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7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广东 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人
年第 期 总第 期
・
李启文
・
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
一种语言中
,
最能反映其 民族特点的莫过
于它的词汇
。
汉 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
悠悠的历
史长河丰富了汉 语的词汇
,
使汉语成为一种最
具表现 力
、
最 生动 活泼 的语言之一
。
人 们可以
通过汉语的词汇来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
,
反过
来
,
通过历史上的一些情况
,
诸如风俗 习惯
、
伦
理道德
、
历史事件
、
文学样式等等属于文化范畴
上 的东西也能 加 深 我 们对 汉 语词 义特点 的认
识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汉语词义最突出的特点就
是它的人文性
。
成语是汉语词汇里的一种特殊形式
,
说它
特殊是因为它是一种凝 固的结构
,
它 的来撅及
形成也与一般词语稍异
。
汉语发展过程 中除一
些基本词汇外
,
变化最 小的就是成语了
。
不少成
语几千年前如是用
,
几千年后仍如是用
,
象
“
外
强 中干
” 、 “
心腹之患
” 、 “
风 马牛不相及
” 、 “
唯命
是从
” 、
“
痛心疾首
” 、
“
言归于 好
” 、 “
居安思危
” 、
“
骄奢淫逸
”
以 上均见于 《左传 》 “
大喜过
望
” 、 “
民不聊生
” 、 “
以古非今
” 、 “
乐极生悲
” 、
“
坐观成败
” 、 “
无可奈何
” 、 “
一败涂地
” 、 “
人人
自危
” 、
以上 均 见于 《史记 》 “
大逆不道
” 、
“
四海为家
” 、 “
以 身试法
” 、 “
不合时宜
” 、 “
家徒
四壁
” 、 “
赏罚分明
” 、 “
聚精会神
” 、 “
相得益彰
”
以上均见于 《汉书 》 等等
,
例子很多
,
举不胜
举
。
成语在句子的运用中
,
其语法地位 及作用其
实相当 于一个词
,
成语的来源
、
发展和 一般词语
有着不少的相似性
,
因此通过对成语的研究
,
可
以丰富汉语词义研究 的理论
,
加深我们对汉语
词义的人文性的认识 本文打算从成语 的来源
、
成语的格式
、
成语词 义 的变化及成语在 交流领
域 中充任的职责等方面
,
对汉语词 义的人 文性
的问题加以探讨
。
一
、
成语 的 来 源 及发 展 与文 化休 戚相 关
不少研究者把成语的来源分为两大类
,
一
类是来 自民间 口 头 的熟语
,
一类来 自历代文人
作品
。
比如史式 的 《汉 语成语研究 》就认 为
“
成语的主要来源是 民间 口 头熟语 简言之
,
是
来 自民间
” 。 “
成语的次要来源是历代文人创作
,
简言之
,
是来 自书面
” 。
①
史先生还把
“
书面
”
的
成语来源区分为六个方面
,
即
“
来 自神话传
说 来 自窝言 来 自历史事件 来 自
文 人作品 来 自摘录文 人作品 的名句 来
自摘录文人作品中引用的民间 口 头熟语
。
” 。
②
史
先生的分类很细
,
对于他所 区分的书面成语的
六个来源我们基本同意
。
但他认为成语的
“
主
要
”
来深是 民间 口 头熟语
,
这一点我们却不敢苟
同 不错
,
有不少成语来 自民间的
“
里谚
” 、 “
鄙
语
” ,
象
“
狼子野心
”
引 自《左传
・
宜公 四 年 》
、
“
长 袖 善舞
,
多钱善贾
”
引 自 《韩非 子
・
五
盆 》
、 “
利令智 昏
”
引 自《史记
・
平原君虞卿列
传 》
、 “
千人 所指
,
无病而死
”
引 自《汉书
・
王
嘉传 》
、 “
失之东隅
,
收之桑榆
”
引 自汉光武帝
刘秀《劳冯异诏 》
,
等等
。
但这些来 自于 口 语的
成语相对于来 自历代文学作品里的成语来说毕
竟是少数
。
即使是象来 自《诗经 》一类 以 民歌
、
民谣为主的文学作 品的成语
,
我们也不能认为
就是得 自民 间
,
因为《诗经 》是经过孔子删改的
,
这种删 改 除 了 在语 音 上 采 用共 同 语
—
雅 言
外
,
相信在遣 词造句上也会来一番规范化
,
使
之无论语音和用语都趋于 标准
。
事实上
,
文字用
语的规范化和读音的标准化是 不可分割 的
。
因
此我们由《诗经 》直接引来的一些成语
,
就很有
可 能是经过文 人 加 工 而不是原来口 语 的样子
何况相当大部分的成语的来源并不是直接 引用
原文
,
而是根据历史事件
、
寓言故事
、
神话传说
或一段文章的文意概括而来的
,
如
“
切磋琢磨
”
是据《诗经
・
卫风
・
淇奥 》
“
如切如磋
,
如琢如
磨
”
概括而来的
“
一 日三秋
”
是据 《卫风
・
采
葛 》
“
一 日不 见
,
如三秋兮
”
概括而来的
“
追
天之未 阴雨
,
彻彼 桑 土
,
绸缪脯 户
”
的文 意
“
门可罗 雀
”
是据 《史记
・
汲郑列传 》中的
“
门
外 可设雀罗
”
的文意而来的
“
汗牛充栋
”
同样
是 简缩柳宗元 《陆文通 先生墓表 》
“
其为书
,
处
则充栋字
,
出则汗牛马 ’的文句而来的
。
至 于
“
邯郸学步
” 、 “
精卫填海
” 、 “
愚公移山
’, 、 “
叶公
好龙
”
则是根据一些有 名的寓言
、
神话故事概括
而来 还有象
“
风声鹤嗅
” 、 “
卧薪尝胆
” 、 “
三顾
茅庐
” 、 “
完璧归赵
” 、 “
江郎才尽
”
等成语所蕴含
的历 史故事更是 人 们耳 熟能详的
。
所有这些都
是 来 自
“
书面
”
而不 是
“
口 语
” 。
应该说 民间 口
头熟语的丰富多采为成语的大量 出现提供 了一
个契机
,
但具有高度概括性 及 简洁 明了 特点的
成语大部分都具有深重 的加工痕迹
,
这 不能不
说是得 自
“
书面
”
的结果
。
词 汇 的 发 展 情况 总是 受 着 时代 发 展 的 制
约
,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较快
,
物品不 断丰富
,
人
们思想活跃
,
文化繁荣的 时候
,
新的词语就会不
断涌现
。
另一方面新思 想的传入 及外族语的融
合
、
冲击也会带动词汇的发展
。
成语的发展情况
和 一般词语的发展基本一致
,
但它 带有更鲜 明
的时代性
,
成语的产生在历史上经 历了两个高
峰期
。
一个是先秦时期
,
一个是唐宋时代
。
先秦时期
,
由于铁器的运用
,
生产力较前大
为提高
,
尤其是农业得到大 力发展
,
这从 《诗
经 》中 《生民 》
、
《七月 》
、
《公刘 》
、
《思文 》等 多
篇诗章提及农业的发展情况可略见 一斑
。
农业
的发展带来 了经济的繁荣
,
这就促进 了各地的
商业活 动
,
频繁的商业交往必然使各地 的方 言
融合交汇
,
这在一定程度上 丰富 了共 同语 的词
汇
。
经济的 繁荣也促进 了教育的发展
,
虽然早在
夏商时代
,
我国就 出现 了类似今夭的学 校的教
育机构
,
夏朝称为
“
校
” ,
商代 叫做
“
摩
” ,
但这
些 都是官办的
,
专为传授
“
六艺
” 。
到 了春秋时
期
, “
天子失官
” , “
学校不修
” ,
官办之学逐渐被
私家之学取代
,
不少名家开始在 民间讲学授徒
,
传播 他 们的思想
。
继而 出现百家 争鸣的局 面
,
诸子百家的著作态意纵横
,
扬扬洒洒
,
当中的许
多词语随着各家在传播 自己 的 主张 时进入 日常
生活 的流通领域
,
当 中不少就成 了后代 的成语
。
虽然 我 们不 曾对 成 语 作过 穷 尽性 的 定量 分 析
事实上这也不可能做到
,
因为 由于编撰 目的及
取舍原 则不 同
,
没有一部成语词 典能囊括所有
的成语
,
但是来源先秦时期 的作品 的常用成语
为数却不少
,
诸如
“
成 人之美
” 、 “
患得 患失
” 、
“
是可忍
,
孰不可 忍
” 、
“
择善而从
” 、 “
举 一反
三
” 、 “
温故知新
”
均 见于 《论语
“
同流 合
污
” 、 “
与人为善
” 、 “
为渊驱鱼
,
为丛驱雀
” 、 “
左
右逢源
” 、 “
自暴 自弃
” 、
“
缘木求鱼
” 、
“
提苗助
长
”
以 上源于 《孟子
“
千里之行
,
始于 足
下
” 、
“
大巧若拙
” 、
“
根深蒂 固
”
以 上 见于 《老
子 》
“
出其不意
” 、 “
以逸待劳
” 、
“
三十六计
,
走
为上策
”
以上见于 《孙子 》
“
半途而废
” 、
“
礼
尚往来
” 、 “
亡 国之音
” 、
“
教学相长
”
均源于
《礼记
“
玉石 俱焚
” 、 “
玩物丧志
” 、 “
功亏 一
签
” 、 “
一 心 一德
”
均 见 于 《尚书 》
“
无妄之
灾
” 、
“
不速之 客
” 、 “
乐天 知命
” 、 ‘
旧 中则是
”
均 见于 《易经
,
等等
,
不胜枚举
。
成语产生 的第一个高峰期得 之于经济发展
和 百家争鸣的局面
,
可见成语在其产生之初就
带上了
“
人文
”
的烙印
。
第二个高峰 期的唐宋时代
,
有相 当 长的一
段社 会是较为稳定的
,
无论是经济还是文 化都
、
得到空前的发展
。
社 会上各种思 想 的传播虽不
如先秦时百家争 鸣那么轰轰 烈烈
,
但却涌现 了
不 少知名作家
,
除了赫赫有名 的唐宋八大家之
外
,
还有不少众所周知的文学家如李 白
、
杜甫
、
白居 易
、
辛弃疾等等
。
他们创作 了大量的文学作
品
,
由这些作 品而来的成语数量也相当可观
。
另
外
,
佛学东渐
,
带来了不少梵语译词
、
借词
,
这
也形成了一批成语
。
虽 然佛教在汉 末 已经传入
中国
,
但是 由于 中国文化传统上是不 轻易接受
外来东西影响的
,
所 以佛教在中国深入人心是
经历了丫段较长 的时期
,
在这个过程中
,
印度的
佛教被造成带有 中国特色的宗教
,
这样佛教在
唐宋时代才普遍被 人 们所接受
,
于是来 自佛经
的一些词语或概括佛经故事而来的及出 自佛 门
弟子之手的著作的词语也有相 当部分进入人 们
的 日常交际
,
成为成语
。
如
“
五体投地
” 、 “
现身
说法
”
均取 自 《楞严经
“
一相情愿
”
《百
喻经 》
“
大慈大悲
”
《法华经 》
“
守 口 如
瓶
” 、 “
不可思议
”
均 见 《维摩诸经 》
“
如花似
玉
”
唐代变文 《无常经讲经文 》
,
以上的成语
都是直接引 自佛经
。
还有一些则来 自宋代佛 门
弟子之手的著作
,
象
“
百尺竿头
” 、 “
逢场作戏
” 、
均 见释道原 《景德传灯录
“
同床异梦
” 、
‘
“
明
知故犯
” 、 “
星移斗换
” 、
吧放下屠刀
,
立地成佛
”
均 见释惟 白辑《续传灯录 》,’
“
回光返照
” 、 “
作
贼心虚
”
均见悟 明 《联灯会要 》” 。
至于象
“
半
路 出家
” 、
“
极乐世界
” 、 “
四大 皆空
” 、 “
衣钵相
传
”、 “
顶礼膜拜
” 、 “
功德无量
” 、 “
金刚怒 目
” 、
“
六根清净
” 、 “
劫数难逃
” 、 “
苦海无边
,
回头是
岸
”
等一看就知道是出 自佛家语了
。
除 了上述两个高峰期
,
应该说成语在历 史
上各个朝代都有所增减
,
因为时代的更替
,
外来
文化的传入及文学作品的层 出不穷都会对成语
的出现及消亡产生影响
,
只是在别的时期这种
影 响要 小一些
。
这也是成语 的人 文 性所决 定
的
。
总的来说
,
成语 的稳定性较其它词语要高
一些
,
造成这一结果在于 成语的四字格式
