方面是脾的“散精”作用;另一方面是脾有藏營的
作用,能將“營氣”輸布於全身,脾氣健運,口唇紅潤有光澤。故
望診口唇和口唇周圍,有助於判斷脾功能的情況。
脾惡濕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惡,....脾惡濕。」因濕勝容易影響
脾的運化功能,產生“濕困脾土”(常見症狀為大便溏泄,頭重身
重,四肢困乏,脘腹滿悶,舌苔白膩等)的病症,又因“脾主肌
肉”,濕勝則肌肉壅腫,故有“脾惡濕”之說。
倉廩之官 “倉廩”是貯穢穀物的倉庫。倉廩之官指脾和胃。《素問.靈蘭秘典
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意思是說,“胃主受納”,“
脾主運化”,為五味(飲食)化生的本源,也是提供臟腑器官和
全身營養的“倉廩”,故名。也有人認為“倉廩之官”單是指胃。
48
脾合胃 指脾和胃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這種相合是臟腑互為表裏(髒
為陰屬裏,腑為陽屬表)的關係,“脾與胃相表裏“是通過脾和胃
經絡之間的聯繫和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現的。治療脾或胃的
病症,有時可以通過這種“相合”、“相表裏”的關係互為影響。但由
於生理功能上“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因此在某些症候方面還
是各有所屬而必須加以區別的。例如嘔吐,一般都以治胃為主,
泄瀉通常以治脾為主,主治重點就有所不同。
胃陽 指胃的功能。
胃氣 泛指胃腸為主的消化功能。胃氣主降,在消化功能上主要和脾
氣相配合。《靈樞.五味篇》指出:「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人以胃
氣為本,意即消化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病人的一般抗病能力,
說明胃氣在人體的特殊重要性。故在治病時,歷代醫家都重視要
保護“胃氣”,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強謂對腸胃機
能衰弱的人在處方時要儘量避免用苦寒瀉下、有損於胃氣的藥物。
指脈的胃氣,脈以胃氣為本,正常人脈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
從容和緩,節律一致,稱之為有“胃氣”。
胃陰 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或“胃汁”,是由水穀化生而來的。臨床
上肺胃熱盛容易消耗胃陰,出現發熱、口幹、咽燥、便秘、舌紅少苔、
脈細數等症狀,故從某種意義上講,胃陰實際上也包括了體內的
其他一部份津液。
胃主受納 “受納”指接受和容納水穀。在整個消化道中,胃腔容量較大,有“
49
水穀之海”之稱,受納飲食是胃的主要功能之一。
胃主腐熟 胃的主要功能之一。指胃能把飲食物消化成為食糜的過程。
胃主降濁 脾氣主升,“胃氣主降”,消化飲食主要就是脾胃協調升清降濁的
過程。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胃燥脾濕相互協調,飲食乃能消化。
脾主升清,水谷之精微賴以上輸和生化;胃氣以下降為順,把初
步經過消化的飲食(包括食物殘渣)繼續推向下行,即所謂“降
濁,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如胃氣不降,就會出現嘔
吐等症狀。
胃陽 指胃的功能。
胃氣 泛指胃腸為主的消化功能。胃氣主降,在消化功能上主要和脾氣相
配合。《靈樞.五味篇》指出:「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人以胃氣為本,
意即消化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病人的一般抗病能力,說明胃氣在
人體的特殊重要性。故在治病時,歷代醫家都重視要保護“胃氣”,所
