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35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戶
外
遊
憩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
	
二
○
一
四
年
冬
季
號
戶 外 遊 憩 研 究
第二十七卷第四期 2014 冬季號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STUDY
VOL.27 NO.4	 FOURTH QUARTER 2014
CONTENTS
ISSN: 1012-5434
DOI: 10.6130/JORS
Published by
The Outdoor Recreation Association of R.O.C. December, 2014
The Impact of Advertising Claim Structure on Communication Effective-
ness for Tourism Products - Investigation on Experiential Analogy
and Contagion Mechanism………Chia-Ching Tsai, Kuan-Wei Wang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a Title-Sponsorship Sport Event: Exploring it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Shih-Tung Shu, Chin-Hsung Kao, Ching-Hung Chang
Antecedents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Heritage Tour-
ism: From the Viewpoints of Authenticity Perception, Nostalgia Emo-
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
……………You-De Dai, An-Na Li, Wen-Bor Lu, Kuan-Yang Chen,
Chun-Wei Yang
From Tourist Gaze to Sojourning Practice: A Comparative Ethnographic
Study of Taiwanese Students in Tokyo and Japanese Students in Taipei
………………………………………………………Ming-Tsung Lee
1
29
93
59
《專論》
廣告主張結構對旅遊產品溝通效果之影響—經驗類比與傳染機制之
探討………………………………………………蔡佳靜 • 王冠偉
企業冠名賽會的情感依附:前因與後果之探究………………………
…………………………………………徐世同 • 高俊雄 • 張景弘
襲產觀光遊客環境負責任行為前置變數之研究:以真實性、懷舊情感
與場所依戀觀點探討之……………………………………………
…………………戴有德 • 李安娜 • 呂文博 • 陳冠仰 • 楊純瑋
從觀光凝視到旅居實作:一個臺灣和日本遊學生的比較民族誌研究
……………………………………………………………… 李 明 璁
戶 外 遊 憩 研 究
第二十七卷第四期 2014 冬季號
目  錄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出版
中華民國一○三年十二月
1
29
93
59
本 期 刊 榮 獲 國 科 會 社 會 科 學 研 究 中 心「 台 灣 社 會 科 學 引 文 索 引 資 料 庫
(TSSCI)」收錄
本期刊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全國性學術團體辦理學術推廣業務計
畫」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JOURNAL OF OUTDOOR
RECREATION STUDY
VOL.27 NO.4 FOURTH QUARTER 2014
CONTENTS
Published by
The Outdoor Recreation Association of R.O.C. December, 2014
The Impact of Advertising Claim Structure on Communication Effective-
ness for Tourism Products - Investigation on Experiential Analogy
and Contagion Mechanism………Chia-Ching Tsai, Kuan-Wei Wang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a Title-Sponsorship Sport Event: Exploring it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Shih-Tung Shu, Chin-Hsung Kao, Ching-Hung Chang
Antecedents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Heritage Tour-
ism: From the Viewpoints of Authenticity Perception, Nostalgia Emo-
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
……………You-De Dai, An-Na Li, Wen-Bor Lu, Kuan-Yang Chen,
Chun-Wei Yang
From Tourist Gaze to Sojourning Practice: A Comparative Ethnographic
Study of Taiwanese Students in Tokyo and Japanese Students in Taipei
………………………………………………………Ming-Tsung Lee
1
29
93
59
從觀光凝視到旅居實作:
一個臺灣和日本遊學生的比較民族誌研究
李明璁*
(收件日期:103年3月14日;接受日期:103年6月17日)
【摘要】本研究嘗試回答討論三個問題:(一)什麼樣的主流觀光凝視,
在臺、日之間,透過哪些媒介和論述被建構起來?(二)臺、日遊學生如
何透過旅居生活的各種文化實作,修正與轉化先前凝視建構?(三)旅居
者的文化認知框架與認同,是否因此產生反思?研究者在2009-2012年期
間,於東京和臺北兩地的語言學習機構進行田野訪調。本文首先對觀光凝
視概念提出修正意見,並延展旅居研究的當代意義,討論旅居實作中的二
次凝視。研究發現,原初由媒體所建構的主流觀光凝視:「現代化新潮的
日本」與「充滿懷舊感的臺灣」,在臺、日遊學生旅居彼此國家後,產生
了轉折不同但變化邏輯相近的後續發展;且這些旅居者對自我與他者文化
的認同感,亦因此產生了跨界與反思的可能。
【關鍵字】旅居經驗、日常漫遊、反身性思考、跨文化認同感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通訊作者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mtlee@ntu.edu.tw
戶外遊憩研究27(4):93-122 DOI: 10.6130/JORS.2014.27(4)4
94 戶外遊憩研究27(4)
From Tourist Gaze to Sojourning Practice:
A Comparative Ethnographic Study
of Taiwanese Students in Tokyo and
Japanese Students in Taipei
Ming-Tsung Lee*
(Date Received: March 14, 2014; Date Accepted: June 17, 2014)
【Abstract】Through a comparative ethnography (fieldwork in 2009–2012
in Taipei and Tokyo), this paper examines: (1) what kinds of tourist gazes are
constructed by Taiwanese/Japanese and by what means; (2) how Taiwanese/
Japanese sojourning practices could be alternative movements to facilitate som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gaze construction; (3) how sojourn experiences change
Taiwanese and Japanese cross-cultural imagi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as well
as intensify their frequent interaction across cultures. This paper firstly revises
the widely quoted concept “tourist gaze” by articulating sociological studies
regarding sojourns and then elaborating a new framework of the “second gaze”
in sojourning practices. Furthermore, the paper shows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the constructed images of “trendy Japan” (for the Taiwanese) and “nostalgic
Taiwan” (for the Japanese) meet actual sojourning experiences in Tokyo and
Taipei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how the actual encounters transform or reconfirm
the two nationalities’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Other and themselves.
【Keywords】Sojourn experience, Daily flânerie, Reflexive thinking, Cross-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戶外遊憩研究27(4) 95
壹、引言
根據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統計,日本與臺灣人民從事國際旅遊的總花
費金額,每年都名列於世界前二十大。在如此頻繁出國旅行的兩國人民意向中,值得
注意的是他們對彼此國家作為「旅行目的地」的熱愛。根據臺日兩國的官方統計,最
近五年每年赴日臺灣旅客,平均維持在一百三十萬上下,是前往歐和美之臺灣遊客總
數的兩倍以上;而來臺旅客中,日本人數雖於近年已次於中國觀光客,但其平均停留
天數卻仍多出許多。就很大程度而言,熱絡的旅遊往來,持續促使臺日兩國頻繁地進
行著各類跨文化的消費、交流與溝通。
更進一步探察臺日兩地人民旅行對方國家的趨勢,會發現除了短期套裝行程的
觀光或時間稍長的自助旅行,越來越多年輕族群嘗試以「旅居」(sojourn)形態進駐當
地、體驗異國生活。根據社會學家水上徹男(Mizukami, 2007, p. 20)的定義:旅居者並
不朝向法律界定的永久移居身分前進,而只是一群以旅行為意向的「暫住者」。儘管
從官方統計數字看來,臺灣移民日本或日人移民臺灣者數量在近二十年並無顯著變
化,僅微幅增加;然而相對的,隨著臺、日人民旅行對方國家之簽證要求取消,且每
次入境皆可自由停留達九十天,這讓許多「不只想去觀光旅遊,更想暫住當地多點生
活體驗」、甚或具體進行某項長期活動(如語言學習)的臺、日訪客,有更具彈性的
計畫空間。
循此現象脈絡,本研究對以下三個層次的問題感到興趣:首先,1990年代以
降的臺、日兩地媒體如何進行跨文化的「觀光凝視」建構,並藉此影響、型塑臺灣
訪客對日本(特別是首都東京)與日本訪客對臺灣(主要是臺北)的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其次,透過對赴日臺灣遊學生與來臺日本遊學生的研究訪談,想瞭解他
們如何通過在異地的旅居生活實作,而與其原先所受媒體建構之凝視方向進行自我對
話?最後,這些遊學生們如何藉此跨文化交流機會,修正、轉化原先對彼此之印象?
且進一步地,是否可能在此對映他我的鏡像投射過程中,增進了個體的認同反思?
貳、文獻回顧
一、從觀光凝視建構到旅行實作
社會學家John Urry在《The Tourist Gaze》(1990, 2002)一書中,界定了當代旅遊
社會學研究的兩大前提,而這也構成了本研究的基礎架構:(一)對比於心理學取
徑—關注個體動機,認為觀光旅行者要不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要不就只是想從
日常生活脫逃到另一世界;Urry (1990)則強調旅行動機的社會建構性。換言之,社會
96 戶外遊憩研究27(4)
學家不僅要說明「人們為何與何時想要旅行」,同時也要解釋「人們如何選擇去哪裡
並因此想要體驗什麼」。傳統心理學取徑也許能說明:為什麼個別的臺灣人或日本人
會想出國旅遊,卻無法區辨其中某些人特別渴望去日本或對臺灣至感興趣,而其他人
則偏向前往東南亞或歐美。對許多臺灣人而言,由於特殊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脈絡,日
本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以及去到那裡要看什麼,這些都可能和對其他旅遊地
的預期不盡相同。而對訪臺的日本人來說,如此提問亦是成立。(二)旅行不僅是身
體實際移動的過程(由此地啟程出發到異地),更涉及出發前的各類文化實作與想
像。對比於旅遊實作的具體性與短暫性,前旅遊實作(pre-travel practice)是比較隨意、
廣泛而長期的。它同時蘊含了行動者主體的想像和慾望,以及形塑這些預期的各類建
構(像是經由跨國媒體文本所展現的異地影像、「旅遊專家」所提供大量相關描述和
論述,等等)。據此本論文將於稍後討論:自90年代中期以降,逐漸日本化的媒體景
觀如何成為建構晚近臺灣人想像與凝視「高度現代化日本」的主要機制;於此相對
的,在2000年之後,透過日本媒體報導和許多文化中介者(cultural intermediaries)的論
述闡連(discursive articulation),日本旅人又如何反向懷舊著臺灣存有一種已在當代日
本消失的「美好昔時氛圍」。
此外,Urry (1990)也指出視覺是旅遊實踐的經驗核心:高度符號化的凝視、消費
和蒐集活動共構出一個完整的觀光體系。不過,此般彷彿「沒有缺口」的凝視框架,
似乎預設了一種「理念型的旅人」,在旅遊工業的建構中他們面目齊一,多半都背著
相機攫取大同小異的影像、或只對特定導覽論述有所反應(Meethan, 2001)。正如所有
開創性的概念一方面被大量援用卻也遭致各方批評,Urry的「觀光凝視」亦不例外。
首先,不少人類學家質疑此一概念:雖凸顯了視覺的宰制地位,卻也因此過度放大了
視覺的影響力,使得旅人彷彿只剩眼睛而缺乏身體(甚至亦沒大腦))。也有人批評凝
視建構的命題太過於結構決定論,使得旅行的實作變得被動甚至靜態,缺乏賦予行動
者自身展演、乃至轉化的可能性(Abrams, Waldren,  MacLeod, 1997; Veijola  Jokinen,
1994)。當然,並不意外地,傳統強調個別動機的觀光研究學者亦重提差異化命題
(Cohen, 1996; Ryan, 1997)。本研究基本上認同這些批評有其道理,但並不認為反過來
彰顯行動者主體意志的命題,可以全然解消觀光凝視概念的有效性。從晚近社會學的
發展來看,根據研究個案的實質脈絡,考察其社會建構與行動者能動性兩者間的辨證
關係,幾乎已是不分主題的研究共識。
本研究因此認為,嘗試融合上述批評意見的MacCannell (2001),他以「二次凝
視」(second gaze)作為Urry的概念增補可能更具啟發性。所謂「二次」的意義相當微