,
而成
语的四 字格式也有深刻的
“
人文
”
根源
,
下面我
们就谈谈这个 问题
。
二
、
成语 的格 式 有其人文 特 点
成语有从两字 至 十来字不等的格式
,
两字
的如
“
推敲
”
有人也许不 同意把两字 的词 归为
成语
,
这牵涉到 典故和成语的关系间题
。
但我们
认为既 然可把三字的有典之词 当作成语
,
为何
两字的不行呢 我们觉得看一个词是不是成语
,
间题不在于它的字数
,
而在于它的来源 三字
的
“
破天荒气 五字的
“
依样画葫芦 ,’ 六字 的
“
二 者必 居其一气 七字的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八
字 的
“
万事俱备
,
只欠东风
”
九字的
“
士别三
日当刮 目相看
”
十字 的
“
以小 人之心
,
度君子
之腹
”
十二字的
“
三军可以 夺帅
,
匹夫不可夺
志
” 。
十三
、
十四字的有没有呢 大概是有的
,
因
为按照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 明
,
人在说话时
受记忆的限制
,
一般一次 只能记住七个左右的
语法限制成分
,
按照汉语的词多为双音节来计
算
,
最长的成语应该在十四 字左右
。
又 因为四字
是成语的基本格式
,
接近十四 的 四 的倍数是十
六
,
可以断定成语字数最长 的不会超过十六字
,
否则人 们就记不住
,
更谈不上 自如运用 了
。
尽管
成语的格式很多
,
但是四字格式在成语中却占
有绝对的优势
。
曾有人对商务版 年第三次
修订本的 《汉语成语小词典 》作过统计 ③ ,
里面
共收成语 条
,
而 四 字的成语就有 条
,
占了
,
其它各种格式 的仅占
。
为什么 四
字的成语会有那么 多 呢 这里头有其深厚的文
化渊源
。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是 以 四 言为主
的
,
对于 四言的运用
,
刘解 《文心雕龙
・
章句 》
曾有阐述
“
若夫笔句无常
,
而 字有条 一 作
常 数
,
四 字密而不促
,
六字格而非缓
。
或变之
以三五
,
盖应机之权节也
。
至 于诗颂大体
,
以 四
言为正
。 ”
刘舞认为
“
诗颂大体
,
以 四 言为正
” ,
在于 四 言
“
密而不促
” ,
只说 了其然而没说其所
以然
。
在先秦时期
,
汉语的词是单音节词 占优
势
,
据估计单音词在 《诗经 》
、
《论语 》
、
《孟子 》
中约占
。
因此对于
“
四 言
”
来说往往就 足
以容纳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
而且没有过多的
语法附带成分
,
这样就不会显得拖 沓
,
便于记
诵
,
所以刘拐说它
“
密而不促
” 。
因此在先秦时
期
,
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 先秦的散文多为有韵
之文 都喜欢采用 四 言的形式
。
但是随着双音节
词的增多
, “
四言
”
往往 只能容纳两个语言成份
,
虽说有时也能表达完整 的意思
,
但毕竟容量太
小
,
许多意思都表达不全
,
所以诗歌 的格式才谋
求 向五 言和 七言发 展
。
随着语言 的发展
, “
四
言
”
逐渐不能适应诗歌表达 的需要
,
但是对于词
语
—成语来说
,
情况却大不一样
。
早期的 四 言
诗文使人们得 以直接引用它们作为成语
,
于是
成语一开 始就 以 四 言 占绝对优 势的状 态产 生
,
这在人 们的思维里产生了定势
。
当四 言不再适
应诗句时
,
对于词 语来说却无妨
,
因为一个词
语并不需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
它只是句子
中的一个成分
。
《文镜秘府论 》曾说
“
七言以去
,
伤于太缓
,
三言以还
,
失于至促
,
惟可以 间其文
势
,
时时有之
。
至于 四言
,
最为平正
,
词章之 内
,
在用宜多
。 ”
站在词语的立场上
, “
四言
”
所能容
纳的语言信息大可至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
如
“
塞翁失马
” ,
小可为一个单纯 的词义
,
如
“
植魅
姐她
” ,
可谓能伸能缩 而在语音上是
“
最为平
正
”
的
,
无论
“
四 言
”
里是单音词还是双音词
,
它都是最有可能做到语音和语法意义上 的两两
相对的
。
例如
语音上对仗的
司空见惯 平平仄仄 步履踌姗 仄仄平平
分庭抗礼 平平仄仄 世外桃源 仄仄平平
飞蛾赴火 平平仄仄 入木三分 仄仄平平
语法意义对应的
分道扬镰 返璞归真 坚壁清野
卧薪尝胆 废寝忘食 东涂西抹
语音和 意义都两两相对的
投挑报李 万紫千红 轻描淡写
藕断丝连 破釜 沉舟 翻 云覆雨
上述这种两两相对 的情况
,
对于 一 向注重
声情并茂
、
讲究视觉和 音节对称之美的传统审
美观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
由于一开始就认定
“
四 言
”
为成语的最佳格
式
,
所 以后 人创造新 的成语时也往 往把非 四 字
的词语提炼
、
压缩为四字
,
如《庄子
・
田子方 》
“
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
。
”
提炼 为
“
失之交
臂
”
秦韬玉 《贫女 》诗
“
苦恨年年压金线
,
为
他人作嫁衣裳
。
”
压缩成
“
为人作嫁
”
古乐府
《君子行 》
“
瓜 田不纳履
,
李下不整冠
。 ”
简缩 为
“
瓜 田李下
” 。
至于神话
、
寓言
、
历史故事更是 多
用 四字来加 以概括
。
由此可见
,
早期的文学样式
促成 了四字成语的大量产生
,
传统的审美观和
思维方式 又 人 为地强化了成语 的四 字格式
,
这
不能 不说是 人 文性 在 成 语 格 式 的选 取 上 的反
映
。
因此
,
四字格式在成语中占有绝对优势是不
足为怪的
。
三
、
成语 的 词 义 演 变 受文 化特性 的 制 约
词 义的演变从主观原 因来说是受社会 的评
判标准
、
道德观念
、
风俗 习惯及人 们的思维惯性
制约 的
,
从客观原 因来看则受具体 的语言环境
的影响 传统的语言学一般把词 义演变归 为三
种形式
,
就是扩大
、
缩小和转移
。
对于成语来说
,
后来的意 义 与成语出处所指的意 义不 同的现象
为数不少
,
其演变形式却不 只扩大
、
缩小和转移
那 么 简单
。
究其演变原因
,
就是用于 出处 的
“
成
语
”
确切地说那时还没成为成语
,
而是后来成
语的词语形式
,
为 了称说方便
,
姑且称之为
“
成
语 ,’ 受语境的支配
,
而后来运用 中约定俗成的
义项则多受成语字面意 义 的制约
。
下面我们不
妨看一些例子
。
第一
,
出处 的
“
成语
”
带有褒义的感情色彩
,
而 后代却变为带有贬 义 的感情色彩
。
一 团和气
朱 熹 《伊洛渊源录 》引 《上 蔡 语录 》谈到
宋理学家程顺死后
,
其弟子谢显通描述其为 人
时说
“
明道先生坐 如泥塑 人
,
接人则浑是一 团
和 气
。
”
这里指程颗接待来宾态度和蔼可亲
,
平
易近人
, “
一 团和 气
”
是受
“
接人
”
的语境支配
,
相对于 独坐而言 的
,
当这一具体语境消失
,
把
“
一 团和 气
”
的态度放之 四 海
,
则有悖于传统的
是非观念
,
所以它成 了一个贬 义词
。
一意孤行
据 《史记
・
酷吏列传 》所载
,
汉武帝时的赵
禹
“
为人廉据
,
为吏 以来
,
舍毋食客
。
公卿相造
访 禹
,
禹终不报谢
,
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
,
孤立
行一意而 已
。
”
通过上下文
,
我们知道赵 禹
“
孤
立行一意
”
是指其不受制 于 人
,
可以 秉公办事
,
这样
“
一意孤行
”
自然是好的
。
然而 要是脱离具
体语境
,
独立来看对什么 事情都
“
一意孤行
”
的
话
,
就与我们民族 的从众心理格格不入
,
因此它
就成 了贬义词
。
固执己见
这个成语其演变轨迹和
“
一意孤行
”
如 出一
辙
,
因 为它 们是近 义 词
。
《旧 唐书
・
李 纲 传 》
“
时左仆射杨素
、
苏威当朝事
,
纲 每 固执所见
,
不
与之 同
,
由是二 人深恶之
。
”
呆若木鸡
据 《庄子
・
达生 》所载
,
战国时
,
有位驯 养
斗鸡的能手
,
经他驯养的鸡
, “
望之似木鸡
” ,
对
别的鸡叫声不作任何反应
,
别的鸡一见就怕 了
,
它 因此经常不战而胜
。
对于 斗 鸡来说
, “
似木
鸡
”
是好事
,
而对人来说
,
用
“
呆
”
来形容则无
论如何不会是
“
褒
” ,
而是
“
贬
”
了
。
可见
,
成
语的感情色彩并不一定取决于典镶
,
而常有取
决于字面意思的现象
。
第二
,
出处的
“
成语
”
原是一般地叙述 甲事
物
,
后代使用时却转指乙 事物 有的后来还带有
一定的感情色彩
,
且多为贬义性质
不一而足
《公羊传
・
襄公二十九年 》
“
札者何 昊季
子之 名也
。
春秋 贤者不名
,
此何以 名 许夷狄得
,
不壹而 足也
。 ”
昊 国贤人季札是夷狄人
,
照 《春
秋 》笔法
,
贤人是不直书其
“
名
”
而称
“
字
” ,
但
对夷狄则 不 然
,
所以 对季札仍称其名
。 “
不一而
足
”
指对于 季札来说
,
光用一种称呼是不够的
。
因 为用名有违称贤者之例 用字 又 不符呼夷狄
这规
。
“
不一而足
”
在此是就事 论事
,
而作为成
语后
,
则按字面的意 义解
,
即不一一举尽 这一
例是一般的词义转移
,
不带感情色彩
不可思议
原是指佛教所宣扬的一种境界
。
晋慧远《维
摩洁所说经义记 》卷一
“
不思据心
,
不议就 口
,
解脱真德
,
妙出情妄
,
心言不及
,
是故名为
‘
不
可思议
’ 。
”
即指人们思维及言语都无法达到 的
境界
。
后则按其字面义解作
“
不可理解和无法解
释清楚
” 。
陈陈相因
据 《史记
・
平准书 》所载
,
汉朝兴起以来
,
没遇到 大灾害
,
家给户足
,
国家粮食储备充分
,
“
陈陈相 因
,
充滋露积于外
,
至腐败不可食
”
本
指 陈粮加上 陈粮
,
不断堆积
,
以 至霉烂
。
当
“
陈
陈相 因
”
脱离了上面的具体语境
,
按其字面的意
义 解就是 勺日的东西不断相迭
” ,
社会约定俗成
的结果是
“
因袭旧 的传统和做法
,
没有新的改革
和 创造
” 。
寄人衡下
《南史
・
张融传 》
“
丈夫当删《诗 》《书 》
,
制
礼乐
,
何至 因循寄 人篱下
” 。
“
寄人篱下
”
在这里
指 的是在文 章著作方 面 附和 或因袭别 人 的说
法
,
这里用 的显然是 比喻义 后代该成语转指依
附别人生活
,
失去独立 自主的地位
,
虽然 同是用
比喻义
,
但
“
篱下
”
这一喻体在直观上要 明确多
了
。
钧心斗角
原是作为描述阿房宫建筑的词语
。
唐杜牧
《阿房宫赋 》
“
各抱地势
,
钩 心斗 角
。 ”
此 处
气合”
指宫室 的中心
, “
角
”
指屋 角
。
“
钩 心
”
是
说各个屋角向着宫室 中心
“
斗 角
”
则是说各个
屋角彼此对 向好象戈矛相斗
。
当
“
钩心斗 角
”
脱
离上述具体语境时
, “
钩心
”
和
“
斗 角
”
就成 了
人 们通常理解的意义
,
按这一字面意 义
,
该成语
就转为 比喻各人运用心思来 明争暗斗
。 “
钩心
斗 角
”
成 了 由指 甲事物变为指 乙 事物
,
且 由原
来的不含任何感情色彩变为带贬 义
天花乱坠
梁朝慧皎 《高僧传 》
“
梁武帝时
,
云 光法
师讲经
,
感动上天
,
天花纷纷坠 落
。 ” “
天花坠
落
”
是不可能的事情