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強謂對腸胃機能衰弱的人在處方
時要儘量避免用苦寒瀉下、有損於胃氣的藥物。指脈的胃氣,脈以
胃氣為本,正常人脈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從容和緩,節律一致,
稱之為有“胃氣”。
胃陰 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或“胃汁”,是由水穀化生而來的。臨床上
肺胃熱盛容易消耗胃陰,出現發熱、口幹、咽燥、便秘、舌紅少苔、脈細
數等症狀,故從某種意義上講,胃陰實際上也包括了體內的其他一
50
部份津液。
胃主受納 “受納”指接受和容納水穀。在整個消化道中,胃腔容量較大,有“水穀
之海”之稱,受納飲食是胃的主要功能之一。
胃主腐熟 胃的主要功能之一。指胃能把飲食物消化成為食糜的過程。
胃主降濁 脾氣主升,“胃氣主降”,消化飲食主要就是脾胃協調升清降濁的過
程。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胃燥脾濕相互協調,飲食乃能消化。脾主升
清,水谷之精微賴以上輸和生化;胃氣以下降為順,把初步經過消
化的飲食(包括食物殘渣)繼續推向下行,即所謂“降濁,它和脾的
“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如胃氣不降,就會出現嘔吐等症狀。
肺氣 指肺的功能活動,也包括呼吸的氣體。
肺陰 即充養肺臟的津液,或稱“肺津”。肺陰為水穀之精氣所化生,與肺氣
相互為用,為維持肺功能所必需。臨床上的肺陰不足,往往見乾咳,
舌苔薄白乾燥。肺陰的進一步耗損可以呈現肺燥火盛的證候。
肺主氣 氣,是人體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貿。所謂“肺主氣”,是指人身
之氣為肺所主,因為整個人體上下表裏之氣的為肺所主,所以《素問.
五臟生成篇》說:「諸氣者,皆屬於肺。」
肺主治節 《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相傅”是
和所謂的“君主之官”--心相對而言。“相傅”有輔助“君主”的意思,意即
在臟腑活動中心肺功能的協調是很重要的,是人體臟腑器官依著一
定的規律活動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治節”,即治理、調節,主要是指
肺和心的機能必須相互協調以共同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51
肺朝百脈 《素問.經脈別論》:「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朝,朝向、
會合的意思,指百脈會合於肺,即肺在呼吸過程中,全身血液均須
流經肺經,肺臟,說明肺和百脈有密切的關係。
肺主肅降 “肅”有清肅之意。“肺主肅降”是指肺氣宜清宜降。由於肺居胸部以及肺
在體內所起的作用(如司呼及、主氣、主治節、通調水道等),決定了
肺氣必須在清肅下降的情況下,才能保持其正常的機能活動。如肺氣
失降,就會出現喘逆咳嗽或小便不利等症。
肺主行水 人的水液代謝,不僅和脾的運化,腎的氣化有關,與肺氣的肅降也
有密切關係。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才能保證水液的運行並下達於膀
胱,而使小便通利。所以說“肺主行水”,“肺主通調水道”。而另一方面
又有“肺為水之上源”的說法。
肺生皮毛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肺生皮毛。」亦即皮毛由肺的精氣所生養。
肺與體表皮毛相合(所謂“肺合皮毛”),這是一種臟器與組織相關
的聯繫。肺主呼吸,皮毛、汗孔也有調節呼吸的作用(《素問.生氣通
天論》稱汗孔為“氣門”,認為有散氣的作用。唐容川《中西匯通醫經精
義》也指出皮毛有“宣肺氣”的作用)。肺有敷布陽氣、外衛肌表的功能,
所以又說“肺主皮毛”、“肺主一身之表”。如肺氣虛,肌表不固,多有自
汗;衛外之氣不足,肌表就易受風寒侵襲,甚至可以內合於肺,產
生咳嗽等症。
肺為嬌髒 嬌髒,形容它是嬌嫩,容易受邪的臟器。肺既惡熱,又怕寒,它外合