妙:一方面賦予行動者在旅行實作的過程中,其與原先凝視建構進行協商對話的空
間;另方面卻也不毀棄凝視建構的框架,進而關注其與時空並進的修正過程、乃至重
構(reconstruction)。據此,本論文將嘗試在討論旅行凝視如何從建構到實作中,還能
進一步描繪關於凝視「轉向」之為何與如何。正如另一位關注旅行議題的社會學家米
戶外遊憩研究27(4) 97
森(Kevin Meethan)所言:
凝視並非(旅行)消費的停止點,而是那些組成個人創造性敘述的元素,才決定
和型塑了經驗。MacCannell (1976, p. 23)說得好:(旅遊的)終端是龐大的反思性經
驗之累積(accumulation of reflexive experiences),據此將虛構與真實合成一個『現代世
界』的浩瀚象徵(Meethan, 2001, p. 85)。
既然凝視建構及其實作皆不是終點,要研究其轉向的可能及意義,從理解旅居者
經驗出發,應該是適切的再出發起點。 正如同在2002年新版《The Tourist Gaze》最末
所增加之〈全球化凝視〉一章中,Urry (2002)本人亦已補述說明:隨著各國人們互動
往返的頻繁,以往單線建構、時空明確、框架完整的觀光凝視逐漸產生質變。或許我
們的生活每天都在某種程度地「旅遊」,而即使出國旅遊,旅程中也可能有很多「生
活化」體驗。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旅居視為旅遊活動的一種「進化型」,而將旅居
實作和觀光凝視進行一種非對立性、甚至有著互補關係的聯結考察。且對許多年輕遊
學生來說,「遊」與「學」作為旅居實作中的雙重渴望,更使得他們得以如游牧(也
是「遊目」)民族般地逐經驗與意義而居,也因此Urry會重新界定:「流動性已逐漸
成為他們認同的核心」(Urry, 2002, p. 161)。誠然,如果Urry (2002)所宣稱迎向「觀光
之終結(end of tourism)的新時代現象已悄然出現,那麼對於「後凝視」的旅居經驗,
顯然就相當值得我們展開研究。
二、「旅居」研究的再思考,與對「旅居者」的重新定位
旅居是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趨勢中日漸顯著且相當特別的一種遷移或旅行經
驗。無論是離開原居地到他國暫居一段時間,抑或是頻繁往返於兩地之間,所謂的旅
居,一般而言,比起觀光活動其所涉入異地之社會與文化體驗更豐厚,但較諸移民移
工留駐當地生活與工作,卻又顯得不夠深刻。換言之,「旅居」是一種介於觀光旅遊
與移民移工之間的相對性流動存在狀態,且其所指涉的行為與意識內容並不容易進行
操作化定義:我們無法單以居留異地之時間長短或從事哪些活動等指標,來斷定何為
「旅居」或不是。
長久以來,旅居研究一直是附屬於移民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邊陲次領域(Mizukami,
2007; Siu, 1952, 1987)。過去研究者們所稱呼的旅居者(sojourner),乃指相對於永久移
居者(settler),只是暫住外地的少數遷移者,其典型特徵如下:(一)旅居者前往寄
居地乃基於特定且明確之理由,且多數為經濟動機如打工或經商(Siu, 1952, 1987);
(二)旅居者有明確的返鄉遇期心理與時程計劃,基本上是越快越好(Anthias, 1992;
Anwar, 1979; Uriely, 1994);(三)旅居者無意融入寄居地社會,且多半與家鄉維持很
強的連帶關係,甚至會對家鄉有過度「理想化」的傾向(Buijs, 1993; Holohan, 1995)。
歸納來說,傳統社會學研究對旅居者的理解,基本上就是建立在與永久移民特徵的對
98 戶外遊憩研究27(4)
立區辨上。
然而,在頻繁且迅速流動的全球化年代,旅居的動機、行為與態度,已不僅侷限
於經濟範疇,更涉及各種跨文化實作。借用人類學家Orver Löfgren的話,整體而言就
是一種「跨進文化實驗室(cultural laboratory)」的狀態:人們從原生地(母國)來到他
鄉短暫居留,於此一方面與他者建立新關係,一方面對自己形塑新認同、或產生與過
去不一樣的生活想像(Löfgren, 1999, p. 7)。比如社會學家谷田部和彥研究發現:有別於
傳統移民移工多半基於經濟目的且採取較為集體性的行動,多數旅居巴黎的日本人卻
是基於「個體化之文化動機」(individualized cultural motive; Kazuhiko, 2001)。谷田部
分析,此乃由於巴黎這個城市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對日本而言就代表著「西方現
代化文明典範」,並深刻召喚著跨世代的日本人前往暫居以求「文化體驗」。無獨有
偶的,這種傾向亦出現在本研究中那些赴日尋求旅居體驗的臺灣年輕人。他們在踏上
旅途之前,不約而同都有一個「東京是亞洲現代化典範城市」的想像與憧憬。
此外,還有以旅遊休憩為目的之跨國「休閒遷移」(leisure migration,引
自Borocz, 1996),以及以追尋不同生活方式為導向的「生活風格流動」(lifestyl
emobilities; Bell  Ward, 2000; Cohen, Duncan,  Thulemark, 2013)。此種旅居者的組成
主要來自於已開發工業國的中產階級:有的是剛離開校園尚未就業的年輕人,或者是
面臨轉換職涯跑道之際的上班族,有的則是擁有退休金可花費的銀髮族。在O’Reilly
(2000)對英國人旅居西班牙社群的民族誌研究中,她發現有一群「來來去去的訪客」
(peripatetic visitors)、或說短期租屋旅居者,在氣候宜人、步調悠閒的西班牙海岸,形
成了一個有別於正式移住(且擁有地產)移民的新興流動社群。在他們之中,有人希
望未來能進一步落地生根、「改作西班牙人」(亦即成為正式移民);有人卻堅持旅
居只是較長一點的生活體驗旅程,其終點仍在英國故鄉;同時,也有人逐漸長出「兩
個家」的跨域生活感受,並由此發展某種介於非英即西(或既英且西)的非國家 跨
文化認同。
歸納來說,旅居者的身份位置經常是曖昧的,擺盪在短期觀光與永久移民之間,
是一種流動、模糊而善變的認同。O’Reilly (2000)分析旅居者的雙元角色(既 不是
旅人,又 也不是住民),如何在其日常實作中協商、滑動、反覆重構。O’Reilly
(2000)成功地將旅居實作從依附於移民社會學領域的個案研究層次,提升到一個嶄新
範疇,並得以與另一社會學邊陲主題「觀光社會學」進行有機的闡聯(articulation)。而
這樣的討論也映證了人類學家James Cliffor所曾揭示的重要概念:
我並非認為地方與家已不復存在,而是說:如今每個人都(或應該)處於某種旅
行過程、有著某種世界主義傾向或去領域化(cosmopolitan or deterritorialized)的動態。
這不是一種遊牧學(nomadology);相對的,關鍵是要建立比較性的文化研究取徑,以
分析居住與旅行的特定歷史、策略及日常實作:一種「旅於居/居於旅」(traveling-in-
dwelling / dwelling-in-traveling)的共存狀態(Clifford, 1997, p. 36)。
戶外遊憩研究27(4) 99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採取跨文化的民族誌方法。首先,為了近身觀察臺灣遊學生的旅居
生活,研究者於2009和2010年暑假期間進入位於東京的草苑インターカルト日本語學
校(以下簡稱「草苑」)。除了參與觀察該校之日語學習課程與住宿生活,也個別深
度訪談了其中十九位來自臺灣的遊學生(採立意抽樣方式;受訪者編號:T01-T19,
基本資料請見表一)。其中,男性有八位,女性十一位;訪談當時年齡介於15至20歲
者有五位、介於21至25歲者有七位、介於26至30歲者有五位、30歲以上者有兩位。多
數受訪者以「觀光入境免簽證可停留三個月」的方式,留駐東京進行日語學習,但有
五位則申請學生簽證居留半年以上。
草苑創於1977年,是知名的日語教學機構之一,與臺灣的「永漢日語」有密切合
作關係。早期的草苑,主要在協助想進入日本大學就讀學位者,透過為期一年左右的
密集補習,取得必要的語言測驗通過資格。雖然此項業務至今仍存,但其實已非教學
主旨。根據研究者對其教務長之訪談得知,從1990年代以降,隨著越來越多並非為了
留學考試、只是基於個人興趣而前來參與六到十二週短期課程的遊學生(尤以臺灣、
韓國與香港籍最多),草苑的教學方向開始產生變化:(一)大量增加以各類日本流
行文化文本(電視劇、流行歌、時尚雜誌、動漫畫等)作為教學素材;(二)在教程
中加入更多能讓遊學生「親身體驗日本道地人事物」的「遊 學」設計,比如校外
「見學旅行」、拜訪日本接待家庭等。而這樣的安排,對於多數住校並參與課程的臺
灣遊學生來說,是相當有吸引力的。
此外,本計劃亦同步進行了以下研究工作(部分訪談延續至2012年):研究者分
別在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以下簡稱MTC)和位於臺大的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
中心(以下簡稱LTTC),對共計十八位日籍學生展開訪談(採立意抽樣方式;受訪
者編號:J01-J18,基本資料請見表二)。其中,男性有七位,女性十一位;訪談當時
年齡介於15至20歲者有四位、介於21至25歲者有七位、介於26至30歲者有六位、30歲
以上者有一位。此外,儘管臺灣政府亦對等允許日本國民來臺旅遊免簽證可停留三個
月,但多數日籍受訪者都另有申請(中短期)學生簽證。總體來看,日籍受訪者旅居
臺北的時間較前述臺灣受訪者旅居東京的時間稍長(因中文學習課程多以三個月為一
學期單位)。
LTTC和MTC是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兩間中文學習機構,招收過的外籍
學生不計其數,而其中又以來自日本佔比例最多。在進行田野調查工作之初,研究者
很快就發現:多數日本遊學生之所以選擇來臺北學中文,而非前往北京或上海,主要
都立基於媒體所建構對臺灣之美好凝視 印象。且正如同多數前往東京學習日語的臺
灣遊學生所抱持之動機,來臺北學中文的日籍遊學生,也不是為了在臺升學或工作等
100 戶外遊憩研究27(4)
目的,大多就是基於個人興趣與期待更多文化 生活體驗。
除了生產民族誌所需要的長期參與觀察和深入訪談,本研究亦蒐集了以下相關
文本資料並予整理分析:(一)臺、日之電子與平面媒體關於對方國(即日本與臺
灣)的觀光、文化與生活等專題報導;(二)臺、日之政府機構、民間企業或社團組
織推促本國觀光旅遊的行銷文宣與相關出版品;(三)臺、日相關網路文章與討論:
主要截取自臺灣BBS網路社群中最重要的日本旅遊資訊與討論平臺之一PTT「Japan
Travel」板,以及日本本國最大社群網站mixi的臺灣遊逛討論區。
肆、研究發現與討論
一、「新潮的日本」:臺灣旅人的東京想像
根據官方統計(日本政府觀光局,2010),赴日臺灣遊客在1990年代中期後大幅
成長—由1995年的58萬人次到1999年的72萬人次,增加了24.5%。要解釋此一數據的
激增,可從以下幾點來看:首先,日本政府自1996年起逐步放寬臺灣旅客入境簽證的
期限。再者,隨著1990年代中期日本面臨泡沫經濟瓦解、國民觀光內需市場萎縮,日
本不得不積極向海外拓展來日觀光市場;臺灣作為一個相對富裕且極友善的鄰國便成
為首要目標。然而,若只從日本單方意欲的行銷推廣,仍不足以解釋臺灣人赴日旅遊
熱潮。以下將進一步說明:臺灣在地逐漸「日本化」的媒介景觀與文化消費場域,或
許更為關鍵。
日本電視劇自1990年代以降,在臺灣本地廣受歡迎並產生深刻影響(Iwabuchi,
2002, 2004)。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多數「偶像日劇」皆以東京高度現代化的都會生活
為場景,臺灣觀眾於是透過反覆的日常觀看,而得以想像進入甚至感到「參與」了東
京人的日常世界;換言之,日劇成了當代日本流行文化進入臺灣社會常民生活的橋頭
堡(李丁讚、陳兆勇,1998;李天鐸、何慧雯,2002)。再者,日劇的普及也促使多
數臺灣本地媒體,大幅增加對相關資訊的報導(不僅針對流行文化,也廣及各類大眾
消費與生活資訊)。於此同時,本地電視節目、廣告、音樂、雜誌乃至小說書寫等,
亦出現大量對日本流行文本的模仿甚或抄襲。整體看來,從1990年代中期以降,臺灣
媒體景觀的「日本化」趨勢漸成主流(Lee, 2004)。
如同人類學家Wulff (1992)研究發現:經由頻繁接觸美國流行文本,瑞典年輕人在
赴紐約遊學前,早已在家鄉的日常生活中「預習」了進入美國社會的旅居經驗。對許
多臺灣年輕人來說,前述日本化的媒體景觀不僅促進了互文本閱聽,甚且建構了一整
戶外遊憩研究27(4) 101
表一 本研究受訪者群體之一(旅居東京之臺灣遊學生)基本資料
Table 1 The interviewees’ background data (Group 1: Taiwanese students in Tokyo)
臺灣遊學生
Taiwanese
interviewee
性別
Sex
年齡
Age
身份或職業
Status/Occupation
旅居東京時間(月數)
Sojourning period
(month)
T01 男M 32
平面設計師、插畫家
Graphic designer/ Illustrator
8
T02 女F 19
大學生
College student
3
T03 女F 27
轉職休假中
Intermission
1.5
T04 男M 18
大學生
College student
2.5
T05 女F 23
手工藝製作
Craft artist
3
T06 男M 24
音樂創作與教學
Musician and teacher
3
T07 女F 26
轉職休假中
Intermission
2
T08 女F 17
高中生
High school student
2
T09 女F 23
待業中
Job seeking
1.5
T10 男M 28
文字工作者
Writer
3
T11 女F 20
大學生(赴日交換)
College student
(Exchange to Japan)
6
T12 女F 24
待業中
Job seeking
2.5
T13 男M 25
研究生(赴日交換)
Postgraduate
6
T14 男M 20
大學生
College student
3
T15 女F 35
咖啡店經營
Café manager
6
T16 女F 27
轉職休假中
Intermission
1.5
T17 男M 23
研究生
Postgraduate
2
T18 女F 30
在臺日商公司職員
Employee in a
Japanese company
3
T19 男M 25
廚師
Chef
6
102 戶外遊憩研究27(4)
表二 本研究受訪者群體之二(旅居臺北之日本遊學生)基本資料
Table 2 The interviewees’ background data (Group 2: Japanese students in Taipei)
日本遊學生
Japanese
interviewee
性別
Sex
年齡
Age
身份或職業
Status/Occupation
旅居臺北時間(月數)
Sojourning period
(month)
J01 女F 22
大學生(來臺交換)
College student
(Exchange to Taiwan)
6
J02 女F 28
派遣員工待分派中
Temporary worker,waiting for
assignment
3
J03 女F 19
重考生(高中畢)
College entrance exam
retaker
3
J04 男M 20
大學生
College student
2.5
J05 女F 32
翻譯工作者
Translator
10
J06 男M 22
大學生(來臺交換)
College student
(Exchange to Taiwan)
6
J07 女F 30
民宿經營
Hostel manager
3
J08 男M 25
待業中
Job seeking
6
J09 女F 21
短大生
College student
3
J10 男M 26
轉職休假中
Intermission
3
J11 女F 19
大學生
College student
3
J12 女F 26
生活雜貨進出口業者
Zakka trader
3
J13 男M 29
版權代理商
Copyright agent
6
J14 女F 23
待業中
Job seeking
6
J15 女F 20
大學生(來臺交換)
College student
(Exchange to Taiwan)
6
J16 女F 24
研究生(來臺交換)
Postgraduate student
(Exchange to Taiwan)
9
J17 男M 21
大學生
College student
3
J18 男M 27
日商派駐短期來臺
Expatriate to Taiwan
3
戶外遊憩研究27(4) 103
套帶有「日本意符」的跨文化消費體系,使得相對主動、具有意義再生產性的日常詮
釋與實作成為可能(李明璁,2009)。比如催生「日劇場景之旅」熱潮的暢銷書《東