,
足见 云 光法师讲经之诚
意及功夫
。
后来源于此的成语
“
天花乱坠
” ,
一
个
“
乱
”
字
,
就使语义走 向反面
,
成 了贬 义词
。
第三
,
出处的
“
成语
”
是不带感情色彩的一
般叙述用语
,
后代却变为贬 义词或带有强烈情
绪意味的用语
。
闭门造车
。
朱熹《中庸或间 》“
古语所谓 闭门造车
,
出
门合辙
,
盖言 其法之 同
。 ” “
闭门造车
”
指按一
定法度
、
规范在家里造车
,
由于
“
闭门
”
之后还
要
“
出门合辙
” ,
所以是合乎使用要求 的
,
因此
这里的
“
闭门造车
”
不 含一点贬抑 的意 味
。
后来
用作成语
,
只有
“
闭门
” ,
没有
“
出门
” ,
自然就
带上 了
“
只凭主观意愿办事
,
不管是否符合实
际
”
的贬义了
。
有特无恐
源于 《左传
・
傅公二十六年 》
。
春秋时
,
齐
孝公率军攻打鲁国
,
鲁国大 臣展禽赶去游说齐
孝公
,
让他放弃攻打鲁国的打算
。 “
齐侯曰
‘
鲁
人恐乎
’
展禽 对 曰
‘
小人恐矣
,
君 子则否
’
齐侯 曰
‘
室如县罄
,
野无青草
,
何恃而不恐
’
对 曰
‘
恃先王之命
。 ・
…‘恃此以 不恐
。 ’ ”
齐侯
问展禽鲁 国人凭什么 不怕他
,
展禽 回答说是凭
着齐鲁两 国先君的友好关系和相信齐侯会继承
先君与邻国和好的传统
。
这里的 了恃
”
是一般的
叙述
,
表示凭借
。
而
“
有恃无恐
”
这一成语中
,
“
有恃
”
指
“
有所依仗
” ,
从字面上看
,
带有强烈
的感情色彩
,
暗含
“
可以胆大妄为
”
的语意
,
因
而成 为贬 义词
。
汰滋一气
据宋人钱易《南部新书
・
戍集 》所载
,
唐代
有位主考官名叫崔沉
,
他办事认真
,
不询私情
。
一次他主持考试
,
有一位名叫崔魔 的人被录取
。
而
“
沉涤
”
恰好是一种夜间露气的别称
,
有人就
取笑说
“
座主 门生
,
沉涤一气
。 ”
别人 的打趣
,
完全在于两 人名字的巧合
,
不含贬义
。
后来变
为贬 义词很可能是大众心理使然
,
因为
“
露气
”
并 不是一种受欢迎的东西
。
中饱私
《韩非子
・
外储 说右下 》
“
薄疑谓 赵简主
曰
‘
君之国中饱
。 ’
简主欣然而喜 曰
‘
何如焉
’
对 曰
‘
府库空虚于上
,
百姓贫饿于下
,
然而奸
吏富矣
。 ’ ” “
国 中饱
”
原来是叙述处在 中间的奸
吏因用非法手段捞取钱财而富足 了
。 “
中饱
”
是
不 带贬义的
,
据此段文意而来的
“
中饱私囊
”
因
为带上 了
“
私
”
字
,
使其成为贬义成语
。
分雇抗礼
《庄子
・
渔父 》中引子路 的话说
“
万乘之
主
,
千乘之君
,
见 夫子 孔子 未尝不分庭伉礼
,
夫子犹有据敖 傲 之容
。
” “
分庭伉礼
”
在此指
帝王或诸侯和孔子见面时
,
分别站在庭院两边
,
相对行礼
,
以平等态度相待
。
伉指 匹敌
。
后代的
成语作
“
分庭抗礼
” , “
抗
”
通常理解为对抗
,
这
样就使这个成语增 加 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
虽不
是贬 义词却带有针锋相对的意味
。
通过上面 的分析
,
我们可以看到 成语的词
义演变根源在于 后代的成语脱离 了 出典的具体
语言环境
,
它 的意义很大程度 由组成该成语的
各个成份这一小语言 环境确定
。
语境往往起着
一种使词语突破原有意义羁绊
、
重新获得 一种
特殊的表达效果 的作用
。
当然
,
成语本身的小语
境还受到人 们的观念和社会心理特征等诸种属
于文化范畴的因素的制约
。
成语词义 的演变形
式
,
除了 人 们通常论及的扩大和缩小外
,
至少还
可分为三大类
。
第一类是感情色彩的转变
,
如上
举第一种例子就是
,
多 由褒义变贬 义
。
第二类是
类别 的转移
,
象上举第二种例子 类别的转移 又
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一般叙述意 义上的转移
,
如
“
不一而足
” 、 “
不可思议
”
二是一般叙述意义 向
比喻义 的转移
,
如
“
陈陈相 因
” 、 “
钩心斗 角
”
三是 比喻义上的引 申
,
如
“
寄人篱下
” 、 “
天花乱
坠
” 。
第三类是一般叙述意义的成语 向带感情色
彩 的成语转化
,
就是上面所举 的第三种例子
。
由成语词义 的演变形成我 们可以断定
,
汉
语的词 义演变不能简单地 归为扩大
、
缩小和 转
移这几种方式
,
因为词 义 的演变大大地受到 社
会 习惯
、
道德准则
、
民族思维特点等 人文特征 的
影 响
,
从而使演变的形式变得 多种多样
、
纷繁复
杂
。
四
、
成语 在流 通 领 域 中 充任 的 社 会 职 能
成语以其言简意赅
、
生动活泼
、
概括性强
、
儒家思想在 中国两千多年 的封建社会里 占
可塑性大等特点为人 们所
“
喜闻乐用
” ,
除了作 据了统治地位
,
可谓深入 人心
。
这除 了与统治阶
为一般的表情达意之用外
,
成语还担负着更为 级
“
罢默百家
,
独尊儒术
”
的做法有关外
,
还与
重要 的社会职能
。
马 国凡先生 曾指 出
“
成语是 宣扬儒家学说的人把 他 们的祖师爷孔子
、
孟子
语言中最能表现 民族特色 的部分
,
在 内容上
,
成 的议论 直接引 用 或加工成 成 语 的形 式 纳 入 人
语所选用 的素材
,
和 民族 的历史甚 至 风俗 习惯 们的 日常交际 中有关
。
因而使儒家学说在人 们
息息相通 形式上
,
成语的表现手段
、
结构方式 的印象里不断加深
,
不少提法甚至成 了人 们的
也全都浸透 民族语言的特征
。
” ④
的确
,
作为语言 行为准则
。
当然
,
儒家思 想 中也有不少合理有用
中
“
最能表现 民族特色
”
的成语
,
对人 们认识事 的东西
,
对社会起到 一定的积极作用
。
如阐述儒
物的普遍规律
、
了解各地的风俗 习惯
、
记取历史 家基本主 张及为人处世道理
,
且有进步意 义 的
的经验教训
,
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
这 成语
,
来 自《论语 》的有 富贵 如浮云
、
择善而
就是成语的另一种社会职能
。
宣扬各种哲学 思 从
、
乐在其中 均见 《述而 》
、
既往不咎
、
尽善
想和宗教信仰的人更是把他 们的观点通过成语 尽美 均见 又情 》
、
言必信
,
行必果
、
欲速 则
的形式融入社会
,
使他们的主张得 以家喻户晓
。
不达
、
名正言顺 均见 《子路
、
敬而远之
、
文
质彬彬 均 见 《雍也 》
、
任重道远
、
不在其位
,
不谋其政 均 见 《泰伯 》
、
成人之美 《颜渊 》
、
过犹不及 《先进 》
、
三军可以夺 帅
,
匹夫不可
夺 志 《子罕 》
、
三思而行 《公冶长 》
、
求人
不如求 己 《卫灵公 》
、
三十而立 《为政
、
三 省吾身 《学而 》 来 自 《孟子 》的 与 民同
乐 《梁惠 王 上 》
、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公孙
丑 下 》
、
富贵不能淫 《滕文公下 》
、
万物 皆备
于 我
、
引而 不发 《均见 《尽心上
、
与人为善
、
出类拔萃 均 见 《公孙丑上 》
。
阐述对学 习所应
采取的态度的成语
,
来 自《论语 》的有 发愤忘
食
、
三 月不知 肉味
、
三人行
,
必有我师
、
举一反
三 均见 《述而 》
、
温故知新 《为政 》 ,
来 自
《孟子 》的
“
专心致志 《告子上 》
、
夜以继 日
《离娄下 》
。
属于 经验之谈的成语
,
来 自 《论
语 》的 人之将死
,
其言也善 《泰伯 》
、
后生
可畏 《子罕 》
、
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 》
、
是
可 忍
,
孰不可忍 《八情 》 来 自 《孟子 》的
寡不敌众 《梁惠王上 》
儒家经典中还有一些词语是描述某些不好
现象
、
不 良做法
,
对这些现象和做法儒家是采取
批判态度的
。
而这类词语也成为成语进入流通
领域
,
这些成语可以 说从反面的角度表明 了儒
家思 想
。
如来 自《论语 》的 患得患失
、
道 听途
说
、
色厉 内在 均见 《阳货 》
、
言不及义 《卫
灵 公 》 ,・
来 自《孟子 》的 缘木求鱼
、
匹夫之勇
、
五十步笑百步 均见 《梁惠王上 》
、
以其昏昏
,
使人 昭 昭
、
久假不 归
、
一毛不拔 均 见 《尽心
上 》
、
自暴 自弃
、
为渊驱鱼
,
为丛驱雀 均见
《离娄上 》
、
杯水车薪
、
一暴十寒 《告子上 》
、
同 流合污 《尽心下 》
、
自怨 自艾 《万章上 》
、
握苗助长 《公孙丑上 神
各种思 想学说的出现
,
往往或多或少在社
会中带来一定的影响
,
而这种影响部分地要 由
成语来体现
,
前面的出 自 濡家经典的成语就是
一例
。
儒家学说能以这种方式影响社会
,
诸子百
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象道家的
“
无为而治
” 、
“
老
死 不相往来
” 、 “
贻笑大方
”
等等
,
限于篇幅不能
一一举例
。
当然诸子百家的政治和 学术地位在
封建社会 中无法与儒家相 比
,
表 明他 们学说的
词语 成语 不可能象儒家经典中的词语那样大
规模地进入流通领域
,
但是他们学说 中的合理
成分
,
即对人 们认识社会
、
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
义 的成语
,
人 们也把它们吸收进大众语汇里
,
许
多取 自窝言故事的成语就是 因此而 来的
。
象 出
自《庄子 》的 魔丁解牛
、
邯郸学步
、
涸辙之鲜
、
井底之蛙 ,
来 自 《韩 非子 》的 三人成虎
、
滥
竿充数
、
买槟还珠
、
郑人买履
、
自相矛盾
、
守株
待兔 淑于 《列子 》的 祀人优天
、
朝三暮四
、
愚公移 山
、
岐路亡羊
,
等等
,
都成了人们熟悉且
乐于运用的成语
。
当然
,
还有象
“
十年树木
,
百
年树人
”
《管子
・
权修 》
、 “
千里之行
,
始于足
下
” 、 “
天 网恢恢
,
疏而不漏
”
均 见 《老子 》
、
“
二人同心
,
其利断金
”
《周易
・
系辞上 》 等
具有真知灼 见或普策意义的词语也有不少成为
成语
。
综上所述
,
成语是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 中
产生
,
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繁荣
。
它的墓本格式
也是受最初的文学样式的影响而形成的
,
从而
使它 的形式不可避免地带上人 文的痕迹
。
当社
会向前发展
,
新事物
、
新思想不断涌现时
,
成语
又部分地担负反映和记录的作用
,
从而使其人
文特征愈发突 出
,
因而成语所承担 的社会职能
也更加广泛
。
可见
,
成语从形式到 内容
,
从产生
到发展
,
无处不体现汉语词 义 的人文性
。
责任 编料 李世 臣 〕
注
①史式 《汉语成语研究 》第
、
川人 民出版社 年 月版
②同上书
,
第 页
。
③同上书
,
第 页
④马国凡 《成语概念 》
,
第 页
。
民 出版社 年 月版
。
页
。
四
内蒙古人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Bai giang ngon ngu hoc doi chieu
Bai giang ngon ngu hoc doi chieuBai giang ngon ngu hoc doi chieu
Bai giang ngon ngu hoc doi chieuCún Con Sữa
 