皮毛,主呼吸,與大氣直接接觸。外邪侵犯人體,不論從口鼻吸入,
52
還是由皮膚侵襲,都容易犯肺而致病。即使是傷風感冒,也往往會有
咳嗽,說明肺是一個嬌嫩的臟器,故名。
肺為華蓋 “華蓋”,本指帝王的車蓋或指畫上文彩的傘。《靈樞.九針論》指出:
「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難經集注.三十二難》虞庶注:「肺為華蓋,
位亦居膈。」因肺在體腔臟腑中位居最高,並有覆蓋和保護諸髒抵禦
外邪的作用,故名。
肺藏魄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藏,....肺藏魄。」“魄”屬於精神活動的
一部份,《類經.髒象論》(卷三)指出:「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
癢由之而覺也。」說明人體一些知覺和動作是“魄”作用的結果。參見“五
臟所藏”條。
肺開竅於鼻
肺開竅於鼻
《素問.金匱真言論》:「開竅于鼻,藏精於肺」《靈樞.脈度篇》又指
出:「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為呼吸出入
之門戶,所以說“開竅於鼻”鼻要發揮正常的通氣和嗅覺功能,必須
依賴肺氣和調,呼吸暢利。如外感風寒襲肺,則鼻塞流涕影響嗅覺;
肺有燥熱,則鼻孔乾澀;邪熱壅肺,往往有氣喘鼻煽。可見肺與鼻竅
是息息相關的。
肺,其華在毛 《素問.六節髒象論》:「肺者....其華在毛」“華”,有榮華外露的意思。
從毛髮的榮枯,可以推斷肺機能的盛衰,這是因為肺能“輸精於皮毛
”。例如肺桔核等病到了嚴重階段,往往有皮膚色夭、毛髮枯悴的症象
所以說“肺,其華在毛”。
肺惡寒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惡,....肺惡寒。」肺主氣,外合皮毛。
53
寒邪既可直接侵襲肺部,而且寒邪易傷衛外之陽,寒邪侵襲肌表,
又易內合於肺。此外,脾胃虛寒,也會影響肺的清肅功能,產生種種
病症。故有“肺惡寒”之說。
肺主聲 聲音和肺氣的作用有關,故聽聲音可以大致上瞭解一個人的肺氣情
況,肺氣足的人,聲音宏亮;肺氣虛的人,聲音低怯。風寒外感,肺
氣閉塞,引起聲盲嘶啞或失聲。肺結核病到了晚期,往往說話感到吃
力,聲音嘶啞,這也顯示了聲音和肺氣之間的密切關係。
肺腎相生 肺屬金,腎屬水,又叫“金水相生”。根據五行理論,肺金和腎水是母
子關係。在生理功能中,肺和腎互相配合互相影響,這就叫“肺腎相
生”。在病理方面,肺氣虛損可以導致腎氣衰弱,這是“母病及子”相反,
腎氣衰弱也可以導致肺虛,稱之為“子病累母”。
肺合大腸 指肺與大腸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這種相合是臟腑互為表裏(髒為
陰屬裏,腑為陽屬表)的關係,“肺與大腸相表裏”,是通過肺和大
腸經絡之間的聯繫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現的。肺或大腸病
症的治療,可以通過這種“相合”、“相表裏”的關係互為影響。如肺的肅
降功能有助於大腸的傳導,大腸的傳導作用有助於肺的肅降。又如痰
壅氣喘,往往須參用瀉下法,才能使肺氣通利;有些便秘的治療法,
須參用開肺的治法;又如化痰止嗽藥川杏仁、瓜蔞等也有潤腸的作用。
這都是比較明顯的例子。
大腸主傳導 《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的
主要功能,就是將從小腸消化吸收後傳送下來的化物吸收其中剩餘
54
的水份和養料,變化為糞便,然後由膽門排出體外。大腸既為傳送糟
粕的通道,所以說它“主傳導”,為“傳導之官”。如因種種原因使大腸
的傳導功能失常,往往會產生泄瀉或便秘等症。
腎陽 又有“元陽”、“真陽”、“真火”、“命門之火”、“先天之火”等名稱。腎陽寓於
命門之中,為先天之真火,是腎臟生理功能的動力,也可以說是人
體熱能的源泉。腎所藏的精(包括先天和後大之精),均需命門之火
的溫養,才能發揮其滋養體內各部組織器官和繁殖後代的作用。特別
是後天脾胃之火須先天命門之火的溫養,才能更好地發揮消化運輸
的作用。
腎陰 又有“元陰”、“真陰”、“腎水”、“真水”等名稱。是與腎陽相對而言。腎陰指