京鮮旅奇緣:偶像日劇場景新鮮紀實》(阿潼,1999),便是2000年代初期推促對東
京之凝視建構與旅遊實作的關鍵文本。
像阿潼這樣的日劇迷,有別於許多臺籍老人對「日據」的懷舊(一種弔詭的殖民
地鄉愁),其深入探訪東京的動機,乃源自於對電視影集的凝視與隨之而生的想像。
於是尋找日劇拍攝場景只是旅行的出發點,藉此實作其跨文化想像和尋找認同的新起
點,才是「朝聖」的儀式意義。具體例子像是阿潼因喜愛日劇《協奏曲》中由建築師
男主角設計的教堂,而特別親自探訪(該建築的實際身份是槙文彥所設計的東京基督
教會)。儘管這座建築並非觀光景點,阿潼本人亦非基督教徒,但透過日劇影像敘事
所媒介的獨特感知,卻促成了後續相關知識學習與資訊流通(在書中於是延伸介紹了
其他槙文彥在東京所設計的建物)。
總體來看,《東京鮮旅奇緣》(阿潼,1999)呈現出一種旅 居、回憶 想像、
真實 虛構、私語 議論等多線敘事並置(juxtaposition)的風格——巧妙地將日劇的對
白、情節、場景,與作者旅居東京經驗和其生活在臺北的記憶,加以剪接交融。同時
穿插大量圖片:包括劇照、場景實地記錄、以及旅居生活照片(各式各樣的人物特
寫、城市景觀、交通設施、室內設計、飲食衣著,家居用品等影像攫取)、甚至旅
居時的票卷、收據與路上傳單等,全都被拼貼(bricolage)組合起來。就臺灣出版市場
的定位來說,這本書既是暢銷的「日劇後文本(post-text)」代表,同時也進一步成為
「東京旅居的前文本(pre-text)」。這種廣受歡迎的新類型書寫,隨後還有暢銷書Milly
(2005)的《東京生活遊戲中》可為代表:
因為無法抵抗日劇中,在男女主角肩上掠過又落下的櫻花劇情,於是辦了日本遊
學……在東京過起了日劇第三女主角的生活……構成一趟「旅行以上,生活未滿」的
微妙行程。
於此,觀看日劇(並據此展開書寫)與(透過閱讀想像)赴日旅居這兩種跨文化
實作,其連結恰如人類學家Arjun Appadurai所言:
媒體景觀……對現實的片段進行以影像為中心的、敘事主導的解釋,而這類解釋
為體驗並轉化它的人們提供了一系列元素(如角色、情節和文本形式);從這些元素
可以汲取想像生活的劇本,包括自己和他人在他方的生活……他們試圖建構出他者的
敘事和其他生活可能性的原型敘事(protonarratives of possible lives),這些幻想將會成
為攫取和遷居欲望的前奏(Appadurai, 1996, pp. 35-36)。
而據此進一步要回答的是:既然臺灣年輕人大量透過日劇閱聽建構了他們對「日
本」的觀光凝視,那麼其所型塑持有的「日本印象」,可歸納出哪些基本樣貌?首
先,日劇作為催動旅遊或遷居幻想的「原型敘事」,多數以東京大都會為故事基地,
104 戶外遊憩研究27(4)
描繪出一個高度東亞現代化的生活圖像。研究者在日期間曾訪問東京放送(TBS,日
本最大民營電視臺),當時負責海外行銷業務的國際部長岡本英信,即指出日劇在臺
灣的主要訴求:
在日本國內,電視劇分很多種類,有給老人或主婦看的,或訴求年輕人、上班族
的;然而版權賣到臺灣的幾乎都是90年代流行下來的所謂趨勢劇(trendy drama)。這種
日劇的基調就是都會感和時尚性,故事幾乎都是發生在東京生活圈,且不管是什麼樣
的內容或角色,都會大量使用時下最流行的事物…….總之要給觀眾一種絕對新潮的感
受,無論是物質消費面、或者精神觀念性的。
上述說法呼應了岩瀏恭一(Iwabuchi, 2004, p. 3)所言:「日劇作為一種新潮且極為
商業化的流行文化形式,以愉悅之姿召喚出相似性與差異感同步並存的『亞洲的』現
代性,這是美國流行文化所無法達成的。」再者,當反覆閱聽日劇(及其構築的日本
化媒體景觀)成為臺灣赴日遊學生關鍵的前旅遊實作,他們所擁有的觀光凝視、預
期甚至抵達東京後所進行活動,便經常與流行文本中所呈現的事物緊密關聯。在對
十九位臺灣遊學生的訪談中,有人確曾前往甚至特意尋找日劇裡出現過的場景(T01、
T03、T08、T11、T12、T17、T19),有人則會去購買日劇主角所穿戴的服飾或使用的
物品(T01、T04、T08、T11、T15、T16、T17),甚或還有人嘗試要實作日劇角色所過
的生活風格(例如T01每晚都會去附近爵士小酒吧和老板聊天、T08透過朋友介紹在秋
葉原漫畫咖啡屋短期打工、T17喜歡在公園長椅上閱讀和看人,等等)。總的來說,
多數臺灣遊學生赴日動機,與其說是為了工具性目的(如升學或謀職)所進行的語言
學習,不如說更是為了實踐某種跨文化想像。而東京作為這個媒介化想像運作的中心
舞臺,便理所當然成為旅居落腳之處的首選。儘管其他城市的生活花費便宜許多,也
儘管就觀光興趣而言日本還有許多傳統名勝(如各地溫泉、古城京都、田園北海道
等),但東京在這個「流行文本閱聽 旅居想像實踐」的跨文化實作鏈結中,始終具
有無可取代的核心地位;而「高度現代化且充滿新潮人事物」,便是統括這個舞臺樣
貌的中心意象。這正是為什麼在臺灣最大的旅遊社群網站之一「欣旅遊」首頁中,我
們會看到如此斗大標題:「東京是日本的中心,我們憧憬的中心」。
整合訪談紀錄與對三本暢銷東京導覽書(阿潼,1999;哈日杏子,2006;Milly,
2005)之內容檢視,並加上從BBS之PTT「Japan Travel」討論板所截取的相關留言,
筆者將這些「雙重凝視者」(閱聽人 旅居者)對東京(及其所代表之現代化日本)
的主要感覺、核心論述與體驗對象事物加以分類整理,詳列於表三。
二、日本旅人的「懷舊臺灣」想像及預期
儘管凝視建構的路徑相似,主要都受到跨越國境的電視劇和旅遊導覽等文本影
響,但對比於前述臺灣旅人對「日本」的想像及預期,日本旅人對「臺灣」則有著截
戶外遊憩研究27(4) 105
然不同的感覺、論述和慾望事物。
從2001年開始,臺灣交通部觀光局就逐年拍攝宣傳廣告,向日本民眾行銷來臺旅
遊。在首發的兩支CF(「人情篇」與「天燈篇」)中,代言人渡边滿里奈(藝人、
旅行作家)先是在九份的老街中偶遇辦喜事的臺灣老人,以流利日語與她親切閒聊,
甚至邀她一同作客入席;而後則搭乘臺鐵慢車前往平溪參與天燈節慶,並感性口白作
結:「雖然我只是旅人,但他們卻把我當家人」。隔年,又加碼拍攝並於日本各大電
視頻道播放三支CF(「泡茶篇」、「小吃篇」、「按摩篇」),且統一在片末使用
這個耐人尋味的文案:「ニッポンの疲れに、臺湾。」(「在日本的疲勞,去臺灣消
除」)。此一訴求「懷舊感與療癒感的臺灣」,便成了多數日本媒體、旅行社乃至網
路社群進行觀光凝視建構時所採取的基調。
隨後,在東南亞與中國等地大受歡迎的臺灣電視劇《流行花園》,也從2003年
十月開始在日本電視頻道反覆輪播,其受矚目與引發討論之熱烈程度,可從2006年
表三 臺灣旅人對「東京 新潮日本」的觀光凝視建構
Table 3 Taiwanese tourist gaze on Tokyo-“trendy Japan”
主要感覺
Main perception
精緻的生活風格和品味
Exquisite lifestyle
and taste
高科技、高效率、
高度現代化
High-tech,
efficient and
highly modern
豐富有趣的
流行文化
Abundant, interesting
pop culture
核心論述
Keynote discourse
「日本人注重細節與
生活美學。」
Japanes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every detail
and
living aesthetics.
「日本技術總是能從模
仿 ( 西 方 ) 到 創 新 領
先。」
Japanese technologies
always make innovation
from imitation of the
West.
「日本流行文化極具
吸引力,尤其對亞洲
人而言。」
Japanese pop culture
has huge attraction
especially for the
Asians.
欲求體驗的
對象事物
Desired object
時尚服飾
Fashion
美食料理
Cuisine
精緻甜點
Dessert
咖啡文化
Café culture
摩登建築
Modern architecture
設計商品
Designed goods
百貨商場
Department store
JR國鐵
JR rail
都會地下鐵
Metro subway
新幹線
Shinkansen
汽車與自行車
Car and bike
機器人
Robot
消費性電子產品
Consumer electronics
東京迪士尼
主題樂園
Tokyo Disneyland
動漫畫
Animation/manga
電玩
Computer games
流行音樂
Pop music
偶像周邊商品
Idols’ commodities
日劇拍攝場景
Scenes in Japanese TV
dramas
106 戶外遊憩研究27(4)
一月《讀賣新聞》製作之專題「韓流下一波的華流」、與隨後TBS在全國頻道上重播
該劇,可見一斑(川村由紀,2011)。《流行花園》的成功帶動了新類型「臺製偶像
劇」的產製與跨國輸出。一方面,這既可被視為前文所述「日本化的臺灣媒體景觀」
之例證(多數臺製偶像劇其實皆改編、參照、甚至拷貝自日本流行文本);另方面,
我們也可以說與「日本化」同時並進的,則是「在地化」產製的文化實作、與隨之成
功而進一步可能的「逆輸入(回日本)」。而順此機會,交通部觀光局在2007年即以
《流行花園》的四位男主角F4為代言大使,並由政府支助八千萬臺幣拍攝新劇《這裡
發現愛》;該劇是首齣先在日本電視頻道上映後、才在母國本地播放的臺產電視劇。
臺灣官方期望能以此媒體投資擴大後續的觀光收益,而在統計數據上似乎也頗有
成效。晚近十幾年來,日本來臺旅客的數量,除了2003年因SARS疫情而銳減外,平
均每年大約都有一百萬人次。其中2005年和2008年的人數增加比例最為顯著,而這兩
年恰好就是臺灣偶像劇在日播出受到歡迎、以及臺灣觀光局投入資金拍攝新劇的時間
點。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教育部統計,來臺留遊學的海外各國學生中,向來即
以日本人最多;而本研究的田野駐點師大國語教育中心和臺大語言訓練測驗中心更進
一步表示:在2005年之後,日本來臺進行短期學習中文的遊學生數量,又還有明顯增
加之趨勢。
其實除了臺灣輸出的電視劇,由臺日合作產製的各類廣告文本,更早就開始直
接促成、建構日本遊客對臺灣的想像與預期。比如,在日本啤酒市佔率最高的品牌之
一「麒麟啤酒」,為了在1990年代後期搶進剛開放不久的臺灣市場,特別邀請在臺日
兩地都備受推崇的電影導演侯孝賢為其拍攝系列廣告(形象代言人則為另一位知名導
演吳念真)。從1996年開始,這一系列紅遍全臺的廣告,在文案上直接結合了日語的
「一番榨」和臺語的「乎乾啦」,在影像上則呈現出一種庶民生活氣息與懷舊溫暖的
人情;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配樂,使用了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那卡西」表演
風格,由在北投溫泉區走唱表演的盲友組合金門王與李炳輝,以臺語吟唱滄桑而帶豁
達的歌詞。該曲〈流浪到淡水〉是1990年代後期至今最暢銷的唱片單曲之一,而其最
後歌詞「乎乾啦」,更成了大街小巷人人上口表現「臺式熱情豪氣」的慣用語。這系
列廣告不僅幫助麒麟啤酒在臺打下市場,更造成了商業考量以外的、非意圖性的文化
效果。在日本,「名導侯孝賢幫麒麟拍的成功廣告」製造了媒體話題,各種關連於懷
舊感受的臺灣意象也不斷出現在日本的報章雜誌:帶有濃厚日式演歌氣味的臺語流行
歌、表現「阿沙力」(乾脆而爽快)的飲食文化、巷弄錯綜熱鬧且富溫暖人情的街坊
氣味、依山傍海而晴雨皆美的老城景觀(如九份、金瓜石),等等。主流媒體如《日
本經濟新聞》(2002/1/18)、《週刊朝日》(2002/2/19)等,甚至都曾以略顯誇張的
「鄉愁」口吻,述說臺灣如何「保存許多美好的昔時日本精神」(宮本孝,2004;酒
井亨,2004)。而這也讓當時正極力促銷來臺觀光的日亞航(Japan Asia Airways),找
到了明確的行銷方向:透過「懷舊氛圍」連結日臺兩地的獨特情感和凝視慾望。檢視
戶外遊憩研究27(4) 107
1999到2006年間所有日亞航促銷臺灣觀光的平面廣告,便可看出由金城武(臺日混血
背景、在兩地都極富盛名的偶像明星)與志村健(日本家喻戶曉的諧星)所共同長期
代言的廣告基調,就是各類「懷舊臺灣」的意象。
其實日本媒體將對臺灣的觀光凝視聚焦設定於「懷舊感」,並非只是偶然或隨機
的行銷訴求,而是基於日本現代化歷程中反身性(reflexivity)發展下的集體心理需求。
1990年代是日本經濟發展從高峰、停滯到衰退的迷惘時期,人們強烈的失落感與某種
反身的省思,顯現在各類懷舊的流行文本與消費或社會活動中。舉例來說,在東京時
髦的臺場海港購物中心裡,有一座以重現昭和30年代(1950-60年代)庶民生活氛
圍為訴求的熱門商場「臺場一丁目」;又如改編自漫畫而刷新日本票房紀錄的電影
《Always三丁目的夕陽》,則以「一個沒有錢,但卻有人情味的年代。夢想和希望,
都可以那麼簡單」作為這波方興未艾懷舊風潮的意義註腳。而由此,懷舊的欲求與想
像更從本國延伸至海外;比如許多日本的香港電影迷,會不斷論述著香港作為凝視標
的之意義,在於「我們過去曾擁有的美好記憶,於現在的『亞洲』他地重新再現」
(Iwabuchi, 2002a)。
再檢視《るるぶ臺北》(由日本最大觀光旅遊集團JTB所出版的暢銷旅遊手冊,
請參見JTB, 2008, 2009)歷年版本的封面,亦清晰可見「懷舊元素」始終是日本人建
構對臺觀光凝視的重點,比如廟宇、傳統市場小吃、公園太極拳、繡花鞋、老童玩、
茶藝館、甚至是新開張的「懷舊風主題商店(或餐廳)」。而本研究訪談的多數日本
遊學生中,儘管他們也都熟知諸如臺北101大樓或臺灣高鐵等現代化象徵,但這類景
觀事物顯然並未成為他們預期凝視的焦點;於此相對,如前所述帶有懷舊氛圍的事物
或活動才是想望中能親近「道地臺灣」的體驗。當筆者分別詢問每個受訪者「你來到
臺北前最想去的地方或做的事情有哪些?」,得到的答案不約而同都是在地小吃、傳
統早市或夜市、行天宮或龍山寺、腳底按摩、占卜算命、九份或金瓜石、北投溫泉民
宿等,這些都具體呼應了前述臺日兩地媒體建構的方向。即便少數受訪者提及「具現
代感之事物」,也多半立即將之與日本既有事物進行類比,比如說「想去臺北的澀
谷,西門町看看」或「想搭臺灣版的新幹線(即高鐵)」等)。事實上,在《るるぶ
臺灣》的2008年版,JTB集團(2008)的確就曾以「(臺灣)新幹線開通!」為封面故
事,引導日本旅人以其全然熟悉信賴的移動方式,前往一個個充滿異國情調但又召喚
懷舊感受的場景(封面上與高鐵列車並置正是九份某懷舊主題餐廳的照片)。
統整訪談記錄和對三本在日本相當暢銷的臺灣(主要內容為臺北)導覽書(青木
由香,2006;渡边滿里奈,2003)進行內容分析,以及從日本社群網站mixi的臺灣遊
逛討論區截取相關留言,表四歸納出日本旅客對臺灣之主要觀光凝視。與前文表三所
顯示臺灣旅客的「新潮 現代日本」凝視相對比,在此清楚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充
滿「懷舊」的感覺、論述和興趣對象。
以上對於臺日彼此觀光凝視建構之分析,僅是這個研究計劃的第一步。接下來筆
108 戶外遊憩研究27(4)
表四 日本旅人對「臺北 懷舊臺灣」的觀光凝視建構
Table 4 Japanese tourist gaze on Taipei -“nostalgic Taiwan”
主要感覺
Main perception
帶有「亞洲」特有的
異國情調
Asian exoticism
留存著某種
「美好昔日」感
Keep a good old
days feeling
就像日本的(泡沫)
經濟黃金年代
Just like the golden
age of Japanese bubble
economy
核心論述
Keynote discourse
「 輕 鬆 有 奇 趣 的 南 國
氛 圍 療 癒 了 緊 張 的 身
心。」
Relaxing and funny
Southern aura cures the
nervous body and soul.
「那些在日本現代化進
程 中 已 逐 漸 消 逝 的 美
好,卻在這被保存。」
Many beautiful things
passed away in Japan
during modernization
are preserved well in
Taiwan.
「這裡找得到日本高
度成長期的重要遺產
與對應模仿。」
Here we can find
many legacies and
counterparts of the past
Japan-in-growth
欲求體驗的
對象事物
Desired object
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早市與夜市
morning/night market
攤販
Street vendors
寺廟拜拜
Worship in temples
在地小吃
Local food
臺式泡茶
Tea making
腳底按摩
Foot massage
算命
Fortune-telling
旗袍或臺灣長衫
Cheongsam or Taiwanese
