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42
佛陀的啟示
What the Buddha Taught
Walpola Rohula
顧法嚴居士譯
慧炬出版社
大綱
• 佛陀傳略
• 佛教的宗教態度
• 四聖諦
• 無我論
• 修習:心智的培育
• 佛的教誡與今日世界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年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佛陀傳略
• 佛陀,姓喬答摩,名悉達多,西元前 6 世紀生
於北印度。
• 父親淨飯王,是釋迦國的國王。母親叫做摩耶
夫人。
• 他見到人生的真相和人類的痛苦,下定決心要
找出一個方法,來解決遍及世間的苦惱。
• 在他 29 歲的那年,獨子羅睺羅出世不久,毅
然離開王城,成為一個苦行者,以尋求他的答
案。
佛陀傳略
• 苦行者喬達摩在恆河流域行腳 6 年,參訪
了許多宗教界的名師,研習他們的理論與
方法,修練最嚴格的苦行。
• 但這一切都不能使他滿意。於是他放棄了
所有傳統的宗教和它們修練的方法,另闢
蹊徑。有一天晚上,坐在尼連禪河邊菩堤
伽耶一棵樹下,喬達摩證了正覺,那時他
才三十五歲。之後,人家就都叫他做佛陀,
意思是「覺悟的人」。
佛陀傳略
• 證了正覺之後,佛陀在波羅奈附近的鹿野
苑,為他的一群老同修—— 5 個苦行者,作
第一次的說法。
• 從那天起,凡經 45 年之久,他教導了各種
階層的男女——國王、佃農、婆羅門、賤民、
巨富、乞丐、聖徒、盜賊,對他們一視同
仁,不存絲毫分別之心,對準備了解並實
行它的一切男女,全部公開。
• 佛陀在 80 歲時,逝於拘尸那羅。
佛教的宗教態度
• 在所有的宗教創始人中,佛陀是唯一不以非人
自居的導師。他自承只是一個單純的人類,不
若其他宗教的教主,或以神靈自居,或自詡為
神的各種化身,或者自命受了聖靈的感動。
• 佛不但只是人類的一員,而且他也從不自稱曾
受任何神靈或外力的感應而成佛。
• 他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於人
的努力與才智。人能成佛,而且只有人才能成
佛。
• 只要他肯發願努力,每個人身內都潛伏有成佛
的勢能。
佛教的宗教態度
• 他教導、鼓勵每一個人要努力自求解脫;
因為人的努力與才智,足可以自解纏縛。
• 佛說:「工作須你們去做,因為如來只能
教你們該走的路。」解脫之道是需要我們
自己去實踐的。
佛教的宗教態度
• 佛說,在他的教誡中,絕無秘密法門。他
緊握的拳中,並沒有隱藏著東西。換言之,
他一向沒有什麼「袖中秘笈」。
• 佛准許他的弟子們自由思想,這在宗教史
中是向所未聞的。這種自由是必要的,因
為,根據佛的話,人類的解脫全賴個人對
真理的自覺,而不是因為他順從神的意旨,
行為端正,因此靠神或其他外力的恩典,
而得到解脫以為酬傭。
佛教的宗教態度
• 「是的,迦摩羅人啊!你們的懷疑、你們的迷茫是
正當的;因為對於一件可疑的事,是應當生起懷疑
的。迦摩羅人啊!你們要注意不可被流言、傳說、
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據宗教典籍,也不可
單靠論理或推測,也不可單看事物的表象,也不可
溺好由揣測而得的臆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
能而信以為實,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們的導
師。』迦摩羅人啊!只有在你自己確知某事是不善、
錯誤、邪惡的時候,你才可以革除他們......而當你
自己確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時你再信受奉
行。」
• 佛所教的尚不只此。他告訴他的比丘們:弟子甚至
須審察如來(佛)本身。這樣,他才能充分地相信
他所追隨師尊的真正價值。
佛教的宗教態度
• 根據佛的教誨,疑是五蓋之一,能覆蔽人心,
使不得如實見到真理,並能障礙一切進步。
• 疑卻不是一種罪惡,因為在佛教理沒有盲信這
一條。事實上,佛教裡根本就沒有其他宗教裡
所謂原罪的觀念。一切惡法的根本是無明與邪
見。
• 除疑惑的門徑很多,僅靠說一聲「我相信」或
「我不懷疑」,並不能解決問題。強迫自己去