本髒的陰液(包括腎臟所藏的精),是腎陽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如
果腎陰不足,腎陽就會亢奮,出現“相火妄動”的病理現象。
腎藏精 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質。“腎藏精”的含義有二:是藏五臟六腑水穀
之精氣(為“後天之精”),是維持生命、滋養人體各部組織器官並促
進機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是藏腎本髒之精(即“先天之精”),
亦即男女媾精的精氣,這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質。它和人的生殖、
生長、發育和衰老有關。這一部份精的生成、儲藏和排泄,均由腎主管。
腎是先天的根本,接受其他臟腑的精氣而儲藏起來,五臟的精氣充
旺,腎精的生成、儲藏和排泄才能保持正常。“腎藏精“是腎的重要功
能之一,《素問.六節髒象論》指出腎為“封藏之本”(“封藏”有閉藏、
貯藏之義),主要就是體現腎的藏精作用。精不宜過度消耗,以免影
55
響全身的各種機能。
腎主骨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主,....腎主骨。」“主”,有主持的意思。
“腎主骨”包含腎充養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面的聯屬關係。《素問。六節
髒象論方說:「脊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體的作用,為人身
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這樣的作用,依賴於骨髓的營養。骨髓由腎精
所化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腎生骨髓」髓藏於骨腔之中,
以充養骨骼,所謂“腎充則髓實”。而髓的生成,為“腎主骨”提供了物
質基礎。此外,牙齒和骨的營養來源相同,同樣也是腎臟的精氣所化
生,故有“齒為骨之餘”之說。
腎主水 “腎為水髒”,它在調節體內水液平衡方面起極為重要的作用。腎對體
內水液的瀦留,分佈與排泄,主要靠腎氣的“開”和“闔”(所謂腎主開
闔”)。“開”,主要是輸出和排泄水液;而“臼”,指瀦留一定量的水液
在機體內。“開”和“闔”取決於腎陰,腎陽功協調。在正常情況下,由於
人的腎陰、腎陽是相對平衡的,腎氣的開闔是協調的,因而尿液排泄
正常。如果腎有病,失掉“主水”的功能,以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
而發生水腫等病症。
腎主納氣 肺雖是主呼吸的,但腎有攝納肺氣(即“納氣”)作用。在臨床上一般
的久病咳喘,特別是年老腎虛患者,多有納氣困難。氣喘的特點是呼
多吸少。例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合併肺氣腫,主要表現是吸氣困難,
臨床上稱之為“腎不納氣”,需要用補腎納氣的方法來治療。
因為腎為藏精之腑,對於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繁衍後代起重要的
56
腎主生殖
腎主生殖
作用。男女生殖器官的發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賴氣(腎本髒的
精氣)的充實。古代早就認識到女子約 14 歲左右月經來潮,男子約
16 歲左右精氣充滿,並能排精,說明生殖機能開始成熟,男女殖機
能成熟的情況下交合就能生育。到了女子 49 歲,男子 64 歲左右,腎
氣的衰微,不僅人顯得老了,隨著女子更年期經閉和男子精少體衰,
生殖能力也逐步喪失。因為精氣的生成,儲藏和排泄由腎主管,所以
說“腎主生殖”。
腎主伎巧 《素問.靈蘭秘典論》:「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作強”,“作”
指動作或工作,“強”應作負荷能力來理解。“作強”有耐重勞,動作輕