long gown
日式建築古蹟或民房
Japanese heritage
or old houses
懷舊溫泉旅館
Nostalgic hot spring
hotel
舊鐵道與老車站
Old railways and stations
老礦坑
Old mines
山城、漁港
Mountain villages,
fishing ports
熱情友善人情味
Passionate friendliness
臺北的澀谷:西門町
Ximending Taipei’s
Shibuya
臺灣新幹線:高鐵
High speed rail,
Taiwan Shinkanshen
超高摩天樓:臺北101
Skyscrapers, Taipei 101
偶像團體(F4、飛輪
海等)
Idols’ groups
者將透過田野工作之發現,進一步討論這些凝視建構、初步想像與旅遊預期,如何與
臺日兩群遊學生抵達目的地後真實的、既在地又跨境的旅居經驗產生撞擊和對話,而
後導致了什麼樣的思維改變。
三、當臺灣學生遇見「老東京」,當日本學生遇見「新臺北」
事實上,在田野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無論是臺灣或日本遊學生,雖說他們各自
基於前述觀光凝視的建構,而分別有著可被歸納、頗為同質的「行前期待」,但一旦
進入旅居階段,其實際體驗與衍生感受就開始產生分歧。有些報導人並沒有進一步融
戶外遊憩研究27(4) 109
入客居社會的想望,覺得自己「始終都還是在旅行,只是比較沒那麼觀光」(如T16
和J04所言,有類似態度者還包括T02、T06、T07、T09、T14、J10、J12、J15、J16、
J18);然而相對的,另一些報導人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他們不僅高度
認同旅居地的人事物,甚至希望有機會或曾經嘗試更深入地「學習變成一個本地人」
(如J05和T10所言,有類似表達者還包括T01、T08、T11、T13、T17、T18、T19、
J01、J02、J03、J06、J07、J08、J13、J14、J17)。總的來說,本研究的訪問對象,
的確呼應了前文曾引用O’Reilly之研究,展現出不同於傳統移民認同的複雜與流動心
態(不能將短期旅居化約視為長期移民的對立狀態,以至於認為旅居者多半不想融入
也無法認同當地社會)。
再者,旅居者弔詭的雙重角色扮演:既是旅人與居民 又不是旅人或居民,總是
不約而同地出現在臺日遊學生各自的日常實作與論述中。有趣的是,無論他們想或不
想更融入當地,他們的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卻都一致地傾向於把自己「去
觀光客化」。比如以下兩位臺、日報導人,就分別這麼表示:
雖說東京鐵塔是觀光景點沒錯,但這麼多觀光客擠在觀景臺還是讓人厭煩。我覺
得自己跟他們其實不太一樣,我不用趕行程所以可以花整整一個多小時,靠在窗邊好
好欣賞東京的城市景觀……與其在這一直拍照然後到樓下買紀念品,我比較想安靜地
看和想想,這個大都市到底還有哪些吸引人的魔力。(訪談編號T10-2)
即使街道上充滿了來自香港和日本的觀光客,但我好像並不屬於他們。我不會一
直拍照或急著找有名的店吃東西,我想要單純地享受九份的懷舊氣氛。所以我會想辦
法快步通過那些人群,自己一個人鑽進小巷裡散步……如果能找到旅遊手冊介紹以外
的有趣事物,這個才是真正的道地吧。(訪談編號J05-3)
多數遊學生們習於自我界定為「半個居民與一個旅人」(此為報導人J14的用
語,然而幾乎所有受訪者都有類似表述);這意味著他們認為(或希望)自己擁有獨
立自主的旅行能力,且能有更深入的旅行體驗。同時,他們也希望被在地人當成是有
個性的個體、或一個來自深度文化群的樣本,而非膚淺、群聚、被刻板印象化的觀光
客(Stokowski, 1994, p. 71)。然而弔詭的是,在如此自我形象的期待與實踐中,所謂的
「那些觀光客」,於是便成了遊學生們最不願意被誤認成的刻板化他者,甚至是帶有
某種污名象徵(在文化品味資本上落後)的人群指稱。
表面上看來,上述遊學生們的姿態 心態,只是再現了長久以來關於兩種旅人
(旅行者vs.觀光客)的認同緊張性。正如Urry (1990)區分「浪漫凝視」(romantic gaze)
與「集體凝視」(collective gaze):前者基於菁英化的論述建構,強調旅行者獨自的經
驗感受,需要相當程度的社會知識與文化資本(Urry, 1990, p. 86);後者則基於大眾化
的觀光套裝旅遊,強調大傳媒體與參考群體的影響力(Urry, 1990, p. 46)。這個理念型
的二元分類在分析上或許有其需要,但現實情境中的複雜旅人(無論是觀光客、旅行
110 戶外遊憩研究27(4)
者還是旅居者)終究無法如此化約。前引之兩位報導人,其實他們分別就在東京鐵塔
和九份山城,進行著與「集體凝視」並無二致的觀光行動(他們也都自承會前往該地
就是因為媒體文本的導覽),但同時他們卻又自我區辨且嘗試堪稱「浪漫凝視」的旅
行實作。換言之,看似水火不容的「(旅行者)浪漫凝視vs.(觀光客)集體凝視」,
在本研究報導人的實作經驗中其實是水乳交融的混雜狀態。然而這樣的混雜凝視並非
自然發生,乃因為旅居作為「既(非)旅又(非)居」的一種獨特實作(或說認同)
使然。比如另兩位報導人就曾如是說:
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臺灣來的觀光客跟我問路,我心裡其實很高興,那表示說我
已經不像是在這邊跟他們一樣旅行的人了,我變成了當地居民,但當然是個假日本人
(哈哈)。自己也覺得有趣又好奇,是因為我的穿著打扮呢?還是我的行為模式?我
明明那天就有背相機啊,竟然看不出我只是個待比較久一點的觀光客而已啦!(訪談
編號T05-2)
我在日本時中文已經講得不錯,現在來臺灣快半年了,就連講臺語嘛ㄟ通,平常
也都穿著藍白拖去夜市。我雖然覺得自己好像越來越臺了,但臺灣朋友都還認為我是
很純的日本人,跟臺灣人很親近但就是不一樣……他們不太相信日本人會有可能想移
民臺灣;其實我也是有可能就留在這,不回日本去了。(訪談編號J13-3)
在田野調查中筆者進一步發現:相較於那些正式進入本地大學就讀的外籍留學
生,遊學生們在其旅居生活步調上顯得悠閒許多(甚至也比每天都有固定行程的觀光
客更為自在悠哉)。無論是在東京的草苑或臺北的兩個語言中心,只有極少數是為了
升學或求職目的者才會參與全天班的密集課程;多數臺日遊學生每天都只有半天課,
而後擁有整個下半天的自由時間。如同《30》雜誌2014年六月號「一張機票改變自
己:展開世界學習旅程」的專刊,明確鼓勵赴日進修者:
用居遊方式觀察日本,即使是到日本上語文學校,也千萬不要上全天班,挑選半
日課就好,早上上課,下午就去街頭遊晃,看的東西更廣,也能增加開口練日文的機
會(王妍文,2014,頁73)。
在長期參與觀察中發現,無論是臺灣或日本的遊學生,多半會在初來乍到的前兩
週,就先把東京 臺北的主要景點(凝視建構的目的地)走訪過一輪;也就是說,接
下來的四到十一週(多數遊學計畫以一個半月至三個月為一期程),甚至往後更長時
間,他們既非聚焦景點也並不見得專注於求學;步調緩慢、無特定凝視與消費對象的
城市遊逛,才是其旅居實作的重點。如以下兩位報導人所述:
因為來這邊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總不會一直在玩,哪有錢每天都去
shopping啊,但是當然也不會像正式在大學院的(留學生)一樣整天焦慮讀書。所以
我都是早上上課,下午去不同區域散步閒晃,不太買東西甚至也不用搭車,到晚上再
回來去超市買打烊前的特價便當。這樣很省錢,覺得每天滿充實的,沒有廢掉,但又
戶外遊憩研究27(4) 111
可以一直有旅行的感覺。(訪談編號T14-1)
雖然離我住的地方很近,但我現在很少去永康街,那裡的店都是觀光客也比較
貴。青田街附近比較好,咖啡館人不會太多,散步也舒服……東區和西門町現在不太
去了,我覺得有機會跟不同樣子的臺北人聊天更有意思,比如說泰順街早上賣菜攤子
的歐巴桑和歐吉桑,她們都認識我了。(訪談編號J01-4)
由此可見,旅居的經驗意味著一種「介於陌生與可辨識的」(interleaving the
strange and the recognizable)的過程(Inglis, 2000, p. 151)。有別於傳統觀光旅遊尋求的多
半是新奇而脫日常的異國情調,旅居體驗作為後觀光(post-tourism)的一種實踐,卻是
差異化(differentiation)與去差異化(de-differentiation)的持續辨證(Rojek, 1993)。旅居者
多半不再循固定行程觀光,卻也不專注埋首於某一工作。他們相對擁有較多時間到處
閒逛,即使沒有寬裕的消費力。像這類「日常生活世界的觀光」(Lehtonen  Mäenpää,
1997),我們或可將之視為波特萊爾(Baudelaire, 1964; Benjamin, 1973)筆下的漫遊
(flânerie)樣態。
除了漫游,多數臺灣與日本遊學生皆表示:能跟當地居民有更親近的互動機會
(如前引J01-4訪談記錄;或者一同用餐、聊天、甚至參與社區活動等),亦是他們旅
居生活中最重要的意義感來源,而這也使之超越了一般的觀光客角色。有多位遊學生
(如T05、T06、T18、J02、J07、J09、J11,恰巧他們在東京和臺北兩地的旅居時間都
在三個月上下),在我們建立田野關係的過程中,從初期訪談時大多以「他們」來指
稱其暫居處的社區或居民,到後來不約而同地逐漸都以「我們(這個社區)」來稱呼
彼此。從這樣一種主詞使用的變換,已然可見遊學生們對其自身與旅居地的關係及認
同感,或多或少產生了位移。總的來說,如此旅於居 居於旅的同步實作,明確賦予
了遊學生們一個(乍看衝突實則相容)的雙重角色:觀光旅人 在地居民。
接著,日常的城市漫遊又如何促使旅居者進行二次凝視(或說其凝視轉向)?以
草苑日語學校的臺灣遊學生為例,首先,因其校舍位於東京都臺東區,周遭環境相對
而言是較為傳統的街廓與庶民化的老舊「下町」社區,顯然與多數學生在抵達東京前
的「現代化新潮都會」想像有些出入。然而,這個區域裡反倒有不少歷史悠久卻便宜
美味的大眾食堂,以及大正、昭和時期傳承下來的各類手工藝品店。東京人常描述這
個區域帶著濃厚的「昔を懐かしむ雰囲 」(懷舊氛圍),但又不是像淺草一帶所刻
意營造的「江戶再現」。後者乃如MacCannell (1976)所言是「舞臺化本真性」(staged
authenticity)的呈現,意指一種看似道地原味的傳統展示,其實卻是迎合觀光需求的
前臺表演;然而學生們所居住的這些下町社區卻非如此——其懷古氛圍並不是基於觀
光前提的特意保存(甚或片面強調),而只是因為當地居民長久延續此般生活風格使
然。
如果說所謂「本真性」的期待與追尋(想在當地看到最「道地」的人事景物)
112 戶外遊憩研究27(4)
是觀光活動中最強大的意圖,那麼舞臺化本真性便是觀光地與被觀光者的日常表演回
應。相對而言,遊學生們所居住下町社區的氛圍,比諸淺草等地更微妙地介於居住原
貌(後臺)與觀光再現(前臺)之間(或者亦可說兩者皆有),並確切地感染著在此
間居留與活動的臺灣遊學生。由此,他們所經驗到的某種在地本真性,便不只是觀光
前臺的展演內容,也不只是一種先驗的知覺(與觀光凝視媒體建構一起被置入旅人的
期望框架),而是在此特定時空裡被自身體驗、實作進而重構(reconstruct)的——擺盪
在日常旅居 漫遊與非日常的觀光旅行之間,也協商於「當下真切的庶民 懷舊社區
感」與「先前建構想像的新潮都會感」之間。
然而弔詭的是,在草苑的宣傳品中,卻從未看到上述「懷舊氛圍臺東區」的介
紹,反倒是一再強調該校「位於秋葉原——世界最大、最知名的電子商品購物區,同
時也是各式各樣現代日本次文化的發源地」(摘引自該校網站)。很顯然的,校方希
望藉此接合前述「高度現代化東京」的媒體凝視建構,進而營造自身「處於新潮、
流行中心」的時髦意象。但實際上,就讀該校的遊學生很快便發現:無論是教室或
宿舍,秋葉原根本位於不同區塊(千代田區),且尚有一段距離(大約地鐵兩站之
遙)。也因此多數臺灣遊學生並不會將其日常生活與秋葉原商圈進行直接連結,儘管
他們在抵達之初的確都曾前往「朝聖」觀光或消費採購。比如說,當他們想要「進
城」(很有趣地,這竟然是多位報導人不約而同的用語,顯示了他們身體在地化後所
產生的差異空間感),選擇的是和社區居民一樣搭較便宜的公車(T02、T07、T15)、
或是前往比秋葉原近許多的御徒町站搭地鐵(T03、T04、T06、T09、T14)。有人表
示:「剛到草苑時其實有被騙的感覺,附近根本一點都不酷也不有趣」(T18);也有人
發現:「學校這附近還比較像我北投的老家,就連我在臺北市中心租房子的那個社區
都比這裡還繁華熱鬧」(T19)。
所幸類似的「失望」並未擴大,而是逐漸反轉原先期望。旅居的日常漫遊模塑
新的凝視,也製造了某種在地化的生活意義和旅行趣味。如同de Certeau 提供的視
角:反轉了「城市是由各種物理性實體與社會性制度構成基底」的普遍看法,他主張
城市是一組龐大文本系統,由居住 旅遊者的「行走修辭」(walking rhetoric)和「空
間敘事」(spatial narratives)所構成,並融合了媒體、消費、漫遊、真實與虛構、記憶
與此刻、私密與共識等日常生活實作(de Certeau, 1984, pp. 91-110, pp. 115-118)。這些
遊學生們期待各種偶遇(aleatory),或以波特萊爾的用語來說:追尋「預見非預期」
(predicting the unpredictable)的經驗。他們透過在社區巷弄的漫步中,重新建構屬於自
身的某種浪漫凝視,並實踐著一個又一個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我之所以開始街拍,其實就是那時候在草苑學日文時,每天沒事做、不能跑太遠
又懶得一直進城,於是就養成了散步習慣,隨身背著相機亂拍一些有的沒的……後來
才發現,原來這些(日常街拍)照片比一開始去拍什麼彩虹大橋還是表參道之類的,
都還要記憶深刻。畢竟那才是屬於我自己的、不是旅遊手冊的東京吧。後來回到臺
戶外遊憩研究27(4) 113
灣,不知道為什麼也就延續這個習慣,只要有空出去散步都會帶相機出門……最近發
現家裡附近其實還滿有趣的,以前只是從課本上或聽長輩說大稻埕這裡很有歷史啊,
但坦白說沒什麼感覺,假日反正就是往東區跑;現在好像心情不太一樣了,也不知道
是不是跟在日本住過有關,就是變得會開始欣賞chitamachi(下町),我甚至還上網
查資料、還參加過什麼文史工作室辦的活動耶,哈哈,很認真吧。然後自己默默發現
兩個地方竟然有點像(筆者插問:是指你家所在的大稻埕和在東京時所住的地方嗎?
受訪者回答是),有些地方可能比東區還要像日本哦。(訪談編號T07-4)
從以上這段訪談摘錄,可以看到「新潮日本」的初始凝視建構,在臺灣遊學生
實際旅居東京的日常體驗中已逐漸轉向,並取代以新的凝視形式和內容。尤有甚者,
這樣的二次凝視進一步影響到凝視者自身對周遭環境的既定認知、並或多或少改變了
其返鄉後的生活行為與認同態度。由此,旅居中「新發現的老東京」與返鄉後「新發
現的老臺北」產生了巧妙的接合。換言之,這不僅證驗了前述關於日常漫遊在旅居生
活中所具有的特殊意義,更指引出一種可能性:遊學生會將其在旅居地的二次凝視經
驗,與自身過往的舊生活記憶、乃至回返家鄉後的新生活實踐,進行有機的聯結。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日常偶遇經驗大多令人開心,但某些時候也可能帶來不悅。
如果說正面的非預期事物,讓旅居者更加認同自己與社區(居民)之關係;相反地,
無可避免仍會碰到的負面經驗,則又會將旅居者帶回到「我只是個過客旅人」的角色
覺知。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臺、日遊學生,終究仍會回返母國,儘管他們確實喜
歡、也嘗試深入異鄉生活,甚至希望以後仍有機會再來旅居一陣子。除了法定居留
期限、以及典型的異鄉人生活問題(如語言障礙、經濟壓力或缺乏親密關係等),
臺灣遊學生中有不少人確曾遭遇「全然意料外的種族歧視」(T04、T09、T12、T14、
T15、T18),或至少體驗過日本人友善面具裡的不友善態度 (T02、T05、T07、T13、
T16、T19)。報導人們不約而同地抱怨過:自己如何在偶然間發現日本人對西方人與
對其他亞洲人的差別待遇。
這其實相當符合多數評論家與研究者(包含眾多日本知識分子自身)的省察,
他們批判日本社會普遍仍存在一種西方在上位、日本居中、而亞洲等第三世界在下的
視差(五十嵐曉郎,1998;長谷川勝行,1998;Iwabuchi, 2002;Joseph, 1993)。但
弔詭的是,就算這些臺灣遊學生目睹甚至批評日本社會對亞洲鄰國的歧視,他們還是
無法因此發展出某種面朝這些亞洲鄰國的新認同,也沒能形成一種「我們受差別待遇
國」的共同感。相反地,多數人仍傾向接受上述那種日本階層化自身與他國關係的偏
見預設。換言之,他們討厭這樣的差別待遇,卻又能合理化此態度和行為背後的思維
邏輯,比如有人表示:「這也是沒辦法的國際現實」(T03、T14);「誰叫人家日本確
實是亞洲最先進國家」(T10、T13、T18);「像這幾年韓國快速崛起,日本人看他們
的態度就不太一樣」(T13)。
不過,這並非表示臺灣遊學生們萌生了某種污名化認同(stigmatized identity)。與