Kho 200 Đề Tài Khóa Luận Tốt Nghiệp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9 Điểm Từ Sinh Viên ...
Kho 200 Đề Tài Khóa Luận Tốt Nghiệp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9 Điểm Từ Sinh Viên ...Kho 200 Đề Tài Khóa Luận Tốt Nghiệp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9 Điểm Từ Sinh Viên ...
Kho 200 Đề Tài Khóa Luận Tốt Nghiệp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9 Điểm Từ Sinh Viên ...Dịch vụ viết bài trọn gói ZALO 0917193864
 
Một số vấn đề về sử dụng ngôn từ trên báo chí - Hoàng Anh - Boong Media
Một số vấn đề về sử dụng ngôn từ trên báo chí - Hoàng Anh - Boong MediaMột số vấn đề về sử dụng ngôn từ trên báo chí - Hoàng Anh - Boong Media
Một số vấn đề về sử dụng ngôn từ trên báo chí - Hoàng Anh - Boong Mediatranbinhkb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与越南语对比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与越南语对比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与越南语对比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与越南语对比 nataliej4
 
CƠ SỞ NGÔN NGỮ HỌC VÀ TIẾNG VIỆT
CƠ SỞ NGÔN NGỮ HỌC VÀ TIẾNG VIỆT CƠ SỞ NGÔN NGỮ HỌC VÀ TIẾNG VIỆT
CƠ SỞ NGÔN NGỮ HỌC VÀ TIẾNG VIỆT nataliej4
 
[Tiểu luận] Giá trị hiện thực trong thơ Đỗ Phủ
[Tiểu luận] Giá trị hiện thực trong thơ Đỗ Phủ[Tiểu luận] Giá trị hiện thực trong thơ Đỗ Phủ
[Tiểu luận] Giá trị hiện thực trong thơ Đỗ PhủThanh Cong Ma
 
现代汉语声母系统考察(与越南语对比)
现代汉语声母系统考察(与越南语对比) 现代汉语声母系统考察(与越南语对比)
现代汉语声母系统考察(与越南语对比) nataliej4
 
Hệ thống TỪ LOẠI trong chương trình Tiếng Việt - (danh từ,động từ,tính từ,đại...
Hệ thống TỪ LOẠI trong chương trình Tiếng Việt - (danh từ,động từ,tính từ,đại...Hệ thống TỪ LOẠI trong chương trình Tiếng Việt - (danh từ,động từ,tính từ,đại...
Hệ thống TỪ LOẠI trong chương trình Tiếng Việt - (danh từ,động từ,tính từ,đại...Nhận Viết Đề Tài Trọn Gói ZALO 0932091562
 
汉、越味觉词“甜”、“苦”隐喻对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ẩn dụ của từ vị giác tían ngọt và ku...
汉、越味觉词“甜”、“苦”隐喻对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ẩn dụ của từ vị giác tían ngọt và ku...汉、越味觉词“甜”、“苦”隐喻对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ẩn dụ của từ vị giác tían ngọt và ku...
汉、越味觉词“甜”、“苦”隐喻对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ẩn dụ của từ vị giác tían ngọt và ku...NuioKila
 
[123doc] - doi-chieu-thanh-ngu-va-tuc-ngu-lien-quan-den-quot-nuoc-quot-giua-t...
[123doc] - doi-chieu-thanh-ngu-va-tuc-ngu-lien-quan-den-quot-nuoc-quot-giua-t...[123doc] - doi-chieu-thanh-ngu-va-tuc-ngu-lien-quan-den-quot-nuoc-quot-giua-t...
[123doc] - doi-chieu-thanh-ngu-va-tuc-ngu-lien-quan-den-quot-nuoc-quot-giua-t...HanaTiti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các thành ngữ thời tiết trong tiếng Hán và tiếng Việt.pdf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các thành ngữ thời tiết trong tiếng Hán và tiếng Việt.pdf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các thành ngữ thời tiết trong tiếng Hán và tiếng Việt.pdf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các thành ngữ thời tiết trong tiếng Hán và tiếng Việt.pdfHanaTiti
 
Bài luận tiếng anh
Bài luận tiếng anhBài luận tiếng anh
Bài luận tiếng anhMập Dz
 

What's hot (20)

Bai giang ngon ngu hoc doi chieu
Bai giang ngon ngu hoc doi chieuBai giang ngon ngu hoc doi chieu
Bai giang ngon ngu hoc doi chieu
 
Kho 200 Đề Tài Khóa Luận Tốt Nghiệp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9 Điểm Từ Sinh Viên ...
Kho 200 Đề Tài Khóa Luận Tốt Nghiệp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9 Điểm Từ Sinh Viên ...Kho 200 Đề Tài Khóa Luận Tốt Nghiệp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9 Điểm Từ Sinh Viên ...
Kho 200 Đề Tài Khóa Luận Tốt Nghiệp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9 Điểm Từ Sinh Viên ...
 
Một số vấn đề về sử dụng ngôn từ trên báo chí - Hoàng Anh - Boong Media
Một số vấn đề về sử dụng ngôn từ trên báo chí - Hoàng Anh - Boong MediaMột số vấn đề về sử dụng ngôn từ trên báo chí - Hoàng Anh - Boong Media
Một số vấn đề về sử dụng ngôn từ trên báo chí - Hoàng Anh - Boong Media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与越南语对比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与越南语对比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与越南语对比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与越南语对比
 
CÔNG VIỆC TRỢ GIẢNG TẠI TRUNG TÂM NHẬT NGỮ THÀNH CÔNG (TẢI FREE ZALO: 093 4...
 CÔNG VIỆC TRỢ GIẢNG TẠI TRUNG TÂM  NHẬT NGỮ THÀNH CÔNG (TẢI FREE ZALO: 093 4... CÔNG VIỆC TRỢ GIẢNG TẠI TRUNG TÂM  NHẬT NGỮ THÀNH CÔNG (TẢI FREE ZALO: 093 4...
CÔNG VIỆC TRỢ GIẢNG TẠI TRUNG TÂM NHẬT NGỮ THÀNH CÔNG (TẢI FREE ZALO: 093 4...
 
CƠ SỞ NGÔN NGỮ HỌC VÀ TIẾNG VIỆT
CƠ SỞ NGÔN NGỮ HỌC VÀ TIẾNG VIỆT CƠ SỞ NGÔN NGỮ HỌC VÀ TIẾNG VIỆT
CƠ SỞ NGÔN NGỮ HỌC VÀ TIẾNG VIỆT
 
Luận văn: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thành ngữ Hàn – việt có yếu tố chỉ tên gọi độn...
Luận văn: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thành ngữ Hàn – việt có yếu tố chỉ tên gọi độn...Luận văn: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thành ngữ Hàn – việt có yếu tố chỉ tên gọi độn...
Luận văn: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thành ngữ Hàn – việt có yếu tố chỉ tên gọi độn...
 
[Tiểu luận] Giá trị hiện thực trong thơ Đỗ Phủ
[Tiểu luận] Giá trị hiện thực trong thơ Đỗ Phủ[Tiểu luận] Giá trị hiện thực trong thơ Đỗ Phủ
[Tiểu luận] Giá trị hiện thực trong thơ Đỗ Phủ
 
Luận văn: Yếu tố phong tục trong truyện cổ tích người Việt từ góc nhìn văn hoá
Luận văn: Yếu tố phong tục trong truyện cổ tích người Việt từ góc nhìn văn hoáLuận văn: Yếu tố phong tục trong truyện cổ tích người Việt từ góc nhìn văn hoá
Luận văn: Yếu tố phong tục trong truyện cổ tích người Việt từ góc nhìn văn hoá
 
现代汉语声母系统考察(与越南语对比)
现代汉语声母系统考察(与越南语对比) 现代汉语声母系统考察(与越南语对比)
现代汉语声母系统考察(与越南语对比)
 
Cảm hứng chủ đạo và nghệ thuật trần thuật trong truyện ngắn kim lân.doc
Cảm hứng chủ đạo và nghệ thuật trần thuật trong truyện ngắn kim lân.docCảm hứng chủ đạo và nghệ thuật trần thuật trong truyện ngắn kim lân.doc
Cảm hứng chủ đạo và nghệ thuật trần thuật trong truyện ngắn kim lân.doc
 
Luận văn: Yếu tố kì ảo trong truyện ngắn Nguyễn Huy Thiệp, HAY
Luận văn: Yếu tố kì ảo trong truyện ngắn Nguyễn Huy Thiệp, HAYLuận văn: Yếu tố kì ảo trong truyện ngắn Nguyễn Huy Thiệp, HAY
Luận văn: Yếu tố kì ảo trong truyện ngắn Nguyễn Huy Thiệp, HAY
 
Luận văn: Hình tượng người phụ nữ trong văn học hiện đại hàn quốc
Luận văn: Hình tượng người phụ nữ trong văn học hiện đại hàn quốcLuận văn: Hình tượng người phụ nữ trong văn học hiện đại hàn quốc
Luận văn: Hình tượng người phụ nữ trong văn học hiện đại hàn quốc
 
Hệ thống TỪ LOẠI trong chương trình Tiếng Việt - (danh từ,động từ,tính từ,đại...
Hệ thống TỪ LOẠI trong chương trình Tiếng Việt - (danh từ,động từ,tính từ,đại...Hệ thống TỪ LOẠI trong chương trình Tiếng Việt - (danh từ,động từ,tính từ,đại...
Hệ thống TỪ LOẠI trong chương trình Tiếng Việt - (danh từ,động từ,tính từ,đại...
 