勁有力的含義。“伎巧”就是精巧靈敏。腎之所以有這樣的作用,是和
腎的藏精,主骨,生髓的作用分不開的。凡腎氣充旺,精盈髓足者,
不但精神健旺,精巧敏捷,而且筋骨強勁,動作有力。反之,腎虧精
虛髓少的人,往往腰酸骨弱,精神疲憊,頭昏健忘,動作疲懶遲緩。
腎主先天 這是從腎的生理功能對人體的重要性而言。因為腎不僅有藏精,主骨,
生髓、供給各部器官熱能等重要功能。而且腎氣的盛衰,又直接和人
的生長,發育,衰老和生殖能力有關。前人把腎稱之為“先天”,或者
叫“腎主先天”,“腎為先天之本”,說明腎為發育生殖之源。故嬰兒出
生以後發育方面的障礙,如“五遲”(站立,行走,長髮,生齒,說
話都比正常嬰幼兒要晚得多)。“五軟”(頭項,口,手,足,肌肉均
痿軟無力)、“解顱“(頭縫裂開不合、前囪寬大)等症,都認為和腎
虛,先天不足有關,而在治療方面往往以補腎為主。
57
腎藏志 《素問.調經論》:「腎藏志」。“志”古通“志”,指記憶力,因腦和髓均
為腎精所化,故腎虛患者,每多健忘。一說“志”有專意而不移的意思。
參見“五腋所穢”條。
腎開竅於耳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腎“在竅為耳”,《靈樞.脈度篇》又指出:
「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耳為腎之官,腎精足則聽覺聰
靈,腎精虛則兩耳失聰。通過耳聽覺的變化,一般可以推斷腎氣的盛
衰情況。
腎開竅于二陰 前陰指尿道(一說包括精竅),後陰指肛門,這主要是指腎和大小
便的關係,因為腎主水,是管理水液代謝的,這一功能的產生,又
和命門之火的氣化功能有關。故在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水液的分佈,
排泄才能各走其道。大小便之利與不利,與腎也有密切關係。如腎水
不足,可使大便乾燥秘結,或小便量少;命門之火不足,又可引起
泄瀉或小便不禁等病症。
腎,其華在發 《素問.六節髒象論》:「腎者,....其華在發。」“華”,有榮華外露之意。
頭髮的營養雖然來源於血(所謂“發為血之餘”),但頭髮的生機,
根源於腎氣。體內腎氣的外部表現可從毛髮上顯露出來,青壯年腎氣
充盛的人,頭髮茂密光澤,年老體弱,腎氣虛弱的人,往往毛髮容
易枯搞脫落。
腎惡燥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惡,....腎惡燥。」因腎主骨,生髓,
燥則陰精受傷,腎氣耗損,骨髓枯竭,津液消灼,故有“腎惡燥”之
說。
58
腎主恐 心中畏堪不安為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腎“在志為恐”。前人
認為五臟的精氣相並於腎,如腎經經脈的脈氣不足,或腎水不足以
及肝、心、胃的某些病症,均可能出現“恐”的證候。主要的還是腎本身
的因素,因為腎水充則肝血足而膽壯,腎水虛則肝血不足而膽弱易
恐。“恐則氣下”,恐的結果又能傷精傷腎,所以有“腎主恐”的說法。參
見“五志”條。
腎者胃之關 “關”,可以體會為水液出入的關口。腎居下為“至陰之髒”,開竅于二
陰,與膀胱相表裏。腎主水,在人體水液中起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通
常情況下,水入於胃,由脾上輸於肺,肺氣肅降,水下流而歸於腎,
這是水液由體外攝取以後在體內升降的大概過程。如腎氣不化,往往
二便不利;二便不利則中焦燥滿,影響水液代謝。《素問.水熱穴論》
說:「腎者,胃之關也,關內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水液排泄障
礙,積聚體內,就形成浮腫,而這種浮腫是由於腎的“聚水“發展而
來的。
腎間動氣 又稱原氣,是兩腎間所產生的一種熱能和動力,實際上就是命門之
火的作用。人體臟腑和經脈的活動以及三焦的氣化等,均有賴於腎間
動氣的作用,所以說它是生氣之原,也可以說是生命的根源。
59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Y.c.t】中醫名詞術語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Y.c.t】中醫名詞術語