114 戶外遊憩研究27(4)
其說他們因此而自我貶抑了作為臺灣人的自尊感,不如說他們是透過上述的論述框架
而重新建立起一種跨文化認同感(cross-cultural identification)及其想像。
我覺得不用太在意人家看低我們啦,我們還不是會這樣看低或過度崇拜別國。
重點是我們應該要知道人家有多少值得學習的地方,被瞧不起就化悲憤為力量不會哦
(笑),然後認真一點學,不要只學皮毛,比如學人家拍偶像劇又不願意好好訓練演
員、不願意增加預算……我當然很希望,以後我們可以不用再那麼哈日了,慢慢把日
本厲害的東西都吸收過來的話,臺灣應該還是很有希望。(訪談編號T01-3)
以前都只是看到表面,好比日劇裡看到的那些,就什麼都覺得很潮,說真的剛到
東京時常覺得有點自卑。但住了一陣子後發現,日本自己其實也是問題一堆啦。只是
幸好他們對自己的國家都還有很強烈的認同,當然要比這個絕對比不上韓國吧哈哈,
我是覺得光這點我們就輸很大。所以我回來以後就告訴自己,一定要再多瞭解一點臺
灣的歷史,不然你就不會有認同感;啊沒有認同感,國家哪強得起來。(訪談編號
T06-5)
事實上,在臺北的田野訪調過程中,筆者發現多數日本遊學生亦有凝視轉向乃至
認同位移的傾向。與前述臺灣遊學生的經驗相較,日本遊學生有形式與過程相似的旅
居經驗(比如從日常漫遊到凝視轉向),以及內容與結果相異的旅居心得(相對於臺
灣遊學生重新感知到東京的「非新潮」面向及其歷史氛圍,日本遊學生則重新發現了
臺北在「懷舊」想像外的另類現代性)。基本上,他們在旅居期間大多對臺灣本土人
事物越來越感興趣並有些閱讀涉獵、甚至開始萌生特殊的認同情感;許多人因而在訪
談中會以明確的「臺灣與中國大陸之差異比較」作為一種認同表述(比如J06、J08、
J14、J16、J18;J12在訪談中甚至還提及她對臺灣未來「香港化」的擔憂)。但值得
注意的是這種認同情感,其發展基礎卻又和日本過去常見的主流「親臺」論述(比如
將臺灣鄉愁化、理想化為「保存傳統日本精神」的美好前殖民地),大不相同。與其
說這些日本遊學生的對臺認同是立基於某種特定史觀中的獨特情感,不如說,更多是
源自於他們切身在臺旅居時的當下體驗。換言之,是共時性的真實社會互動,而非歷
時性的神話想像,決定了他們旅臺期間所形塑出的跨文化認同傾向。
來到臺灣後,沒多久就發現,我的書桌上不能只有那幾本旅遊手冊,那裡面的臺
灣太簡單了。所以我就去誠品買了一些書,日文的,講臺灣歷史的。然後讀了以後,
又發現很多講法都太像了,比如臺灣論,那個作者(小林善紀)在日本其實是很有爭
議的人。我覺得表面上他們都說愛臺灣,其實只是很想回到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用
這個來證明臺灣很美好的邏輯真奇怪……後來我開始寫日記,覺得這樣比較真實,畢
竟臺灣也有很多讓我們日本人覺得不知所措的地方。知道我們哪裡是不一樣的,才會
真的發現臺灣有趣、甚至值得日本人學習的東西。(訪談編號J16-5)
上引訪談中所提及「讓我們日本人不知所措的地方」,其實在田野參與觀察與對
戶外遊憩研究27(4) 115
談裡經常可見,尤其是在這些日本遊學生抵臺後開始定居的初、中期,特別明顯。剛
開始他們多數都不太習慣臺北普遍的社區氛圍:雜遝、喧鬧、混亂、焦躁(這些形容
詞都是筆者收集自他們對開始生活在臺北時的感受用語);有些報導人還感覺「臺灣
人在公眾場合的身體距離過於接近」(J04、J09、J14、J16)、「講話太過直接」(J06、
J09、J10、J12、J18)等等。這些初步體驗,和他們出發前在日本接收到的凝視建構訊
息:「懷舊而悠哉的南國情調」(如前文所引用整理)實在大相逕庭。然而隨著旅居
時間的推進,日常漫遊與生活互動的在地經驗逐漸累積,許多日本遊學生會重新「發
現」臺北 臺灣的獨特性與多元性:或許不再像是主流媒體所型塑的(簡化而刻板
的)「純樸美好」意象,而是如報導人J01和J11所分別歸納—「臺北有點雜亂,但雜
亂得很有生命力」;「臺灣很多老的鄉鎮的確令人懷舊,但臺北卻充滿自由活力,感
覺像是一個青少年」。
相對於初來乍到時日本遊學生對臺北或臺灣的感受描述,旅居後在地化的日常實
作,不僅促成了原有凝視的轉向,也召喚出一些帶著反思意涵的認同論述:
我本來只是因為沒太多錢可以去更遠的地方渡假,所以選擇來旅費比較便宜的臺
灣。當然,一開始看很多介紹就以為臺灣像昭和時代的日本,然後也有一點傳統中國
味。來了以後,發現臺北其實很現代化……大家都很注重生活享受,雖然生活壓力好
像也跟東京一樣大……漸漸的,雖然即將得回日本,但我其實卻不太想回去了。在臺
北打工雖然錢比較少,但是就有一種自由的感覺。嗯,該怎麼說呢,我真的不太喜歡
日本社會太過集團化的氣氛,好像每個人都要怎麼樣才好,有一種讓人喘不過氣的壓
迫感。這裡比起來讓我覺得隨性自在多了……好吧,就算下個月我要回東京工作,也
想繼續過著有臺北感的生活啊!(訪談編號J08-4)
最後,將臺、日遊學生的體驗與述說,嘗試進行聯結並作延伸思考。表面觀之,
在旅居的初始,臺灣旅人似乎持續論述某種「現代化日本精神」,而相對應的日本旅
人則實踐想像臺灣擁有某種「失落的(美好)日本精神」。從後殖民主義的批判觀點
看來,這似乎是臺日之間無法徹底「去殖民化」的諷刺再現;但若從歷時性的情感結
構來看,我們卻又發現:不斷地想像或認同「日本」或「臺灣」這個對象他者,其實
只是冰山浮在水面的一角;蘊藏在水底深層的,則是這些臺灣與日本旅人不斷以此追
尋「自我」(包括個體和群體)的慾望和動力。隨著凝視後續反覆的體驗、從而修
正論述各種所見所聞可代表「日本性」或「臺灣性」的人事物,一個不斷意義實作
(signifying practice)的文化過程就這麼生產出來。而若進一步地追問:在旅居的二次凝
視中,重新被組構出的符號化與再理想化的「日本」和「臺灣」意象,是否意在藉此
抵禦跨世紀「中國崛起」後的東亞認同整編工程(如「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份」
或「中國是取代日本的東亞新霸主」等等論述),這將是未來值得延伸探究的認同政
治議題。
116 戶外遊憩研究27(4)
伍、結論:凝視的轉向,與跨文化認同感
根據前文對臺、日遊學生分別在東京與臺北旅居經驗之描繪,於此分別歸納出其
觀光凝視轉折的趨向。首先,從臺灣出發前往東京旅居的遊學生,想像與初步經驗東
京(其實也就是透過各類媒體接收、凝視建構)的時空感受,主要就是一種高度現代
化的「新潮」(the trendy)。相對的,多數前往臺北旅居的日本遊學生,所抱持對臺第
一印象(同樣亦是透過旅行前的媒體閱聽所得),則帶著某種「懷舊」(the nostalgic)
的預期。然而,既然旅居具有一種異於短暫觀光旅遊的、較長期也較深入的生活體驗
與文化實作性,於是在此過程中,如前文所引述與討論,初始的凝視就會產生變化甚
至轉向,且關乎認同重構的反身性思考亦可能萌生。先從臺灣遊學生的角度來看,第
一種(也是比較單純的)反射效應是:他們會開始將其先前想像與初步體驗到的「現
代 新潮東京」,對比其家鄉此刻同時存在的社會現況。至於第二種(相對比較複雜
的)折射效應,我們可將之視為「二次凝視」的表現:許多臺灣遊學生,透過在下町
街區的日常漫遊與生活互動,會開始留意周遭的「老日本」遺緒,進而重新想像關於
「什麼才是真正的東京(或日本)」這類涉及在地本真性的問題。然後,就如發展
認同概念中的「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許多臺灣遊學生會因發現「老東京」
而迴照出昔時臺灣的印象或好奇(連結至多半模糊的記憶或不甚強烈的認同),並
由此接續二次凝視、進而開啟自身對昔日臺灣(歷史與傳統)的反身性思考(reflexive
thinking)。
再從日本來臺遊學生的角度進行比較,其旅居臺北的經驗亦有著類似上述的反射
和折射效應。一方面,他們可能會在初步凝視臺灣的「懷舊事物」中,回想起昔時日
本(這符合了早先的觀光凝視建構);相對的,他們卻也開始融入並體驗臺北當前的
現代日常生活;換言之,不再只是關於「過去(道地)臺灣 日本」的再現想像,而
是某種混雜化的時空同步感受。然後更進一步地,這些日本遊學生更可能在切身體驗
理解(日本媒體鮮少積極建構的)「現代 新潮臺北」之後,嘗試據此反思當代日本
社會、自身處境,甚或想像不同生活風格的選擇。
於此要特別說明:由於本研究在質性抽樣後的比較重點為臺、日遊學生對彼
此的凝視建構及其自身在旅居地的生活實作與認同反思,故在本文中並未進一步比較
傳統社會學所關注人口類別之變項差異(如年齡、性別、職業身分等)。比如對臺、
日女性遊學生來說,其旅居東京和臺北時在性別關係互動上的日常體驗,必然有些值
得討論的議題;又如身分仍為在學者和已有工作者(還可再細分為受雇者與自由業
等),他們個別的旅居期待、實作與反思也會有所不同。本文限於篇幅無法對這些差
異變項再作討論,這是研究限制(也是未來可延伸之展望)。
此外,本文的第二個研究限制與建議,在於對凝視建構文本的蒐集廣度,應隨
著日益多元化的旅遊書寫而擴增。這麼說並不表示本文對觀光凝視建構方向的論證效
戶外遊憩研究27(4) 117
力有問題;因為從歷史脈絡來看,臺、日兩地對彼此的旅遊導覽出版,在1990到2000
年代初期,多數的確是以前述「新潮的(日本)」和「懷舊的(臺灣)」來作為凝視
與認同慾望的主軸。只是說,隨著2000年代以後,臺、日兩地往來頻繁且互動更深的
各種旅遊實作,的確讓相關的出版多元性也日漸豐富。比如在臺灣已有許多有別於先
前「新潮」意象的日本凝視(像是旅居京都的懷古書寫)。事實上,這也恰可證明本
文所言,二次凝視作為一種接連不斷的「後凝視」建構,以及旅居者(旅遊文本的消
費者 挪用者)作為新的文化中介者(後旅遊文本的書寫創作者),這種種可能正在
持續發生。
總的來說,在前文所歸納之凝視轉向與認同反思,整體而言其實就是一個跨文化
認同型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原來建構了行動者認知的文化框架,會因為行動主體
的身心頻繁流動、與他人互動日益深化,而或多或少產生時空向度上的位移(這並不
是說框架被全然消除,而是說它被重新校正了)。由此,認同不再是一種非黑即白的
定格選項,而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的混雜性(hybridity)。在某篇日本雜誌採訪臺灣作
家哈日杏子(她經常被臺日兩地媒體封為「哈日教主」)的文章中,她亦說了以下這
麼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坦白說,在去日本之前我幾乎不覺得臺灣有什麼好的。但自從我在東京學日語、
住了幾個月,開始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甚至認識了一些日本朋友(其中有些人
還滿愛去臺灣的)之後,我竟然漸漸察覺到臺灣其實有很多優點。這真是始料未及
啊!我以為來日本遊學會讓我的哈日傾向更嚴重,結果沒想到卻讓我變回一個愛臺灣
的人。很奇妙的,當我學習越多日本文化,我就越發對故鄉臺灣的東西感到興趣。於
是,「認同日本」與「認同臺灣」,對我來說不但毫不相斥,而且可以說就是我的一
體兩面(哈日杏子,2002,頁51)。
一方面,旅居作為跨文化的生活風格與認同實踐,相當程度地逃逸了既存國族認
同框架。以Bauman (2000, p. 175)的話來說,這就是「一種歸屬感的選擇,一種新的生
活計畫(life project)而非國族主義敘述下的命定感」。由此,在臺、日遊學生所形成的
旅居群體中,亦可見得如Maffesoli (1996)所稱之「後現代部落」(postmodern tribe)。
這或許是當代後福特主義與分眾消費社會中過剩的新興「族群」:介於個體與大眾之
間,其組成不是固定、而是流動的;成員之所以聚合不是因其血緣或特定社經位置,
而是基於一種重視「氛圍、感覺和情緒的感性結盟(emotional alliance)」(Maffesoli,
1996, p. 11)。在臺、日遊學生中,為數眾多使用「哈日族」與「哈臺族」的相互指
稱,就是一種基於感性連帶的後現代部落命名。然而,另一方面須留意的是,如同
Taussig (1993)所提醒:當我們在採取後現代的建構主義架構時,也不能忘了要將歷
史的鑲嵌性納入思考。感覺、情緒、認同、乃至任何的主觀意識,雖不完全是社會
結構制約的產物,卻也不是自由漂流的浮體。「所有的感知都有其特定的歷史」,
Taussig (1993)如是強調。是以,「哈日」或「哈臺」作為一種特定時空中的跨文化認
118 戶外遊憩研究27(4)
同感,絕非突然或偶然經由社會外力(如跨國媒介與文化工業資本)或主觀驅力(如
年輕人的流行文化表現)就能促成,而是一種帶著歷史沈積的「逐漸化成」(gradually
becoming)。
從本研究所進行的比較民族誌可發現,對於這群臺日遊學生來說,關於他方與自
家既定界線的跨越,或者歷史記憶和未來想像的疊合,乃至於由此誘發的我 群認同
重構,的確都已在他們既遊牧也定居、既逃脫又融入日常的旅居生活中,被很大程度
地實作著、反思著。誠如人類學家Hannerz所言:
跨國文化是進入他國領域文化的橋頭堡。然而不只是進入後就待在那裡面,人們
會運用跨境的流動能力重新連結他我文化、理解他人生活的意義;然後這些經驗會逐
漸被整合至個體視野中(Hannerz, 1996, p. 108)。
Hannerz (1996)藉此言簡意賅地說明了他稱之為「跨文化化」(transculturation)的
認同辨證動態:一個不斷反覆推進 抽離、藉此重繪甚至淡化邊界的過程。所謂跨文
化的認同並不只是說原來個別的文化認同消失無蹤,被一種飄渺虛無化的「跨」的認
同所徹底取代;更值得注意的是,如同前引哈日杏子自我表述中所顯現:各種文化認
同去 再領域化(de/re-territorialization)之可能。經歷過旅日生活的臺灣遊學生,無論
他們是否因此變得更加喜愛日本文化、或反而減損了先前擁抱日本事物的熱情,結束
旅程回臺後的多數人,不約而同都開始對臺灣的文化記憶,感到一種「想重新理解
或發現」的興趣,甚至會進一步想思辨討論,諸如「臺灣社會文化的特殊性是什麼」
或「臺灣在亞洲裡的國家定位」等這類與認同思維緊密關連的問題。而殊途同歸的,
來臺找尋媒體所建構「懷舊氣氛」的日本遊學生們,則在旅居臺北時展開他們各自的
二次凝視(嚴格說已不僅是視覺性經驗而更是喜惡參半的身體化體驗)。許多人在漫
遊臺北巷弄、與社區居民互動的日常實作中,親自感受到現代日本或可「以臺為鑑」
的可能(間接破除了「日本是比臺灣先進的國家,所以只有後者向前者學習」的迷
思)。換言之,臺灣不再只是日本遊客的懷舊主題樂園,對旅居的日本遊學生來說,
臺灣更可能是他們返回日本後重新想像和實作不同生活風格的參照範本。
在這些臺日遊學生身上,我們清楚看到了刻板化的媒體凝視建構,如何被豐富
的行動者旅居實作所貫穿。旅居者要的已經不只是一個攫取預期中奇觀景物的攝影視
窗,而是更多回應非預期生活情境的對話方塊;前者是定格化的符號搜集,後者則是
流動性的意義產出。於此,所有巨細靡遺的各類生活體驗、酸甜苦辣,都持續堆累出
凝視轉向的動能,與認同鏡像重塑的可能。而或許,一個民族誌研究亦如一段深刻的
旅居,在往復田野調查間,在陌生與熟悉、他者與自我之間,我們不斷探尋,同時反
思。
謝辭:本論文曾獲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97-2410-H-002-069-)資助;初步田野調查
成果亦獲日本社會學會獎助,於第84屆日本社會學年會以英文進行發表。在此特別感
戶外遊憩研究27(4) 119
謝本刊主編和兩位評審、以及多位學界前輩所曾給予的寶貴意見。同時也深深致謝在
臺北和東京兩地的受訪機構、和慷慨協助過本研究的所有朋友。
引用文獻
1. JTB. (2008)。るるぶ臺灣08。東京:JTBパブリッシング。
JTB. (2008). Ru ru bu Taiwan 08. Tokyo: JTB.
2. JTB. (2009)。るるぶ臺北09。東京:JTBパブリッシング。
JTB. (2009). Ru Ru Bu Taipei 09. Tokyo: JTB.
3. Milly. (2005)。東京生活遊戲中。臺北:西遊記。
Milly. (2005). Living and gaming in Tokyo. Taipei: Xiyojii.
4. 川村由紀(2011)。臺韓電視劇在日本市場的發展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大學新聞所,臺北。
Kawamura Y. (2011).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ese and Korean TV drama in
Japan market.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5. 王妍文(2014)。到日本學習職人精神:一生懸命,看見日本「微差異」。30雜
誌,2014(6),70-75。
Wang, Y. W. (2014). Going to Japan, learning craftsmanship: Seeing Japanese ‘subtle
differences’ through hard working. 30 Magazine, 2014(6), 70-75.