Luận án: Câu đảo ngữ tiếng Anh và tiếng Việt, HAY
Luận án: Câu đảo ngữ tiếng Anh và tiếng Việt, HAYLuận án: Câu đảo ngữ tiếng Anh và tiếng Việt, HAY
Luận án: Câu đảo ngữ tiếng Anh và tiếng Việt, HAY
 
汉、越味觉词“甜”、“苦”隐喻对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ẩn dụ của từ vị giác tían ngọt và ku...
汉、越味觉词“甜”、“苦”隐喻对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ẩn dụ của từ vị giác tían ngọt và ku...汉、越味觉词“甜”、“苦”隐喻对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ẩn dụ của từ vị giác tían ngọt và ku...
汉、越味觉词“甜”、“苦”隐喻对比研究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ẩn dụ của từ vị giác tían ngọt và ku...
 
Luận văn: Hàm ngôn trong truyện ngắn Nguyễn Huy Thiệp, HAY
Luận văn: Hàm ngôn trong truyện ngắn Nguyễn Huy Thiệp, HAYLuận văn: Hàm ngôn trong truyện ngắn Nguyễn Huy Thiệp, HAY
Luận văn: Hàm ngôn trong truyện ngắn Nguyễn Huy Thiệp, HAY
 
[123doc] - doi-chieu-thanh-ngu-va-tuc-ngu-lien-quan-den-quot-nuoc-quot-giua-t...
[123doc] - doi-chieu-thanh-ngu-va-tuc-ngu-lien-quan-den-quot-nuoc-quot-giua-t...[123doc] - doi-chieu-thanh-ngu-va-tuc-ngu-lien-quan-den-quot-nuoc-quot-giua-t...
[123doc] - doi-chieu-thanh-ngu-va-tuc-ngu-lien-quan-den-quot-nuoc-quot-giua-t...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các thành ngữ thời tiết trong tiếng Hán và tiếng Việt.pdf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các thành ngữ thời tiết trong tiếng Hán và tiếng Việt.pdf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các thành ngữ thời tiết trong tiếng Hán và tiếng Việt.pdf
Nghiên cứu đối chiếu các thành ngữ thời tiết trong tiếng Hán và tiếng Việt.pdf
 
Bài luận tiếng anh
Bài luận tiếng anhBài luận tiếng anh
Bài luận tiếng anh
 

Similar to 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

成语规范问题
成语规范问题成语规范问题
成语规范问题clod13
 
成语与文化 札记
 成语与文化 札记 成语与文化 札记
成语与文化 札记clod13
 
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sugeladi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sugeladi
 
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
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
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sugeladi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clod13
 
Publication
PublicationPublication
Publicationcupfuzi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terrifuc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sugeladi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clod13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clod13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clod13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Songmu Wang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clod13
 
文字侦探
文字侦探文字侦探
文字侦探Ian Hou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sugeladi
 
109年指考國文科考題
109年指考國文科考題109年指考國文科考題
109年指考國文科考題中 央社
 
中國文學中有祿位的植物
中國文學中有祿位的植物中國文學中有祿位的植物
中國文學中有祿位的植物family
 

Similar to 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 (20)

成语规范问题
成语规范问题成语规范问题
成语规范问题
 
成语与文化 札记
 成语与文化 札记 成语与文化 札记
成语与文化 札记
 
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
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
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Publication
PublicationPublication
Publication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谈成语的语义变异及其规范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成语之妙 在于运用_多功能义类成语大词典_序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四字格 与成语修辞
 
韻圖的修辭
韻圖的修辭韻圖的修辭
韻圖的修辭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四字结构模块认知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文字侦探
文字侦探文字侦探
文字侦探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109年指考國文科考題
109年指考國文科考題109年指考國文科考題
109年指考國文科考題
 
中國文學中有祿位的植物
中國文學中有祿位的植物中國文學中有祿位的植物
中國文學中有祿位的植物
 
知源盡變2
知源盡變2知源盡變2
知源盡變2
 

More from clod13

与鱼有关的成语
与鱼有关的成语与鱼有关的成语
与鱼有关的成语clod13
 
荀子 成语研究
 荀子 成语研究 荀子 成语研究
荀子 成语研究clod13
 
呱呱而泣 与_善解人衣_汉语成语的本质摭谈
 呱呱而泣 与_善解人衣_汉语成语的本质摭谈 呱呱而泣 与_善解人衣_汉语成语的本质摭谈
呱呱而泣 与_善解人衣_汉语成语的本质摭谈clod13
 
史记 成语研究
 史记 成语研究 史记 成语研究
史记 成语研究clod13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clod13
 
Mythos
MythosMythos
Mythosclod13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clod13
 
ave maria
ave mariaave maria
ave mariaclod13
 
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
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
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clod13
 
Traduzioni Bibbia
Traduzioni BibbiaTraduzioni Bibbia
Traduzioni Bibbiaclod13
 
A' pucundria
A' pucundriaA' pucundria
A' pucundriaclod13
 
Locandina Doppia
Locandina DoppiaLocandina Doppia
Locandina Doppiaclod13
 
Saudade
SaudadeSaudade
Saudadeclod13
 
Donne Dacqua
Donne DacquaDonne Dacqua
Donne Dacquaclod13
 
Definiz Saudade
Definiz SaudadeDefiniz Saudade
Definiz Saudadeclod13
 
Sehnsucht
SehnsuchtSehnsucht
Sehnsuchtclod13
 
corano
coranocorano
coranoclod13
 
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clod13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clod13
 
Analisi Traduttologica
Analisi TraduttologicaAnalisi Traduttologica
Analisi Traduttologicaclod13
 

More from clod13 (20)

与鱼有关的成语
与鱼有关的成语与鱼有关的成语
与鱼有关的成语
 
荀子 成语研究
 荀子 成语研究 荀子 成语研究
荀子 成语研究
 
呱呱而泣 与_善解人衣_汉语成语的本质摭谈
 呱呱而泣 与_善解人衣_汉语成语的本质摭谈 呱呱而泣 与_善解人衣_汉语成语的本质摭谈
呱呱而泣 与_善解人衣_汉语成语的本质摭谈
 
史记 成语研究
 史记 成语研究 史记 成语研究
史记 成语研究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Intraducibili Per Camilla
 
Mythos
MythosMythos
Mythos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Bibliografia Teoria E Storia Della Traduzione
 
ave maria
ave mariaave maria
ave maria
 
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
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
La Traduzione Intersemiotica
 
Traduzioni Bibbia
Traduzioni BibbiaTraduzioni Bibbia
Traduzioni Bibbia
 
A' pucundria
A' pucundriaA' pucundria
A' pucundria
 
Locandina Doppia
Locandina DoppiaLocandina Doppia
Locandina Doppia
 
Saudade
SaudadeSaudade
Saudade
 
Donne Dacqua
Donne DacquaDonne Dacqua
Donne Dacqua
 
Definiz Saudade
Definiz SaudadeDefiniz Saudade
Definiz Saudade
 
Sehnsucht
SehnsuchtSehnsucht
Sehnsucht
 
corano
coranocorano
corano
 
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Emily Dickinson
Emily Dickinson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Dominanti Di Un Testo Poetico
 
Analisi Traduttologica
Analisi TraduttologicaAnalisi Traduttologica
Analisi Traduttologica
 