相信與接受某些不瞭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
宗教,也不是睿智。
佛教的宗教態度
•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毋寧說是盲
信——上的。但是在佛教裡,重 點卻在「見」、知
與瞭解上,而不在信(相信)上。
• 一般「相信」之所以產生,全在無「見」。一旦見
了,相信的問題即告消失。
• 如果我告訴你:我握緊的掌中有一顆寶石,這就產
生了信與不信的問題,因為你看不見。但是如果我
張開手掌讓你看這寶石,你親見之後,相信的問題
便無從產生了。因此,在古佛典中有這樣一句話:
「悟時如睹掌中珍(或作菴摩羅果)。」
• 佛的教誡曾被形容為 ehipasika,就是請你自己「來
看」,而不是來相信。
• 佛教裡一向是由智慧得正見,而不是由盲信而生信
仰。
佛教的宗教態度
• 佛說:「如人有信仰,而他說『這是我的信
仰』,這樣可說是護法了。但這樣說過之後,
他卻不可進一步地得出一個絕對的結論:『只
有這才是真理,餘者皆假。』換言之,誰都可
以相信他所喜愛的,也可以說『我相信這個』。
到此為止,他仍是尊重真理的。但是由於他的
信仰,他卻不能說唯有他所相信的才是真理,
而其他一切都是假的。」
• 佛說:「凡執著某一事物(或見解)而藐視其
他事物(見解)為卑劣,智者叫這個是桎梏
(纏縛)。」
佛教的宗教態度
• 「比丘啊!有人在旅行時遇到一片大水。在這邊岸上充滿了危
險,而水的對岸則安全無險。可是卻沒有船可渡此人登上那安
全的彼岸,也無橋樑跨越水面。
• 於是,那人採集了草木枝葉,做了一只木筏。由於木筏之助,
安然渡達彼岸。
• 他就這樣想:『此筏對我大有助益。我不妨將此筏頂在頭上,
或負於背上,隨我所之。』」
• 「比丘啊!你們意下如何呢?此人對筏如此處置,是否適當?」
「不,世尊。」「那末,要怎樣處置這筏,才算適當呢?既以
渡達彼岸了,假使此人這樣想:『我不妨將筏拖到沙灘上來,
或停泊某處,然後繼續我的旅程。』如果這樣做,此人的處置
此筏,就很適當了。」
• 「同樣的,比丘們啊!我所說的法也好像木筏一樣,是用來濟
渡的,不是為了負荷(執取)的。比丘們啊!你們懂得我的教
誡猶如木筏,就當明白好的東西(法)尚應捨棄,何況不好的
東西(非法)呢?」
佛教的宗教態度
• 佛的教誡是用以度人,使他得到安全、平和、
快樂、寧靜的涅槃的。他是一位現實的導師。
他只教導能為人類帶來和平與快樂的學問。
• 形而上無益於解脫的問題,佛不予回答: (一)宇
宙是永恆的,還是(二)不永恆的?(三)是有限的,
還是(四)無限的?(五)身與心是同一物,還是
(六)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七)如來死後尚繼
續存在,還是(八)不再繼續存在,還是(九)既存
在亦(同時)不存在?還是(十)既不存在亦
(同時)不不存在?
佛教的宗教態度
• 佛陀:「我所解釋的,已解釋了。我所未解釋的,即
不再解釋。我所未解釋的是什麼呢?宇宙是永恆?
是不永恆?等十問是我所不回答的。為什麼我不解
答這些問題呢?因為它們沒有用處。它們與修練身
心的梵行根本無關。它們不能令人厭離、去執、入
滅,得到寧靜、深觀、圓覺、涅槃。因此,我沒有
為你們解答這些問題。」
• 「那末,我所解釋的,又是些什麼呢?我說明了苦、
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和滅苦之道。為什麼我要解
釋這些呢?因為它們有用。它們與修練身心的梵行
有根本上的關連,可令人厭離、去執、入滅、得寧
靜、深觀、圓覺、涅槃。因此我解釋這些法。」
四聖諦
• 苦諦。
• 集諦: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
• 滅諦:苦之止息。
• 道諦:導致苦之止息的途徑。
苦諦
• 佛教是既非悲觀的,也非樂觀的。而是「實觀」的。
• 它對人生、對世界的觀點是如實的。它以客觀的眼
光看一切事物。
• 它只是客觀而正確地告訴你:你是什麼?你周圍的
世界又是什麼?並為你指出走向十足自由、平和、
寧靜與快樂的途徑。
• 巴利文「苦」Dukkha,梵文作Duhkha (音譯: 杜卡)。
• 「苦」諦,除了通常的「苦難」意義在內,還包含
更深的意念,如「缺陷」、「無常」、「空」、
「無實」等。
苦諦
• 佛說世間有苦難,並不是否認人生有樂趣。相反的,他
承認居士和比丘都可以有各種物質和精神的樂趣。例如:
家庭生活之樂、五欲之樂、厭離之樂、染著之樂、色身
之樂、心靈之樂等等。
• 可是這一切都包含在「苦」中。甚至由修習高級禪定而
得的非常純淨的精神狀態,其中了無通常所謂「苦難」
的蹤影,可稱是無染的樂受的各種禪定境界,以及不苦
不樂只有純粹捨支與一心支的禪定境界,像這種非常高
超的精神境界,也都包含在「苦」中。
• 在《中部經》裡有一部經,佛先讚嘆禪定之樂,後接著
說這些喜樂是無常、苦、變易不居的。請注意這裡明明
白白地標出一個「苦」字。這「苦」並不是通常所謂的
苦難,而是「無常即是苦」。
苦諦
• 佛是真實而客觀的,他說對於欲樂的享受,有三件事必須了了分明:
1. 欲樂的對象與欲樂的享受。 (味)
– 當你看見一個美女,你喜歡她,被她所吸引。你樂於一再見到那人,從
那人處得到歡樂與滿足。這就是欲樂的享受,是經驗上的一項事實。
2. 欲樂的惡果、危險、以及其它不如意處。 (患)
– 但是這種享受不會長久,就和她以及她所有的吸引力也不長久一樣。情
況改變時,你不能再見到那人;失去了這份享受,你就變得憂鬱,也可
能變得不可理喻而失去心智的平衡。你也許會做出傻事來。這就是欲樂
惡的、不如意與危險的一面;這也是一項經驗上的事實。
3. 從欲樂得解脫。 (離)
– 如果你對她不貪著,完全抱一種超然的態度,那就是自在、解脫。
• 一切生命中的享受,都不離這三件事。
苦諦
「苦」的觀念可從三方面去審察:
1. 苦苦: 一般苦難的苦。
– 生、老、病、死、冤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憂、悲、
哀傷…
2. 壞苦: 由變易而生的苦。
3. 行苦: 由因緣和合(條件具備)而生起的苦。
– 行苦是苦諦中最重要、最具哲理的一面。要了解它,
必須先將我們所認為「眾生」、「個人」及「我」的
觀念作一番分析闡釋。
苦諦 – 五蘊
• 根據佛教哲學,所謂「眾生」、「個人」
及「我」,只是經常在變動著的物質與精
神力量或能力的組合體。這種組合可以分
成五類,或稱五蘊。
• 佛說:「簡言之,這五類能執著的組合體
(五取蘊)就是苦。」
苦諦 – 色蘊
• 色蘊: 物質
• 在這色蘊之中,包括有傳統的四大種性,
就是堅性(地)、濕性(水)、煖性(火)
與動性(風),以及四大的衍生物。
• 這些衍生物包括我們的五種感覺器官,也
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
及在外境中與它們相應的對象,也就是色
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等。
苦諦 – 受蘊
• 受蘊: 感覺
• 我們身心器官與外界接觸到的所有感覺:不愉
快的 (苦受) 、愉快的 (樂受)、 以及既非愉快又
非不愉快的 (不苦不樂受)。
• 這些感覺可分六種:由眼根與色塵相接而生的
感覺;耳根與聲塵、鼻根與香塵、舌根與味塵、
身根與觸塵、意根與法塵 (思想與意念) 等相接
而生的感覺。
• 也就是說,我們身心的一切感受,都包括在此
蘊之中。
苦諦 – 想蘊
• 想蘊: 識別
• 想蘊也有六種,與在內的六根和在外的六
塵相關聯。
• 和受蘊一樣,是由六根與外境相接而生起
的。
• 它的功能就在認識與辨別各種身心活動的
對象。
苦諦 – 行蘊
• 行蘊: 包括了所有善的與惡的意志活動。
• 一般所謂的「業」,也屬於這一蘊。
• 佛:「我叫作業的就是意志(思)。先有了決意,
才經由身、口、意發為行動。」
• 思:心的造作、心志的活動。它的功能,就是指揮心
智以從事善、惡、無記等活動。
• 行蘊也有六種,內與六根、外與六塵相聯接。
• 受與想不是意志的活動,不能產生業果。只有意志
的活動如作意、欲、勝解、信、定、慧、精進、貪、
瞋、無明、慢、身見等,才能產生業果。在行蘊中,
像這樣的心志活動(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二種。
苦諦 – 識蘊
• 識: 覺知
• 覺知(識)是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一
為基本,以及和它相應的六塵(色、聲、香、味、觸、
法)之一為對象而生的反應。
• 例如,眼識即以眼根為基本,而以可見的形態為對象而
生起。意識(末那)是以意根為基本,而以心所有法
(即意念、思想等)為對象而生起。
• 識也分六種,與內六根和外六塵相攸關。
• 識並不能辨認事物,它只是一種覺知,對於某一事物的