6. 五十嵐曉郎(1998)。变容するアジアと日本。橫濱:世織書房。
Igarashi, A. (1998). Changing Asia and Japan. Yokohama, Japan: Seori Shobo.
7. 日本政府觀光局(2010)。JNTO国際觀光白書。東京:JNTO。
JNTO. (2010). International tourism white paper. Tokyo: JNTO.
8. 李丁讚、陳兆勇(1998)。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臺的日劇為觀察對
象。新聞學研究,56,9-34。
Lee, D. T.,  Chen, Z. Y. (1998). Satellite TV and national imaginary: Japanese
melodrama on Star TV as an example.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56, 9-34.
9. 李天鐸、何慧雯(2002)。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劇在臺灣的挪移想像。媒介
擬想,1,15-49。
Lee, T. D.,  Ho, H. W. (2002). Beyond Tokyo rainbow bridge. Envisage, 1, 15-49.
10. 李明璁(2009)。去 再領域化的西門町:「擬東京」消費地景的想像與建構。文
120 戶外遊憩研究27(4)
化研究,9,119-163。
Lee, M. T. (2009). De/re-territorialized Ximending: The imag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quasi-Tokyo consuming landscapes. A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9, 199-163.
11. 長谷川勝行(1998)。日本人の法則。東京:ヤック企画。
Hasegawa, K. (1994). Secrets of Japanese. Tokyo: YAC Planning.
12. 阿潼(1999)。東京鮮旅奇緣:偶像日劇場景新鮮紀實。臺北:青新。
A-Tong (1999). Cinderella's TV drama tour in Tokyo. Taipei: Youth.
13. 青木由香(2006)。臺湾ニイハオノート。東京:JTBパブリッシング。
Aoki, Y. (2006). Taiwan hello notebook. Tokyo: JTB.
14. 哈日杏子(2002)。日本與我。週刊朝日,2月19日,50-52。
Hari, K. (2002). Japan and I. Weekly Asahi, February 19, 50-52.
15. 哈日杏子(2006)。東京好好玩。臺北:臺灣角川。
Hari, K. (2006). Tokyo fun. Taipei: Taiwan Kadokawa.
16. 宮本孝(2004)。なぜ臺湾はこんなに懐かしいのか─臺湾に「日本」を訪ねる
旅。東京:展轉社。
Miyamoto, K. (2004). Why is Taiwan so nostalgic - Journey to visit the “Japan” in
Taiwan. Tokyo: Tendensha.
17. 酒井亨(2004)。哈日族:なぜ日本が好きなのか。東京:光文社。
Sakai, T. (2004). Why do the Harizu like japan? Tokyo: Kobunsha.
18. 渡边滿里奈(2003)。満里奈の旅ぶくれ─たわわ臺湾。東京:新潮社。
Watanabe, M. (2003). Marina’s travel booklet: Taiwan. Tokyo: Shinchosha.
19. Abrams, S., Waldren, J.  MacLeod, D.V. (Eds.). (1997). Tourists and tourism:
Identifying with people and places. Oxford, England: Berg.
20. Anthias, F. (1992). Ethnicity, class, gender and migration. Avebury, England: Aldershot.
21. Anwar, M. (1979). The myth of return. London: Heinemann.
22. Appadurai, Arju.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3. Baudelaire, C. (1964). 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Phaidon.
24. Bauman, Z. (2000). Liquid modernity. Cambridge, England: Polity.
25. Bell, M.,  Ward, G. (2000). Comparing temporary mobility with permanent migration.
Tourism Geographies, 2(1), 87-107.
26. Benjamin, W. (1973). 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戶外遊憩研究27(4) 121
London: NLB.
27. Borocz, J. (1996). Leisure migration. London: Pergamon.
28. Buijs, G. (1993). Migrant women. Oxford, England: Berg.
29. Clifford, J. (1997).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30. Cohen, E. (1996). 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 In Y. Apostolopoulos,
S. Leivadi,  A. Yiannakis (Eds.),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 (pp. 90-114). London:
Routledge.
31. Cohen, S. A., Duncan, T.,  Thulemark, M. (2013). Lifestyle mobilities: The crossroads
of travel, leisure and migration. Mobilities, 10 (1), 1-18.
32. De Certeau, M.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33. Hannerz, U . (1996). Transnational connections. London: Routledge.
34. Holohan, A. (1995). Working lives: The Irish in Britain. London: Irish Post.
35. Inglis, F. (2000). The delicious history of holiday. London: Routledge.
36. Iwabuchi, K. (2002). Recentering globalization.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37. Iwabuchi, K. (2002a). Nostalgia for a (different) Asian modernity: Media consumption
of ‘Asia’ in Japan. Positions, 10 (3): 547-573.
38. Iwabuchi, K. (2004). Introduc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Asian media connections.
In K. Iwabuchi (Ed.), Feeling Asian modernities (pp. 1-22). Hong Kong, China: Hong
Kong University.
39. Joseph, J. (199)3. The Japanese: Strange but not strangers. London: Viking.
40. Lee, M.-T. (2004). Traveling with Japanese TV Dramas: Cross-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flowing identification of contemporary youth. In K. Iwabuchi (Ed.), Feeling Asian
modernities (pp. 129-154). Hong Kong, China: Hong Kong University.
41. Lehtonen, T.-K.  Mäenpää, P. (1997). Shopping in the East central mall. In P. Falk,  C.
Campbell (Eds.), The shopping experience (pp. 136-163). London: Sage.
42. Löfgren, O. (1999). On holiday: A history of vacationing.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43. MacCannell, D. (1976). The tourist. New York: Schocken.
44. MacCannell, D. (2001). Tourist agency. Tourism Studies, 1(1): 23-37.
45. Maffesoli, M. (1996). The time of the tribes: The decline of individualism in mass
society. London: Sage.
122 戶外遊憩研究27(4)
46. Meethan, K. (2001). Tourism in global society. New York: Palgrave.
47. Mizukami, T. (2007). The sojourner community. Leiden, Netherlands: Brill.
48. O’Reilly, K. (2000). The British on the costa del sol. London: Routledge.
49. Rojek, C. (1993). Ways of escape. London: MacMillan.
50. Ryan, C. (1997). The tourist experience. London: Cassell.
51. Siu, P. C. P. (1952). The sojourne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8(1): 34-44.
52. Siu, P. C. P. (1987). The Chinese laundryman: A study of social isola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53. Stokowski, P. A. (1994). Leisure in society. London: Mansell.
54. Taussig, M. (1993). Mimesis and alterity. New York: Routledge.
55. Uriely, N. (1994). Rhetorical ethnicity of permanent sojourners: The case of Israeli
immigrants in the Chicago area.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9(4), 431-445.
56. Urry, J. (1990). Tourist gaze. London: Sage.
57. Urry, J. (2002). Tourist gaze (2nd ed). London: Sage.
58. Veijola, S.  Jokinen, E. (1994). The body in tourism.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11(3): 125-151.
59. Wulff, H. (1992). Young Swedes in New York: Workplace and playground. In R. Lundn,
 E. Asar (Eds.), Networks of Americanization (pp. 94-105). Stockholm, Sweden:
Almqvist  Wiksell International.
60. Yatabe, K. (2001). Objects, city and wandering: The invisibility of the Japanese in
France. In H. Befu,  S. Guichard-Anguis (Eds.), Globalizing Japan (pp. 25-40).
London: Routledge.
戶外遊憩研究27(4) 123
題 目 作者 卷(期): 頁次
戶外遊憩研究第二十七卷目錄索引
【專論】
馬術活動之經營型態與消費者服務體驗與忠誠度之研究……………
………………………………………………李宗鴻、柳永青、洪群翔 27(1): 001-027
馬術活動之經營型態與消費者服務體驗與忠誠度之研究……………
………………………………………………李宗鴻、柳永青、洪群翔 27(1): 029-064
國中教師與家長對實施海洋休閒教育態度與考量之比較研究………
…………………………………………………………羅綸新、李慧芳 27(1): 065-100
旅遊開發與遺產保護:產權制度的作用—以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為
例…………………………………………………………………湯自軍 27(1): 065-100
島嶼依戀―以望安島為例……………………………張朝勝、裴家騏 27(2): 001-036
雙邊市場與遊樂園門票……………………張志偉、盧柏宗、林燕淑 27(2): 037-061
台灣欒樹引來之椿象對公園不同使用者造成的困擾及其解決方式之
影響……………………………………………………蔡宛潔、章錦瑜 27(2): 063-091
地方依附、使用經驗與環境敏感度對環境衝擊之影響………………
………………………………………………鄭佳昆、蘇玲玉、周紓帆 27(2): 093-118
校園開放政策及其法令之研究分析…………………張朝勝、汪耀文 27(3): 001-030
日治後期地方與空間的記憶:《三六九小報》、《風月報》遊記敘
事策略……………………………………………………………林淑慧 27(3): 031-055
黑暗中的景觀凝視與敘事:賽德克巴萊下的清流……………………
………………………………………………趙芝良、全恆儀、洪貝旬 27(3): 057-082
解說導覽APP系統使用行為意向之研究 …楊舜雯、鄭佳昆、林晏州 27(3): 083-108
廣告主張結構對旅遊產品溝通效果之影響—經驗類比與傳染機制之
探討……………………………………………………蔡佳靜、王冠偉 27(4): 001-028
企業冠名賽會的情感依附:前因與後果之探究………………………
………………………………………………徐世同、高俊雄、張景弘 27(4): 029-057
124 戶外遊憩研究27(4)
襲產觀光遊客環境負責任行為前置變數之研究:以真實性、懷舊情
感與場所依戀觀點探討之………………………………………………
…………………………戴有德、李安娜、呂文博、陳冠仰、楊純瑋 27(4): 059-091
從觀光凝視到旅居實作:一個臺灣和日本遊學生的比較民族誌研究
……………………………………………………………………李明璁 27(4): 093-122
【目錄索引】
戶外遊憩研究第二十七卷目錄索引及作者索引 ……………編輯部 27(4): 123-131