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

  • 1. 广东 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人 年第 期 总第 期 ・ 李启文 ・ 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 一种语言中 , 最能反映其 民族特点的莫过 于它的词汇 。 汉 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 悠悠的历 史长河丰富了汉 语的词汇 , 使汉语成为一种最 具表现 力 、 最 生动 活泼 的语言之一 。 人 们可以 通过汉语的词汇来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 , 反过 来 , 通过历史上的一些情况 , 诸如风俗 习惯 、 伦 理道德 、 历史事件 、 文学样式等等属于文化范畴 上 的东西也能 加 深 我 们对 汉 语词 义特点 的认 识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汉语词义最突出的特点就 是它的人文性 。 成语是汉语词汇里的一种特殊形式 , 说它 特殊是因为它是一种凝 固的结构 , 它 的来撅及 形成也与一般词语稍异 。 汉语发展过程 中除一 些基本词汇外 , 变化最 小的就是成语了 。 不少成 语几千年前如是用 , 几千年后仍如是用 , 象 “ 外 强 中干 ” 、 “ 心腹之患 ” 、 “ 风 马牛不相及 ” 、 “ 唯命 是从 ” 、 “ 痛心疾首 ” 、 “ 言归于 好 ” 、 “ 居安思危 ” 、 “ 骄奢淫逸 ” 以 上均见于 《左传 》 “ 大喜过 望 ” 、 “ 民不聊生 ” 、 “ 以古非今 ” 、 “ 乐极生悲 ” 、 “ 坐观成败 ” 、 “ 无可奈何 ” 、 “ 一败涂地 ” 、 “ 人人 自危 ” 、 以上 均 见于 《史记 》 “ 大逆不道 ” 、 “ 四海为家 ” 、 “ 以 身试法 ” 、 “ 不合时宜 ” 、 “ 家徒 四壁 ” 、 “ 赏罚分明 ” 、 “ 聚精会神 ” 、 “ 相得益彰 ” 以上均见于 《汉书 》 等等 , 例子很多 , 举不胜 举 。 成语在句子的运用中 , 其语法地位 及作用其 实相当 于一个词 , 成语的来源 、 发展和 一般词语 有着不少的相似性 , 因此通过对成语的研究 , 可 以丰富汉语词义研究 的理论 , 加深我们对汉语 词义的人文性的认识 本文打算从成语 的来源 、 成语的格式 、 成语词 义 的变化及成语在 交流领 域 中充任的职责等方面 , 对汉语词 义的人 文性 的问题加以探讨 。 一 、 成语 的 来 源 及发 展 与文 化休 戚相 关 不少研究者把成语的来源分为两大类 , 一 类是来 自民间 口 头 的熟语 , 一类来 自历代文人 作品 。 比如史式 的 《汉 语成语研究 》就认 为 “ 成语的主要来源是 民间 口 头熟语 简言之 , 是 来 自民间 ” 。 “ 成语的次要来源是历代文人创作 , 简言之 , 是来 自书面 ” 。 ① 史先生还把 “ 书面 ” 的 成语来源区分为六个方面 , 即 “ 来 自神话传 说 来 自窝言 来 自历史事件 来 自 文 人作品 来 自摘录文 人作品 的名句 来 自摘录文人作品中引用的民间 口 头熟语 。 ” 。 ② 史 先生的分类很细 , 对于他所 区分的书面成语的 六个来源我们基本同意 。 但他认为成语的 “ 主 要 ” 来深是 民间 口 头熟语 , 这一点我们却不敢苟 同 不错 , 有不少成语来 自民间的 “ 里谚 ” 、 “ 鄙 语 ” , 象 “ 狼子野心 ” 引 自《左传 ・ 宜公 四 年 》 、 “ 长 袖 善舞 , 多钱善贾 ” 引 自 《韩非 子 ・ 五 盆 》 、 “ 利令智 昏 ” 引 自《史记 ・ 平原君虞卿列 传 》 、 “ 千人 所指 , 无病而死 ” 引 自《汉书 ・ 王
  • 2. 嘉传 》 、 “ 失之东隅 , 收之桑榆 ” 引 自汉光武帝 刘秀《劳冯异诏 》 , 等等 。 但这些来 自于 口 语的 成语相对于来 自历代文学作品里的成语来说毕 竟是少数 。 即使是象来 自《诗经 》一类 以 民歌 、 民谣为主的文学作 品的成语 , 我们也不能认为 就是得 自民 间 , 因为《诗经 》是经过孔子删改的 , 这种删 改 除 了 在语 音 上 采 用共 同 语 — 雅 言 外 , 相信在遣 词造句上也会来一番规范化 , 使 之无论语音和用语都趋于 标准 。 事实上 , 文字用 语的规范化和读音的标准化是 不可分割 的 。 因 此我们由《诗经 》直接引来的一些成语 , 就很有 可 能是经过文 人 加 工 而不是原来口 语 的样子 何况相当大部分的成语的来源并不是直接 引用 原文 , 而是根据历史事件 、 寓言故事 、 神话传说 或一段文章的文意概括而来的 , 如 “ 切磋琢磨 ” 是据《诗经 ・ 卫风 ・ 淇奥 》 “ 如切如磋 , 如琢如 磨 ” 概括而来的 “ 一 日三秋 ” 是据 《卫风 ・ 采 葛 》 “ 一 日不 见 , 如三秋兮 ” 概括而来的 “ 追 天之未 阴雨 , 彻彼 桑 土 , 绸缪脯 户 ” 的文 意 “ 门可罗 雀 ” 是据 《史记 ・ 汲郑列传 》中的 “ 门 外 可设雀罗 ” 的文意而来的 “ 汗牛充栋 ” 同样 是 简缩柳宗元 《陆文通 先生墓表 》 “ 其为书 , 处 则充栋字 , 出则汗牛马 ’的文句而来的 。 至 于 “ 邯郸学步 ” 、 “ 精卫填海 ” 、 “ 愚公移山 ’, 、 “ 叶公 好龙 ” 则是根据一些有 名的寓言 、 神话故事概括 而来 还有象 “ 风声鹤嗅 ” 、 “ 卧薪尝胆 ” 、 “ 三顾 茅庐 ” 、 “ 完璧归赵 ” 、 “ 江郎才尽 ” 等成语所蕴含 的历 史故事更是 人 们耳 熟能详的 。 所有这些都 是 来 自 “ 书面 ” 而不 是 “ 口 语 ” 。 应该说 民间 口 头熟语的丰富多采为成语的大量 出现提供 了一 个契机 , 但具有高度概括性 及 简洁 明了 特点的 成语大部分都具有深重 的加工痕迹 , 这 不能不 说是得 自 “ 书面 ” 的结果 。 词 汇 的 发 展 情况 总是 受 着 时代 发 展 的 制 约 ,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较快 , 物品不 断丰富 , 人 们思想活跃 , 文化繁荣的 时候 , 新的词语就会不 断涌现 。 另一方面新思 想的传入 及外族语的融 合 、 冲击也会带动词汇的发展 。 成语的发展情况 和 一般词语的发展基本一致 , 但它 带有更鲜 明 的时代性 , 成语的产生在历史上经 历了两个高 峰期 。 一个是先秦时期 , 一个是唐宋时代 。 先秦时期 , 由于铁器的运用 , 生产力较前大 为提高 , 尤其是农业得到大 力发展 , 这从 《诗 经 》中 《生民 》 、 《七月 》 、 《公刘 》 、 《思文 》等 多 篇诗章提及农业的发展情况可略见 一斑 。 农业 的发展带来 了经济的繁荣 , 这就促进 了各地的 商业活 动 , 频繁的商业交往必然使各地 的方 言 融合交汇 , 这在一定程度上 丰富 了共 同语 的词 汇 。 经济的 繁荣也促进 了教育的发展 , 虽然早在 夏商时代 , 我国就 出现 了类似今夭的学 校的教 育机构 , 夏朝称为 “ 校 ” , 商代 叫做 “ 摩 ” , 但这 些 都是官办的 , 专为传授 “ 六艺 ” 。 到 了春秋时 期 , “ 天子失官 ” , “ 学校不修 ” , 官办之学逐渐被 私家之学取代 , 不少名家开始在 民间讲学授徒 , 传播 他 们的思想 。 继而 出现百家 争鸣的局 面 , 诸子百家的著作态意纵横 , 扬扬洒洒 , 当中的许 多词语随着各家在传播 自己 的 主张 时进入 日常 生活 的流通领域 , 当 中不少就成 了后代 的成语 。 虽然 我 们不 曾对 成 语 作过 穷 尽性 的 定量 分 析 事实上这也不可能做到 , 因为 由于编撰 目的及 取舍原 则不 同 , 没有一部成语词 典能囊括所有 的成语 , 但是来源先秦时期 的作品 的常用成语 为数却不少 , 诸如 “ 成 人之美 ” 、 “ 患得 患失 ” 、 “ 是可忍 , 孰不可 忍 ” 、 “ 择善而从 ” 、 “ 举 一反 三 ” 、 “ 温故知新 ” 均 见于 《论语 “ 同流 合 污 ” 、 “ 与人为善 ” 、 “ 为渊驱鱼 , 为丛驱雀 ” 、 “ 左 右逢源 ” 、 “ 自暴 自弃 ” 、 “ 缘木求鱼 ” 、 “ 提苗助 长 ” 以 上源于 《孟子 “ 千里之行 , 始于 足 下 ” 、 “ 大巧若拙 ” 、 “ 根深蒂 固 ” 以 上 见于 《老 子 》 “ 出其不意 ” 、 “ 以逸待劳 ” 、 “ 三十六计 , 走 为上策 ” 以上见于 《孙子 》 “ 半途而废 ” 、 “ 礼 尚往来 ” 、 “ 亡 国之音 ” 、 “ 教学相长 ” 均源于 《礼记 “ 玉石 俱焚 ” 、 “ 玩物丧志 ” 、 “ 功亏 一 签 ” 、 “ 一 心 一德 ” 均 见 于 《尚书 》 “ 无妄之 灾 ” 、 “ 不速之 客 ” 、 “ 乐天 知命 ” 、 ‘ 旧 中则是 ” 均 见于 《易经 , 等等 , 不胜枚举 。 成语产生 的第一个高峰期得 之于经济发展 和 百家争鸣的局面 , 可见成语在其产生之初就 带上了 “ 人文 ” 的烙印 。 第二个高峰 期的唐宋时代 , 有相 当 长的一 段社 会是较为稳定的 , 无论是经济还是文 化都 、 得到空前的发展 。 社 会上各种思 想 的传播虽不 如先秦时百家争 鸣那么轰轰 烈烈 , 但却涌现 了 不 少知名作家 , 除了赫赫有名 的唐宋八大家之 外 , 还有不少众所周知的文学家如李 白 、 杜甫 、 白居 易 、 辛弃疾等等 。 他们创作 了大量的文学作
  • 3. 品 , 由这些作 品而来的成语数量也相当可观 。 另 外 , 佛学东渐 , 带来了不少梵语译词 、 借词 , 这 也形成了一批成语 。 虽 然佛教在汉 末 已经传入 中国 , 但是 由于 中国文化传统上是不 轻易接受 外来东西影响的 , 所 以佛教在中国深入人心是 经历了丫段较长 的时期 , 在这个过程中 , 印度的 佛教被造成带有 中国特色的宗教 , 这样佛教在 唐宋时代才普遍被 人 们所接受 , 于是来 自佛经 的一些词语或概括佛经故事而来的及出 自佛 门 弟子之手的著作的词语也有相 当部分进入人 们 的 日常交际 , 成为成语 。 如 “ 五体投地 ” 、 “ 现身 说法 ” 均取 自 《楞严经 “ 一相情愿 ” 《百 喻经 》 “ 大慈大悲 ” 《法华经 》 “ 守 口 如 瓶 ” 、 “ 不可思议 ” 均 见 《维摩诸经 》 “ 如花似 玉 ” 唐代变文 《无常经讲经文 》 , 以上的成语 都是直接引 自佛经 。 还有一些则来 自宋代佛 门 弟子之手的著作 , 象 “ 百尺竿头 ” 、 “ 逢场作戏 ” 、 均 见释道原 《景德传灯录 “ 同床异梦 ” 、 ‘ “ 明 知故犯 ” 、 “ 星移斗换 ” 、 吧放下屠刀 , 立地成佛 ” 均 见释惟 白辑《续传灯录 》,’ “ 回光返照 ” 、 “ 作 贼心虚 ” 均见悟 明 《联灯会要 》” 。 至于象 “ 半 路 出家 ” 、 “ 极乐世界 ” 、 “ 四大 皆空 ” 、 “ 衣钵相 传 ”、 “ 顶礼膜拜 ” 、 “ 功德无量 ” 、 “ 金刚怒 目 ” 、 “ 六根清净 ” 、 “ 劫数难逃 ” 、 “ 苦海无边 , 回头是 岸 ” 等一看就知道是出 自佛家语了 。 除 了上述两个高峰期 , 应该说成语在历 史 上各个朝代都有所增减 , 因为时代的更替 , 外来 文化的传入及文学作品的层 出不穷都会对成语 的出现及消亡产生影响 , 只是在别的时期这种 影 响要 小一些 。 这也是成语 的人 文 性所决 定 的 。 