2 1藏象概论
2 1藏象概论2 1藏象概论
2 1藏象概论Lim Da Zhi
 
中医药.pptx
中医药.pptx中医药.pptx
中医药.pptxwfwf6
 
你的体质 是热还是寒?
你的体质 是热还是寒?你的体质 是热还是寒?
你的体质 是热还是寒?V V
 
中醫外治法課程 001
中醫外治法課程 001中醫外治法課程 001
中醫外治法課程 001Eric Lin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kingleeyc
 
中醫骨傷科發展簡史
中醫骨傷科發展簡史中醫骨傷科發展簡史
中醫骨傷科發展簡史yct.Ken Chang
 
3精气血津液神
3精气血津液神3精气血津液神
3精气血津液神Lim Da Zhi
 
《蓮花海》(27) 生死的奧秘-瀕死體驗的意義(27)-什麽才是臨終者的真正所需-一個人類史上最全面的「生前死後」服務創新-建設「善終醫院」之籌資計劃-佛...
《蓮花海》(27) 生死的奧秘-瀕死體驗的意義(27)-什麽才是臨終者的真正所需-一個人類史上最全面的「生前死後」服務創新-建設「善終醫院」之籌資計劃-佛...《蓮花海》(27) 生死的奧秘-瀕死體驗的意義(27)-什麽才是臨終者的真正所需-一個人類史上最全面的「生前死後」服務創新-建設「善終醫院」之籌資計劃-佛...
《蓮花海》(27) 生死的奧秘-瀕死體驗的意義(27)-什麽才是臨終者的真正所需-一個人類史上最全面的「生前死後」服務創新-建設「善終醫院」之籌資計劃-佛...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靜坐帶來快樂!
靜坐帶來快樂!靜坐帶來快樂!
靜坐帶來快樂!Yenju Lee
 
望聞問切以前被遺忘的神農嘗百草 談心腦直覺與藥物訊息0610
望聞問切以前被遺忘的神農嘗百草 談心腦直覺與藥物訊息0610望聞問切以前被遺忘的神農嘗百草 談心腦直覺與藥物訊息0610
望聞問切以前被遺忘的神農嘗百草 談心腦直覺與藥物訊息0610Ranma Tsai
 
1.心理學課題、方法與簡史
1.心理學課題、方法與簡史1.心理學課題、方法與簡史
1.心理學課題、方法與簡史Heinz Floyd Lin
 
生死學 Ch5 從人文學看生死
生死學 Ch5 從人文學看生死生死學 Ch5 從人文學看生死
生死學 Ch5 從人文學看生死TTeacherlearn
 
2010 09-25 漪芳導讀-「生命自救法門」p35~44
2010 09-25 漪芳導讀-「生命自救法門」p35~442010 09-25 漪芳導讀-「生命自救法門」p35~44
2010 09-25 漪芳導讀-「生命自救法門」p35~44yangmarissa
 
「經筋醫學」與「經筋手療法」
「經筋醫學」與「經筋手療法」「經筋醫學」與「經筋手療法」
「經筋醫學」與「經筋手療法」yct.Ken Chang
 
8 2六虚概念和关系
8 2六虚概念和关系8 2六虚概念和关系
8 2六虚概念和关系Lim Da Zhi
 
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
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
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humanistichealing
 

Similar to 【Y.c.t】中醫名詞術語 (20)

2 1藏象概论
2 1藏象概论2 1藏象概论
2 1藏象概论
 
April forum bao xuemingIncorporating TaiQi Practices into Chinese Language In...
April forum bao xuemingIncorporating TaiQi Practices into Chinese Language In...April forum bao xuemingIncorporating TaiQi Practices into Chinese Language In...
April forum bao xuemingIncorporating TaiQi Practices into Chinese Language In...
 
中医药.pptx
中医药.pptx中医药.pptx
中医药.pptx
 
5体质
5体质5体质
5体质
 
你的体质 是热还是寒?
你的体质 是热还是寒?你的体质 是热还是寒?
你的体质 是热还是寒?
 
中醫外治法課程 001
中醫外治法課程 001中醫外治法課程 001
中醫外治法課程 001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中醫骨傷科發展簡史
中醫骨傷科發展簡史中醫骨傷科發展簡史
中醫骨傷科發展簡史
 
3精气血津液神
3精气血津液神3精气血津液神
3精气血津液神
 
《蓮花海》(27) 生死的奧秘-瀕死體驗的意義(27)-什麽才是臨終者的真正所需-一個人類史上最全面的「生前死後」服務創新-建設「善終醫院」之籌資計劃-佛...
《蓮花海》(27) 生死的奧秘-瀕死體驗的意義(27)-什麽才是臨終者的真正所需-一個人類史上最全面的「生前死後」服務創新-建設「善終醫院」之籌資計劃-佛...《蓮花海》(27) 生死的奧秘-瀕死體驗的意義(27)-什麽才是臨終者的真正所需-一個人類史上最全面的「生前死後」服務創新-建設「善終醫院」之籌資計劃-佛...
《蓮花海》(27) 生死的奧秘-瀕死體驗的意義(27)-什麽才是臨終者的真正所需-一個人類史上最全面的「生前死後」服務創新-建設「善終醫院」之籌資計劃-佛...
 