More Related Content

More from camduck

身體社會學第五講:病痛與醫療
身體社會學第五講:病痛與醫療身體社會學第五講:病痛與醫療
身體社會學第五講:病痛與醫療camduck
 
身體社會學第四講:界線與禁忌
身體社會學第四講:界線與禁忌身體社會學第四講:界線與禁忌
身體社會學第四講:界線與禁忌camduck
 
身體社會學第三講:身體的論述、規訓與監控
身體社會學第三講:身體的論述、規訓與監控身體社會學第三講:身體的論述、規訓與監控
身體社會學第三講:身體的論述、規訓與監控camduck
 
身體社會學第二講:作為社會人的身體如何形成?
身體社會學第二講:作為社會人的身體如何形成?身體社會學第二講:作為社會人的身體如何形成?
身體社會學第二講:作為社會人的身體如何形成?camduck
 
2018身體社會學第一講:從身體「淹沒」到身體「浮現」的社會學
2018身體社會學第一講:從身體「淹沒」到身體「浮現」的社會學2018身體社會學第一講:從身體「淹沒」到身體「浮現」的社會學
2018身體社會學第一講:從身體「淹沒」到身體「浮現」的社會學camduck
 
敬覆台大社會系曾嬿芬教授:李明璁的再聲明
敬覆台大社會系曾嬿芬教授:李明璁的再聲明敬覆台大社會系曾嬿芬教授:李明璁的再聲明
敬覆台大社會系曾嬿芬教授:李明璁的再聲明camduck
 
李明璁的年末公開萬言書
李明璁的年末公開萬言書李明璁的年末公開萬言書
李明璁的年末公開萬言書camduck
 
失敗者社會學第九講:被恐懼佔據的人(與勇氣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九講:被恐懼佔據的人(與勇氣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九講:被恐懼佔據的人(與勇氣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九講:被恐懼佔據的人(與勇氣的人)camduck
 
失敗者的社會學第八講:被消費左右的人(與脫困的人)
失敗者的社會學第八講:被消費左右的人(與脫困的人)失敗者的社會學第八講:被消費左右的人(與脫困的人)
失敗者的社會學第八講:被消費左右的人(與脫困的人)camduck
 
失敗者社會學第七講:被逐出街頭的人(與互助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七講:被逐出街頭的人(與互助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七講:被逐出街頭的人(與互助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七講:被逐出街頭的人(與互助的人)camduck
 
失敗者社會學第六講:被戴上面具的人(與自覺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六講:被戴上面具的人(與自覺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六講:被戴上面具的人(與自覺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六講:被戴上面具的人(與自覺的人)camduck
 
失敗者的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
失敗者的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失敗者的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
失敗者的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camduck
 
失敗者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camduck
 
失敗者社會學第三講:被無奈牽引的人(與主動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三講:被無奈牽引的人(與主動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三講:被無奈牽引的人(與主動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三講:被無奈牽引的人(與主動的人)camduck
 
失敗者社會學第二講:被處罰規訓的人(與自由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二講:被處罰規訓的人(與自由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二講:被處罰規訓的人(與自由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二講:被處罰規訓的人(與自由的人)camduck
 
失敗者社會學第一講:被烙上污名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一講:被烙上污名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一講:被烙上污名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一講:被烙上污名的人camduck
 
李明璁 Kpop 新聞學研究
李明璁 Kpop 新聞學研究李明璁 Kpop 新聞學研究
李明璁 Kpop 新聞學研究camduck
 
李明璁 女僕咖啡 台灣社會學刊
李明璁 女僕咖啡 台灣社會學刊李明璁 女僕咖啡 台灣社會學刊
李明璁 女僕咖啡 台灣社會學刊camduck
 

More from camduck (18)

身體社會學第五講:病痛與醫療
身體社會學第五講:病痛與醫療身體社會學第五講:病痛與醫療
身體社會學第五講:病痛與醫療
 
身體社會學第四講:界線與禁忌
身體社會學第四講:界線與禁忌身體社會學第四講:界線與禁忌
身體社會學第四講:界線與禁忌
 
身體社會學第三講:身體的論述、規訓與監控
身體社會學第三講:身體的論述、規訓與監控身體社會學第三講:身體的論述、規訓與監控
身體社會學第三講:身體的論述、規訓與監控
 
身體社會學第二講:作為社會人的身體如何形成?
身體社會學第二講:作為社會人的身體如何形成?身體社會學第二講:作為社會人的身體如何形成?
身體社會學第二講:作為社會人的身體如何形成?
 