总的来说 , 成语 的稳定性较其它词语要高 一些 , 造成这一结果在于 成语的四字格式 , 而成 语的四 字格式也有深刻的 “ 人文 ” 根源 , 下面我 们就谈谈这个 问题 。 二 、 成语 的格 式 有其人文 特 点 成语有从两字 至 十来字不等的格式 , 两字 的如 “ 推敲 ” 有人也许不 同意把两字 的词 归为 成语 , 这牵涉到 典故和成语的关系间题 。 但我们 认为既 然可把三字的有典之词 当作成语 , 为何 两字的不行呢 我们觉得看一个词是不是成语 , 间题不在于它的字数 , 而在于它的来源 三字 的 “ 破天荒气 五字的 “ 依样画葫芦 ,’ 六字 的 “ 二 者必 居其一气 七字的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八 字 的 “ 万事俱备 , 只欠东风 ” 九字的 “ 士别三 日当刮 目相看 ” 十字 的 “ 以小 人之心 , 度君子 之腹 ” 十二字的 “ 三军可以 夺帅 , 匹夫不可夺 志 ” 。 十三 、 十四字的有没有呢 大概是有的 , 因 为按照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 明 , 人在说话时 受记忆的限制 , 一般一次 只能记住七个左右的 语法限制成分 , 按照汉语的词多为双音节来计 算 , 最长的成语应该在十四 字左右 。 又 因为四字 是成语的基本格式 , 接近十四 的 四 的倍数是十 六 , 可以断定成语字数最长 的不会超过十六字 , 否则人 们就记不住 , 更谈不上 自如运用 了 。 尽管 成语的格式很多 , 但是四字格式在成语中却占 有绝对的优势 。 曾有人对商务版 年第三次 修订本的 《汉语成语小词典 》作过统计 ③ , 里面 共收成语 条 , 而 四 字的成语就有 条 , 占了 , 其它各种格式 的仅占 。 为什么 四 字的成语会有那么 多 呢 这里头有其深厚的文 化渊源 。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是 以 四 言为主 的 , 对于 四言的运用 , 刘解 《文心雕龙 ・ 章句 》 曾有阐述 “ 若夫笔句无常 , 而 字有条 一 作 常 数 , 四 字密而不促 , 六字格而非缓 。 或变之 以三五 , 盖应机之权节也 。 至 于诗颂大体 , 以 四 言为正 。 ” 刘舞认为 “ 诗颂大体 , 以 四 言为正 ” , 在于 四 言 “ 密而不促 ” , 只说 了其然而没说其所 以然 。 在先秦时期 , 汉语的词是单音节词 占优 势 , 据估计单音词在 《诗经 》 、 《论语 》 、 《孟子 》 中约占 。 因此对于 “ 四 言 ” 来说往往就 足 以容纳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 而且没有过多的 语法附带成分 , 这样就不会显得拖 沓 , 便于记 诵 , 所以刘拐说它 “ 密而不促 ” 。 因此在先秦时 期 , 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 先秦的散文多为有韵 之文 都喜欢采用 四 言的形式 。 但是随着双音节 词的增多 , “ 四言 ” 往往 只能容纳两个语言成份 , 虽说有时也能表达完整 的意思 , 但毕竟容量太 小 , 许多意思都表达不全 , 所以诗歌 的格式才谋 求 向五 言和 七言发 展 。 随着语言 的发展 , “ 四 言 ” 逐渐不能适应诗歌表达 的需要 , 但是对于词 语 —成语来说 , 情况却大不一样 。 早期的 四 言 诗文使人们得 以直接引用它们作为成语 , 于是
  • 4. 成语一开 始就 以 四 言 占绝对优 势的状 态产 生 , 这在人 们的思维里产生了定势 。 当四 言不再适 应诗句时 , 对于词 语来说却无妨 , 因为一个词 语并不需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 它只是句子 中的一个成分 。 《文镜秘府论 》曾说 “ 七言以去 , 伤于太缓 , 三言以还 , 失于至促 , 惟可以 间其文 势 , 时时有之 。 至于 四言 , 最为平正 , 词章之 内 , 在用宜多 。 ” 站在词语的立场上 , “ 四言 ” 所能容 纳的语言信息大可至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 如 “ 塞翁失马 ” , 小可为一个单纯 的词义 , 如 “ 植魅 姐她 ” , 可谓能伸能缩 而在语音上是 “ 最为平 正 ” 的 , 无论 “ 四 言 ” 里是单音词还是双音词 , 它都是最有可能做到语音和语法意义上 的两两 相对的 。 例如 语音上对仗的 司空见惯 平平仄仄 步履踌姗 仄仄平平 分庭抗礼 平平仄仄 世外桃源 仄仄平平 飞蛾赴火 平平仄仄 入木三分 仄仄平平 语法意义对应的 分道扬镰 返璞归真 坚壁清野 卧薪尝胆 废寝忘食 东涂西抹 语音和 意义都两两相对的 投挑报李 万紫千红 轻描淡写 藕断丝连 破釜 沉舟 翻 云覆雨 上述这种两两相对 的情况 , 对于 一 向注重 声情并茂 、 讲究视觉和 音节对称之美的传统审 美观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 由于一开始就认定 “ 四 言 ” 为成语的最佳格 式 , 所 以后 人创造新 的成语时也往 往把非 四 字 的词语提炼 、 压缩为四字 , 如《庄子 ・ 田子方 》 “ 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 。 ” 提炼 为 “ 失之交 臂 ” 秦韬玉 《贫女 》诗 “ 苦恨年年压金线 , 为 他人作嫁衣裳 。 ” 压缩成 “ 为人作嫁 ” 古乐府 《君子行 》 “ 瓜 田不纳履 , 李下不整冠 。 ” 简缩 为 “ 瓜 田李下 ” 。 至于神话 、 寓言 、 历史故事更是 多 用 四字来加 以概括 。 由此可见 , 早期的文学样式 促成 了四字成语的大量产生 , 传统的审美观和 思维方式 又 人 为地强化了成语 的四 字格式 , 这 不能 不说是 人 文性 在 成 语 格 式 的选 取 上 的反 映 。 因此 , 四字格式在成语中占有绝对优势是不 足为怪的 。 三 、 成语 的 词 义 演 变 受文 化特性 的 制 约 词 义的演变从主观原 因来说是受社会 的评 判标准 、 道德观念 、 风俗 习惯及人 们的思维惯性 制约 的 , 从客观原 因来看则受具体 的语言环境 的影响 传统的语言学一般把词 义演变归 为三 种形式 , 就是扩大 、 缩小和转移 。 对于成语来说 , 后来的意 义 与成语出处所指的意 义不 同的现象 为数不少 , 其演变形式却不 只扩大 、 缩小和转移 那 么 简单 。 究其演变原因 , 就是用于 出处 的 “ 成 语 ” 确切地说那时还没成为成语 , 而是后来成 语的词语形式 , 为 了称说方便 , 姑且称之为 “ 成 语 ,’ 受语境的支配 , 而后来运用 中约定俗成的 义项则多受成语字面意 义 的制约 。 下面我们不 妨看一些例子 。 第一 , 出处 的 “ 成语 ” 带有褒义的感情色彩 , 而 后代却变为带有贬 义 的感情色彩 。 一 团和气 朱 熹 《伊洛渊源录 》引 《上 蔡 语录 》谈到 宋理学家程顺死后 , 其弟子谢显通描述其为 人 时说 “ 明道先生坐 如泥塑 人 , 接人则浑是一 团 和 气 。 ” 这里指程颗接待来宾态度和蔼可亲 , 平 易近人 , “ 一 团和 气 ” 是受 “ 接人 ” 的语境支配 , 相对于 独坐而言 的 , 当这一具体语境消失 , 把 “ 一 团和 气 ” 的态度放之 四 海 , 则有悖于传统的 是非观念 , 所以它成 了一个贬 义词 。 一意孤行 据 《史记 ・ 酷吏列传 》所载 , 汉武帝时的赵 禹 “ 为人廉据 , 为吏 以来 , 舍毋食客 。 公卿相造 访 禹 , 禹终不报谢 , 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 , 孤立 行一意而 已 。 ” 通过上下文 , 我们知道赵 禹 “ 孤 立行一意 ” 是指其不受制 于 人 , 可以 秉公办事 , 这样 “ 一意孤行 ” 自然是好的 。 然而 要是脱离具 体语境 , 独立来看对什么 事情都 “ 一意孤行 ” 的 话 , 就与我们民族 的从众心理格格不入 , 因此它 就成 了贬义词 。 固执己见 这个成语其演变轨迹和 “ 一意孤行 ” 如 出一 辙 , 因 为它 们是近 义 词 。 《旧 唐书 ・ 李 纲 传 》 “ 时左仆射杨素 、 苏威当朝事 , 纲 每 固执所见 , 不 与之 同 , 由是二 人深恶之 。 ” 呆若木鸡
  • 5. 据 《庄子 ・ 达生 》所载 , 战国时 , 有位驯 养 斗鸡的能手 , 经他驯养的鸡 , “ 望之似木鸡 ” , 对 别的鸡叫声不作任何反应 , 别的鸡一见就怕 了 , 它 因此经常不战而胜 。 对于 斗 鸡来说 , “ 似木 鸡 ” 是好事 , 而对人来说 , 用 “ 呆 ” 来形容则无 论如何不会是 “ 褒 ” , 而是 “ 贬 ” 了 。 可见 , 成 语的感情色彩并不一定取决于典镶 , 而常有取 决于字面意思的现象 。 第二 , 出处的 “ 成语 ” 原是一般地叙述 甲事 物 , 后代使用时却转指乙 事物 有的后来还带有 一定的感情色彩 , 且多为贬义性质 不一而足 《公羊传 ・ 襄公二十九年 》 “ 札者何 昊季 子之 名也 。 春秋 贤者不名 , 此何以 名 许夷狄得 , 不壹而 足也 。 ” 昊 国贤人季札是夷狄人 , 照 《春 秋 》笔法 , 贤人是不直书其 “ 名 ” 而称 “ 字 ” , 但 对夷狄则 不 然 , 所以 对季札仍称其名 。 “ 不一而 足 ” 指对于 季札来说 , 光用一种称呼是不够的 。 因 为用名有违称贤者之例 用字 又 不符呼夷狄 这规 。 “ 不一而足 ” 在此是就事 论事 , 而作为成 语后 , 则按字面的意 义解 , 即不一一举尽 这一 例是一般的词义转移 , 不带感情色彩 不可思议 原是指佛教所宣扬的一种境界 。 晋慧远《维 摩洁所说经义记 》卷一 “ 不思据心 , 不议就 口 , 解脱真德 , 妙出情妄 , 心言不及 , 是故名为 ‘ 不 可思议 ’ 。 ” 即指人们思维及言语都无法达到 的 境界 。 后则按其字面义解作 “ 不可理解和无法解 释清楚 ” 。 陈陈相因 据 《史记 ・ 平准书 》所载 , 汉朝兴起以来 , 没遇到 大灾害 , 家给户足 , 国家粮食储备充分 , “ 陈陈相 因 , 充滋露积于外 , 至腐败不可食 ” 本 指 陈粮加上 陈粮 , 不断堆积 , 以 至霉烂 。 当 “ 陈 陈相 因 ” 脱离了上面的具体语境 , 按其字面的意 义 解就是 勺日的东西不断相迭 ” , 社会约定俗成 的结果是 “ 因袭旧 的传统和做法 , 没有新的改革 和 创造 ” 。 寄人衡下 《南史 ・ 张融传 》 “ 丈夫当删《诗 》《书 》 , 制 礼乐 , 何至 因循寄 人篱下 ” 。 “ 寄人篱下 ” 在这里 指 的是在文 章著作方 面 附和 或因袭别 人 的说 法 , 这里用 的显然是 比喻义 后代该成语转指依 附别人生活 , 失去独立 自主的地位 , 虽然 同是用 比喻义 , 但 “ 篱下 ” 这一喻体在直观上要 明确多 了 。 钧心斗角 原是作为描述阿房宫建筑的词语 。 唐杜牧 《阿房宫赋 》 “ 各抱地势 , 钩 心斗 角 。 ” 此 处 气合” 指宫室 的中心 , “ 角 ” 指屋 角 。 “ 钩 心 ” 是 说各个屋角向着宫室 中心 “ 斗 角 ” 则是说各个 屋角彼此对 向好象戈矛相斗 。 当 “ 钩心斗 角 ” 脱 离上述具体语境时 , “ 钩心 ” 和 “ 斗 角 ” 就成 了 人 们通常理解的意义 , 按这一字面意 义 , 该成语 就转为 比喻各人运用心思来 明争暗斗 。 “ 钩心 斗 角 ” 成 了 由指 甲事物变为指 乙 事物 , 且 由原 来的不含任何感情色彩变为带贬 义 天花乱坠 梁朝慧皎 《高僧传 》 “ 梁武帝时 , 云 光法 师讲经 , 感动上天 , 天花纷纷坠 落 。 ” “ 天花坠 落 ” 是不可能的事情 , 足见 云 光法师讲经之诚 意及功夫 。 后来源于此的成语 “ 天花乱坠 ” , 一 个 “ 乱 ” 字 , 就使语义走 向反面 , 成 了贬 义词 。 第三 , 出处的 “ 成语 ” 是不带感情色彩的一 般叙述用语 , 后代却变为贬 义词或带有强烈情 绪意味的用语 。 闭门造车 。 朱熹《中庸或间 》“ 古语所谓 闭门造车 , 出 门合辙 , 盖言 其法之 同 。 ” “ 闭门造车 ” 指按一 定法度 、 规范在家里造车 , 由于 “ 闭门 ” 之后还 要 “ 出门合辙 ” , 所以是合乎使用要求 的 , 因此 这里的 “ 闭门造车 ” 不 含一点贬抑 的意 味 。 后来 用作成语 , 只有 “ 闭门 ” , 没有 “ 出门 ” , 自然就 带上 了 “ 只凭主观意愿办事 , 不管是否符合实 际 ” 的贬义了 。 有特无恐 源于 《左传 ・ 傅公二十六年 》 。 春秋时 , 齐 孝公率军攻打鲁国 , 鲁国大 臣展禽赶去游说齐 孝公 , 让他放弃攻打鲁国的打算 。 “ 齐侯曰 ‘ 鲁 人恐乎 ’ 展禽 对 曰 ‘ 小人恐矣 , 君 子则否 ’ 齐侯 曰 ‘ 室如县罄 , 野无青草 , 何恃而不恐 ’ 对 曰 ‘ 恃先王之命 。 ・ …‘恃此以 不恐 。 ’ ” 齐侯 问展禽鲁 国人凭什么 不怕他 , 展禽 回答说是凭 着齐鲁两 国先君的友好关系和相信齐侯会继承 先君与邻国和好的传统 。 这里的 了恃 ” 是一般的 叙述 , 表示凭借 。 而 “ 有恃无恐 ” 这一成语中 ,