0914心理學史簡介
0914心理學史簡介0914心理學史簡介
0914心理學史簡介
 
靜坐帶來快樂!
靜坐帶來快樂!靜坐帶來快樂!
靜坐帶來快樂!
 
望聞問切以前被遺忘的神農嘗百草 談心腦直覺與藥物訊息0610
望聞問切以前被遺忘的神農嘗百草 談心腦直覺與藥物訊息0610望聞問切以前被遺忘的神農嘗百草 談心腦直覺與藥物訊息0610
望聞問切以前被遺忘的神農嘗百草 談心腦直覺與藥物訊息0610
 
1.心理學課題、方法與簡史
1.心理學課題、方法與簡史1.心理學課題、方法與簡史
1.心理學課題、方法與簡史
 
生死學 Ch5 從人文學看生死
生死學 Ch5 從人文學看生死生死學 Ch5 從人文學看生死
生死學 Ch5 從人文學看生死
 
靜坐 (Music2)
靜坐 (Music2)靜坐 (Music2)
靜坐 (Music2)
 
2010 09-25 漪芳導讀-「生命自救法門」p35~44
2010 09-25 漪芳導讀-「生命自救法門」p35~442010 09-25 漪芳導讀-「生命自救法門」p35~44
2010 09-25 漪芳導讀-「生命自救法門」p35~44
 
「經筋醫學」與「經筋手療法」
「經筋醫學」與「經筋手療法」「經筋醫學」與「經筋手療法」
「經筋醫學」與「經筋手療法」
 
8 2六虚概念和关系
8 2六虚概念和关系8 2六虚概念和关系
8 2六虚概念和关系
 
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
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
人文臨床課程構想兩則 苦痛類型與倫理照顧 李維倫
 

More from yct.Ken Chang

腰背(腿)痛的診斷與治療
腰背(腿)痛的診斷與治療腰背(腿)痛的診斷與治療
腰背(腿)痛的診斷與治療yct.Ken Chang
 
慢性胃炎的中醫特色療法(郭海英)
慢性胃炎的中醫特色療法(郭海英)慢性胃炎的中醫特色療法(郭海英)
慢性胃炎的中醫特色療法(郭海英)yct.Ken Chang
 
診治胃食管反流病經驗(李乾構教授)
診治胃食管反流病經驗(李乾構教授)診治胃食管反流病經驗(李乾構教授)
診治胃食管反流病經驗(李乾構教授)yct.Ken Chang
 
後天之本脾胃保健
後天之本脾胃保健後天之本脾胃保健
後天之本脾胃保健yct.Ken Chang
 
脾胃學真詮(劉炳凡)
脾胃學真詮(劉炳凡)脾胃學真詮(劉炳凡)
脾胃學真詮(劉炳凡)yct.Ken Chang
 
成功有约—高效会计手册
成功有约—高效会计手册成功有约—高效会计手册
成功有约—高效会计手册yct.Ken Chang
 
誕生(Nativites)
誕生(Nativites)誕生(Nativites)
誕生(Nativites)yct.Ken Chang
 
秘戲圖考 -房中術
秘戲圖考 -房中術秘戲圖考 -房中術
秘戲圖考 -房中術yct.Ken Chang
 
男女健美精粹By文斯吉龍達
男女健美精粹By文斯吉龍達男女健美精粹By文斯吉龍達
男女健美精粹By文斯吉龍達yct.Ken Chang
 
內科名家嚴蒼山學術經驗集(P345)
內科名家嚴蒼山學術經驗集(P345)內科名家嚴蒼山學術經驗集(P345)
內科名家嚴蒼山學術經驗集(P345)yct.Ken Chang
 