2018身體社會學第一講:從身體「淹沒」到身體「浮現」的社會學
2018身體社會學第一講:從身體「淹沒」到身體「浮現」的社會學2018身體社會學第一講:從身體「淹沒」到身體「浮現」的社會學
2018身體社會學第一講:從身體「淹沒」到身體「浮現」的社會學
 
敬覆台大社會系曾嬿芬教授:李明璁的再聲明
敬覆台大社會系曾嬿芬教授:李明璁的再聲明敬覆台大社會系曾嬿芬教授:李明璁的再聲明
敬覆台大社會系曾嬿芬教授:李明璁的再聲明
 
李明璁的年末公開萬言書
李明璁的年末公開萬言書李明璁的年末公開萬言書
李明璁的年末公開萬言書
 
失敗者社會學第九講:被恐懼佔據的人(與勇氣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九講:被恐懼佔據的人(與勇氣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九講:被恐懼佔據的人(與勇氣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九講:被恐懼佔據的人(與勇氣的人)
 
失敗者的社會學第八講:被消費左右的人(與脫困的人)
失敗者的社會學第八講:被消費左右的人(與脫困的人)失敗者的社會學第八講:被消費左右的人(與脫困的人)
失敗者的社會學第八講:被消費左右的人(與脫困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七講:被逐出街頭的人(與互助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七講:被逐出街頭的人(與互助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七講:被逐出街頭的人(與互助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七講:被逐出街頭的人(與互助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六講:被戴上面具的人(與自覺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六講:被戴上面具的人(與自覺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六講:被戴上面具的人(與自覺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六講:被戴上面具的人(與自覺的人)
 
失敗者的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
失敗者的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失敗者的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
失敗者的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五講:被理想犧牲的人(與抗拒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三講:被無奈牽引的人(與主動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三講:被無奈牽引的人(與主動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三講:被無奈牽引的人(與主動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三講:被無奈牽引的人(與主動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二講:被處罰規訓的人(與自由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二講:被處罰規訓的人(與自由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二講:被處罰規訓的人(與自由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二講:被處罰規訓的人(與自由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一講:被烙上污名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一講:被烙上污名的人失敗者社會學第一講:被烙上污名的人
失敗者社會學第一講:被烙上污名的人
 
李明璁 Kpop 新聞學研究
李明璁 Kpop 新聞學研究李明璁 Kpop 新聞學研究
李明璁 Kpop 新聞學研究
 
李明璁 女僕咖啡 台灣社會學刊
李明璁 女僕咖啡 台灣社會學刊李明璁 女僕咖啡 台灣社會學刊
李明璁 女僕咖啡 台灣社會學刊
 

Recently uploaded

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
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
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ggbob1
 
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
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
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PriscilleXu
 
【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 (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
【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
【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 (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sardinesaying
 
我曾试图入侵正方教务系统,但我发现它有一些漏洞找黑客入侵电脑,找黑客入侵服务器,找黑客破解密码,怎么找黑客?【微 tytyqqww 信】
我曾试图入侵正方教务系统,但我发现它有一些漏洞找黑客入侵电脑,找黑客入侵服务器,找黑客破解密码,怎么找黑客?【微 tytyqqww 信】我曾试图入侵正方教务系统,但我发现它有一些漏洞找黑客入侵电脑,找黑客入侵服务器,找黑客破解密码,怎么找黑客?【微 tytyqqww 信】
我曾试图入侵正方教务系统,但我发现它有一些漏洞找黑客入侵电脑,找黑客入侵服务器,找黑客破解密码,怎么找黑客?【微 tytyqqww 信】黑客 接单【TG/微信qoqoqdqd】
 
DIGNITAS INFINITA - 人类尊严 - 教区信仰教义宣言.pptx
DIGNITAS INFINITA - 人类尊严  -  教区信仰教义宣言.pptxDIGNITAS INFINITA - 人类尊严  -  教区信仰教义宣言.pptx
DIGNITAS INFINITA - 人类尊严 - 教区信仰教义宣言.pptxMartin M Flynn
 
【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
【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
【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ggbob1
 
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
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
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shanshanhui1
 
1.🔥承接黑客破解任务,你的难题我们来解决! 💡无论你是游戏玩家、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都能在这里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为您提供全方位...
1.🔥承接黑客破解任务,你的难题我们来解决! 💡无论你是游戏玩家、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都能在这里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为您提供全方位...1.🔥承接黑客破解任务,你的难题我们来解决! 💡无论你是游戏玩家、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都能在这里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为您提供全方位...
1.🔥承接黑客破解任务,你的难题我们来解决! 💡无论你是游戏玩家、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都能在这里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为您提供全方位...黑客 接单【TG/微信qoqoqdqd】
 
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我选择购买高品質的假护照、身份证明以及结婚证等证件。这些都是真实有效且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微 tytyqqww 信】
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我选择购买高品質的假护照、身份证明以及结婚证等证件。这些都是真实有效且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微 tytyqqww 信】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我选择购买高品質的假护照、身份证明以及结婚证等证件。这些都是真实有效且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微 tytyqqww 信】
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我选择购买高品質的假护照、身份证明以及结婚证等证件。这些都是真实有效且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微 tytyqqww 信】黑客 接单【TG/微信qoqoqdqd】
 
1.💥黑客接单,挑战你的想象力! 🚀💡从最炫酷的黑科技到神秘莫测的代码世界,这里都是你想要的技术。无论是破解密码、入侵系统还是开发软件,我们都能帮你实现!...
1.💥黑客接单,挑战你的想象力! 🚀💡从最炫酷的黑科技到神秘莫测的代码世界,这里都是你想要的技术。无论是破解密码、入侵系统还是开发软件,我们都能帮你实现!...1.💥黑客接单,挑战你的想象力! 🚀💡从最炫酷的黑科技到神秘莫测的代码世界,这里都是你想要的技术。无论是破解密码、入侵系统还是开发软件,我们都能帮你实现!...
1.💥黑客接单,挑战你的想象力! 🚀💡从最炫酷的黑科技到神秘莫测的代码世界,这里都是你想要的技术。无论是破解密码、入侵系统还是开发软件,我们都能帮你实现!...黑客 接单【TG/微信qoqoqdqd】
 
保分服务在SAT考试作弊问题上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是否充分,如何确保服务的可靠性??
保分服务在SAT考试作弊问题上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是否充分,如何确保服务的可靠性??保分服务在SAT考试作弊问题上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是否充分,如何确保服务的可靠性??
保分服务在SAT考试作弊问题上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是否充分,如何确保服务的可靠性??testhelper Sobrenome
 
正方教务系统的小漏洞被黑客找到啦~他现在正在偷偷溜进去玩呢!(*^__^*)法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德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韩国大学挂科改成绩大学成绩修改,找黑客...
正方教务系统的小漏洞被黑客找到啦~他现在正在偷偷溜进去玩呢!(*^__^*)法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德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韩国大学挂科改成绩大学成绩修改,找黑客...正方教务系统的小漏洞被黑客找到啦~他现在正在偷偷溜进去玩呢!(*^__^*)法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德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韩国大学挂科改成绩大学成绩修改,找黑客...
正方教务系统的小漏洞被黑客找到啦~他现在正在偷偷溜进去玩呢!(*^__^*)法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德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韩国大学挂科改成绩大学成绩修改,找黑客...黑客 接单【TG/微信qoqoqdqd】
 
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
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
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bairnshajjes
 
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
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
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gravestomas0
 

Recently uploaded (14)

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
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
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
 
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
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
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
 
【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 (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
【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
【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 (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
 
我曾试图入侵正方教务系统,但我发现它有一些漏洞找黑客入侵电脑,找黑客入侵服务器,找黑客破解密码,怎么找黑客?【微 tytyqqww 信】
我曾试图入侵正方教务系统,但我发现它有一些漏洞找黑客入侵电脑,找黑客入侵服务器,找黑客破解密码,怎么找黑客?【微 tytyqqww 信】我曾试图入侵正方教务系统,但我发现它有一些漏洞找黑客入侵电脑,找黑客入侵服务器,找黑客破解密码,怎么找黑客?【微 tytyqqww 信】
我曾试图入侵正方教务系统,但我发现它有一些漏洞找黑客入侵电脑,找黑客入侵服务器,找黑客破解密码,怎么找黑客?【微 tytyqqww 信】
 
DIGNITAS INFINITA - 人类尊严 - 教区信仰教义宣言.pptx
DIGNITAS INFINITA - 人类尊严  -  教区信仰教义宣言.pptxDIGNITAS INFINITA - 人类尊严  -  教区信仰教义宣言.pptx
DIGNITAS INFINITA - 人类尊严 - 教区信仰教义宣言.pptx
 
【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
【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
【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
 
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
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
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
 
1.🔥承接黑客破解任务,你的难题我们来解决! 💡无论你是游戏玩家、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都能在这里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为您提供全方位...
1.🔥承接黑客破解任务,你的难题我们来解决! 💡无论你是游戏玩家、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都能在这里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为您提供全方位...1.🔥承接黑客破解任务,你的难题我们来解决! 💡无论你是游戏玩家、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都能在这里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为您提供全方位...
1.🔥承接黑客破解任务,你的难题我们来解决! 💡无论你是游戏玩家、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都能在这里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为您提供全方位...
 
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我选择购买高品質的假护照、身份证明以及结婚证等证件。这些都是真实有效且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微 tytyqqww 信】
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我选择购买高品質的假护照、身份证明以及结婚证等证件。这些都是真实有效且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微 tytyqqww 信】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我选择购买高品質的假护照、身份证明以及结婚证等证件。这些都是真实有效且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微 tytyqqww 信】
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我选择购买高品質的假护照、身份证明以及结婚证等证件。这些都是真实有效且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微 tytyqqww 信】
 
1.💥黑客接单,挑战你的想象力! 🚀💡从最炫酷的黑科技到神秘莫测的代码世界,这里都是你想要的技术。无论是破解密码、入侵系统还是开发软件,我们都能帮你实现!...
1.💥黑客接单,挑战你的想象力! 🚀💡从最炫酷的黑科技到神秘莫测的代码世界,这里都是你想要的技术。无论是破解密码、入侵系统还是开发软件,我们都能帮你实现!...1.💥黑客接单,挑战你的想象力! 🚀💡从最炫酷的黑科技到神秘莫测的代码世界,这里都是你想要的技术。无论是破解密码、入侵系统还是开发软件,我们都能帮你实现!...
1.💥黑客接单,挑战你的想象力! 🚀💡从最炫酷的黑科技到神秘莫测的代码世界,这里都是你想要的技术。无论是破解密码、入侵系统还是开发软件,我们都能帮你实现!...
 
保分服务在SAT考试作弊问题上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是否充分,如何确保服务的可靠性??
保分服务在SAT考试作弊问题上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是否充分,如何确保服务的可靠性??保分服务在SAT考试作弊问题上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是否充分,如何确保服务的可靠性??
保分服务在SAT考试作弊问题上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是否充分,如何确保服务的可靠性??
 
正方教务系统的小漏洞被黑客找到啦~他现在正在偷偷溜进去玩呢!(*^__^*)法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德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韩国大学挂科改成绩大学成绩修改,找黑客...
正方教务系统的小漏洞被黑客找到啦~他现在正在偷偷溜进去玩呢!(*^__^*)法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德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韩国大学挂科改成绩大学成绩修改,找黑客...正方教务系统的小漏洞被黑客找到啦~他现在正在偷偷溜进去玩呢!(*^__^*)法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德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韩国大学挂科改成绩大学成绩修改,找黑客...
正方教务系统的小漏洞被黑客找到啦~他现在正在偷偷溜进去玩呢!(*^__^*)法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德国大学挂科改成绩 韩国大学挂科改成绩大学成绩修改,找黑客...
 
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
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
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
 
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
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
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
 

李明璁研究:台日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