  • 6. “ 有恃 ” 指 “ 有所依仗 ” , 从字面上看 , 带有强烈 的感情色彩 , 暗含 “ 可以胆大妄为 ” 的语意 , 因 而成 为贬 义词 。 汰滋一气 据宋人钱易《南部新书 ・ 戍集 》所载 , 唐代 有位主考官名叫崔沉 , 他办事认真 , 不询私情 。 一次他主持考试 , 有一位名叫崔魔 的人被录取 。 而 “ 沉涤 ” 恰好是一种夜间露气的别称 , 有人就 取笑说 “ 座主 门生 , 沉涤一气 。 ” 别人 的打趣 , 完全在于两 人名字的巧合 , 不含贬义 。 后来变 为贬 义词很可能是大众心理使然 , 因为 “ 露气 ” 并 不是一种受欢迎的东西 。 中饱私 《韩非子 ・ 外储 说右下 》 “ 薄疑谓 赵简主 曰 ‘ 君之国中饱 。 ’ 简主欣然而喜 曰 ‘ 何如焉 ’ 对 曰 ‘ 府库空虚于上 , 百姓贫饿于下 , 然而奸 吏富矣 。 ’ ” “ 国 中饱 ” 原来是叙述处在 中间的奸 吏因用非法手段捞取钱财而富足 了 。 “ 中饱 ” 是 不 带贬义的 , 据此段文意而来的 “ 中饱私囊 ” 因 为带上 了 “ 私 ” 字 , 使其成为贬义成语 。 分雇抗礼 《庄子 ・ 渔父 》中引子路 的话说 “ 万乘之 主 , 千乘之君 , 见 夫子 孔子 未尝不分庭伉礼 , 夫子犹有据敖 傲 之容 。 ” “ 分庭伉礼 ” 在此指 帝王或诸侯和孔子见面时 , 分别站在庭院两边 , 相对行礼 , 以平等态度相待 。 伉指 匹敌 。 后代的 成语作 “ 分庭抗礼 ” , “ 抗 ” 通常理解为对抗 , 这 样就使这个成语增 加 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 虽不 是贬 义词却带有针锋相对的意味 。 通过上面 的分析 , 我们可以看到 成语的词 义演变根源在于 后代的成语脱离 了 出典的具体 语言环境 , 它 的意义很大程度 由组成该成语的 各个成份这一小语言 环境确定 。 语境往往起着 一种使词语突破原有意义羁绊 、 重新获得 一种 特殊的表达效果 的作用 。 当然 , 成语本身的小语 境还受到人 们的观念和社会心理特征等诸种属 于文化范畴的因素的制约 。 成语词义 的演变形 式 , 除了 人 们通常论及的扩大和缩小外 , 至少还 可分为三大类 。 第一类是感情色彩的转变 , 如上 举第一种例子就是 , 多 由褒义变贬 义 。 第二类是 类别 的转移 , 象上举第二种例子 类别的转移 又 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一般叙述意 义上的转移 , 如 “ 不一而足 ” 、 “ 不可思议 ” 二是一般叙述意义 向 比喻义 的转移 , 如 “ 陈陈相 因 ” 、 “ 钩心斗 角 ” 三是 比喻义上的引 申 , 如 “ 寄人篱下 ” 、 “ 天花乱 坠 ” 。 第三类是一般叙述意义的成语 向带感情色 彩 的成语转化 , 就是上面所举 的第三种例子 。 由成语词义 的演变形成我 们可以断定 , 汉 语的词 义演变不能简单地 归为扩大 、 缩小和 转 移这几种方式 , 因为词 义 的演变大大地受到 社 会 习惯 、 道德准则 、 民族思维特点等 人文特征 的 影 响 , 从而使演变的形式变得 多种多样 、 纷繁复 杂 。 四 、 成语 在流 通 领 域 中 充任 的 社 会 职 能 成语以其言简意赅 、 生动活泼 、 概括性强 、 儒家思想在 中国两千多年 的封建社会里 占 可塑性大等特点为人 们所 “ 喜闻乐用 ” , 除了作 据了统治地位 , 可谓深入 人心 。 这除 了与统治阶 为一般的表情达意之用外 , 成语还担负着更为 级 “ 罢默百家 , 独尊儒术 ” 的做法有关外 , 还与 重要 的社会职能 。 马 国凡先生 曾指 出 “ 成语是 宣扬儒家学说的人把 他 们的祖师爷孔子 、 孟子 语言中最能表现 民族特色 的部分 , 在 内容上 , 成 的议论 直接引 用 或加工成 成 语 的形 式 纳 入 人 语所选用 的素材 , 和 民族 的历史甚 至 风俗 习惯 们的 日常交际 中有关 。 因而使儒家学说在人 们 息息相通 形式上 , 成语的表现手段 、 结构方式 的印象里不断加深 , 不少提法甚至成 了人 们的 也全都浸透 民族语言的特征 。 ” ④ 的确 , 作为语言 行为准则 。 当然 , 儒家思 想 中也有不少合理有用 中 “ 最能表现 民族特色 ” 的成语 , 对人 们认识事 的东西 , 对社会起到 一定的积极作用 。 如阐述儒 物的普遍规律 、 了解各地的风俗 习惯 、 记取历史 家基本主 张及为人处世道理 , 且有进步意 义 的 的经验教训 , 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 这 成语 , 来 自《论语 》的有 富贵 如浮云 、 择善而 就是成语的另一种社会职能 。 宣扬各种哲学 思 从 、 乐在其中 均见 《述而 》 、 既往不咎 、 尽善 想和宗教信仰的人更是把他 们的观点通过成语 尽美 均见 又情 》 、 言必信 , 行必果 、 欲速 则 的形式融入社会 , 使他们的主张得 以家喻户晓 。 不达 、 名正言顺 均见 《子路 、 敬而远之 、 文
  • 7. 质彬彬 均 见 《雍也 》 、 任重道远 、 不在其位 , 不谋其政 均 见 《泰伯 》 、 成人之美 《颜渊 》 、 过犹不及 《先进 》 、 三军可以夺 帅 , 匹夫不可 夺 志 《子罕 》 、 三思而行 《公冶长 》 、 求人 不如求 己 《卫灵公 》 、 三十而立 《为政 、 三 省吾身 《学而 》 来 自 《孟子 》的 与 民同 乐 《梁惠 王 上 》 、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公孙 丑 下 》 、 富贵不能淫 《滕文公下 》 、 万物 皆备 于 我 、 引而 不发 《均见 《尽心上 、 与人为善 、 出类拔萃 均 见 《公孙丑上 》 。 阐述对学 习所应 采取的态度的成语 , 来 自《论语 》的有 发愤忘 食 、 三 月不知 肉味 、 三人行 , 必有我师 、 举一反 三 均见 《述而 》 、 温故知新 《为政 》 , 来 自 《孟子 》的 “ 专心致志 《告子上 》 、 夜以继 日 《离娄下 》 。 属于 经验之谈的成语 , 来 自 《论 语 》的 人之将死 , 其言也善 《泰伯 》 、 后生 可畏 《子罕 》 、 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 》 、 是 可 忍 , 孰不可忍 《八情 》 来 自 《孟子 》的 寡不敌众 《梁惠王上 》 儒家经典中还有一些词语是描述某些不好 现象 、 不 良做法 , 对这些现象和做法儒家是采取 批判态度的 。 而这类词语也成为成语进入流通 领域 , 这些成语可以 说从反面的角度表明 了儒 家思 想 。 如来 自《论语 》的 患得患失 、 道 听途 说 、 色厉 内在 均见 《阳货 》 、 言不及义 《卫 灵 公 》 ,・ 来 自《孟子 》的 缘木求鱼 、 匹夫之勇 、 五十步笑百步 均见 《梁惠王上 》 、 以其昏昏 , 使人 昭 昭 、 久假不 归 、 一毛不拔 均 见 《尽心 上 》 、 自暴 自弃 、 为渊驱鱼 , 为丛驱雀 均见 《离娄上 》 、 杯水车薪 、 一暴十寒 《告子上 》 、 同 流合污 《尽心下 》 、 自怨 自艾 《万章上 》 、 握苗助长 《公孙丑上 神 各种思 想学说的出现 , 往往或多或少在社 会中带来一定的影响 , 而这种影响部分地要 由 成语来体现 , 前面的出 自 濡家经典的成语就是 一例 。 儒家学说能以这种方式影响社会 , 诸子百 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象道家的 “ 无为而治 ” 、 “ 老 死 不相往来 ” 、 “ 贻笑大方 ” 等等 , 限于篇幅不能 一一举例 。 当然诸子百家的政治和 学术地位在 封建社会 中无法与儒家相 比 , 表 明他 们学说的 词语 成语 不可能象儒家经典中的词语那样大 规模地进入流通领域 , 但是他们学说 中的合理 成分 , 即对人 们认识社会 、 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 义 的成语 , 人 们也把它们吸收进大众语汇里 , 许 多取 自窝言故事的成语就是 因此而 来的 。 象 出 自《庄子 》的 魔丁解牛 、 邯郸学步 、 涸辙之鲜 、 井底之蛙 , 来 自 《韩 非子 》的 三人成虎 、 滥 竿充数 、 买槟还珠 、 郑人买履 、 自相矛盾 、 守株 待兔 淑于 《列子 》的 祀人优天 、 朝三暮四 、 愚公移 山 、 岐路亡羊 , 等等 , 都成了人们熟悉且 乐于运用的成语 。 当然 , 还有象 “ 十年树木 , 百 年树人 ” 《管子 ・ 权修 》 、 “ 千里之行 , 始于足 下 ” 、 “ 天 网恢恢 , 疏而不漏 ” 均 见 《老子 》 、 “ 二人同心 , 其利断金 ” 《周易 ・ 系辞上 》 等 具有真知灼 见或普策意义的词语也有不少成为 成语 。 综上所述 , 成语是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 中 产生 , 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繁荣 。 它的墓本格式 也是受最初的文学样式的影响而形成的 , 从而 使它 的形式不可避免地带上人 文的痕迹 。 当社 会向前发展 , 新事物 、 新思想不断涌现时 , 成语 又部分地担负反映和记录的作用 , 从而使其人 文特征愈发突 出 , 因而成语所承担 的社会职能 也更加广泛 。 可见 , 成语从形式到 内容 , 从产生 到发展 , 无处不体现汉语词 义 的人文性 。 责任 编料 李世 臣 〕 注 ①史式 《汉语成语研究 》第 、 川人 民出版社 年 月版 ②同上书 , 第 页 。 ③同上书 , 第 页 ④马国凡 《成语概念 》 , 第 页 。 民 出版社 年 月版 。 页 。 四 内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