內科名家黃文東學術經驗集
內科名家黃文東學術經驗集內科名家黃文東學術經驗集
內科名家黃文東學術經驗集yct.Ken Chang
 
內科名家陳道隆學術經驗集
內科名家陳道隆學術經驗集內科名家陳道隆學術經驗集
內科名家陳道隆學術經驗集yct.Ken Chang
 
螞蟻的故事Ant.lesson(管理學)
螞蟻的故事Ant.lesson(管理學)螞蟻的故事Ant.lesson(管理學)
螞蟻的故事Ant.lesson(管理學)yct.Ken Chang
 
螞蟻的一課 (Ant.lesson)
螞蟻的一課 (Ant.lesson)螞蟻的一課 (Ant.lesson)
螞蟻的一課 (Ant.lesson)yct.Ken Chang
 
寓言分享...螞蟻的故事
寓言分享...螞蟻的故事寓言分享...螞蟻的故事
寓言分享...螞蟻的故事yct.Ken Chang
 
《清明上河圖》(第三版)
《清明上河圖》(第三版)《清明上河圖》(第三版)
《清明上河圖》(第三版)yct.Ken Chang
 
The year in_photos_2009
The year in_photos_2009The year in_photos_2009
The year in_photos_2009yct.Ken Chang
 

More from yct.Ken Chang (20)

腰背(腿)痛的診斷與治療
腰背(腿)痛的診斷與治療腰背(腿)痛的診斷與治療
腰背(腿)痛的診斷與治療
 
慢性胃炎的中醫特色療法(郭海英)
慢性胃炎的中醫特色療法(郭海英)慢性胃炎的中醫特色療法(郭海英)
慢性胃炎的中醫特色療法(郭海英)
 
診治胃食管反流病經驗(李乾構教授)
診治胃食管反流病經驗(李乾構教授)診治胃食管反流病經驗(李乾構教授)
診治胃食管反流病經驗(李乾構教授)
 
後天之本脾胃保健
後天之本脾胃保健後天之本脾胃保健
後天之本脾胃保健
 
養胃全書
養胃全書養胃全書
養胃全書
 
脾胃學真詮(劉炳凡)
脾胃學真詮(劉炳凡)脾胃學真詮(劉炳凡)
脾胃學真詮(劉炳凡)
 
脾胃學真詮
脾胃學真詮脾胃學真詮
脾胃學真詮
 
成功有约—高效会计手册
成功有约—高效会计手册成功有约—高效会计手册
成功有约—高效会计手册
 
誕生(Nativites)
誕生(Nativites)誕生(Nativites)
誕生(Nativites)
 
秘戲圖考 -房中術
秘戲圖考 -房中術秘戲圖考 -房中術
秘戲圖考 -房中術
 
男女健美精粹By文斯吉龍達
男女健美精粹By文斯吉龍達男女健美精粹By文斯吉龍達
男女健美精粹By文斯吉龍達
 
性傳播疾病A
性傳播疾病A性傳播疾病A
性傳播疾病A
 
內科名家嚴蒼山學術經驗集(P345)
內科名家嚴蒼山學術經驗集(P345)內科名家嚴蒼山學術經驗集(P345)
內科名家嚴蒼山學術經驗集(P345)
 
內科名家黃文東學術經驗集
內科名家黃文東學術經驗集內科名家黃文東學術經驗集
內科名家黃文東學術經驗集
 
內科名家陳道隆學術經驗集
內科名家陳道隆學術經驗集內科名家陳道隆學術經驗集
內科名家陳道隆學術經驗集
 
螞蟻的故事Ant.lesson(管理學)
螞蟻的故事Ant.lesson(管理學)螞蟻的故事Ant.lesson(管理學)
螞蟻的故事Ant.lesson(管理學)
 
螞蟻的一課 (Ant.lesson)
螞蟻的一課 (Ant.lesson)螞蟻的一課 (Ant.lesson)
螞蟻的一課 (Ant.lesson)
 
寓言分享...螞蟻的故事
寓言分享...螞蟻的故事寓言分享...螞蟻的故事
寓言分享...螞蟻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第三版)
《清明上河圖》(第三版)《清明上河圖》(第三版)
《清明上河圖》(第三版)
 
The year in_photos_2009
The year in_photos_2009The year in_photos_2009
The year in_photos_2009
 

【Y.c.t】中醫名詞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