存在的察覺。眼睛接觸一種顏色,比方說藍色的時候,
眼識即行生起。但它只是察覺到有一種顏色存在,並不
認識它是藍色。認出它是藍色的,是想蘊。
• 根據佛教哲學,世間並無永恆不變而與物質對立的精神,
可以被視為「自我」、「靈魂」或「個我」者。「識」
也不可以視之為與物質對立的精神。
苦諦 – 識蘊
• 識是從使它生起的因緣得名。因眼根與色塵相接而生起
的識,就叫做眼識;因耳根與聲塵相接而生的識,就叫
做耳識;因鼻根與香塵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鼻識;
因舌根與味塵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味識;因身根與
觸塵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身識;因意根與法塵(意
念與思想)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意識。
• 佛曾經毫不含糊地宣稱識蘊是依色、受、想、行四蘊而
生起,不能離此四蘊而獨存。他說:識可以以色為方便、
以色為對象、以色為給養而存在,並且為樂此不疲故,
它可以生長、增進、發展。識也可以以受為方便‧‧‧‧‧‧
而存在,以想為方便‧‧‧‧‧‧而存在;以行為方便、以行
為對象、以行為給養而存在,並且為樂此不疲故,它可
以生長、增進、發展。
苦諦 – 五蘊
• 我們叫做「眾生」、「個人」或「我」的,只是為這五蘊的綜
合體所取的一個方便的名字或標籤而已。
• 這五蘊都是無常的、不停地變遷著的。
• 「凡是無常的,即是苦。」這就是佛說:「簡單地說,五取蘊
即是苦」的真實義蘊。
• 從一剎那到相接的另一剎那,五蘊就不再相同。在這種關係裡,
甲並不等於甲。五蘊是一股剎那的生滅之流。
• 在一連串的因果關係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構成另一件事物
生起的條件。其中,並沒有不變的實體。它們的幕後,並沒有
可以叫做「永恆的自我(神我)」或真正可以叫做「我」的東
西。
• 這五種精神與肉體的「蘊」,本來是相互依存的。在它們聯合
活動的時候,就成為一架身心合一的機器,因而產生了「我」
的意念。但這是一個虛妄的意念,是一種心所有法,也就是前
文剛談過的五十二種心所法之一的身見——薩迦耶見。
苦諦 – 五蘊
• 在活動的後面,並沒有不動的推動者,只有活動本
身。而生命就是活動本身。
• 思想的幕也沒有思想者。思想本身就是思想者。
• 佛教的這一觀點,與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相反。
• 有些人以為這將使得佛教徒的生活憂鬱而悲哀。這
是錯誤的想像。相反的,真正的佛教徒,是個最開
心不過的人。他既無畏怖,也沒有煩愁。他是寧靜
安詳,不為災變所惱亂沮喪,因為他能如實洞見一
切事物,從不抑鬱不樂。
• 佛教最反對愁慘、苦惱、悔罪、鬱悶等心理狀態,
認為這些都是體證真理的障礙。須記得「喜」是七
覺支之一,為證見涅槃所必須培養的一種主要德性。
集諦
• 集諦: 苦的生起
– 苦的根源,就是『渴(愛)』。它造成『來世』
與『後有』;與強烈的貪欲相纏結,隨地隨處
拾取新歡。
– 渴(愛)的核心,就是從無明生起的虛妄我見。
• 『渴(愛)』有三:
1. 感官享受的渴求(欲愛)
2. 生與存的渴求(有愛)
3. 不再存在的渴求(無有愛)。
集諦 - 渴(愛)
• 「渴(愛)」一詞的意義,不僅是對欲樂、
財富、權勢的貪求與執著,也包括對意念、
理想、觀點、意見、理論、概念、信仰等
的貪求與執著。
• 佛:「世人常感不足,夢寐以求,乃成為
『渴(愛)』的奴隸。」
集諦 - 四食
• 眾生所賴以繼續生存的要件「因、緣」共有四種,
叫做四食:
1. 普通物質的食糧(段食)
2. 感官(包括意根)與外境的接觸(觸食)
3. 覺知(識食)
4. 思或意志(思食)。
• 思是求生、求存、求再生、求生生不已、求日益繁衍、滋長、
積聚的意志:它是造成生命延續的根本,以善惡等業使生命
向前邁進。思是一種業 (意業),源於渴(愛),屬於行蘊。
• 業: 巴利文 Kamma和梵文 Karma, 其字義是「活動」、「作
為」 ,在佛教指「有意的行為」 。業的效應,叫做業果或
業報。
• 善業得善果,惡業得惡果。不是正義,不是任何「人」或力
量對你的行為加以裁判後所施於你的獎懲,而是因為這些行
為的本質如此。這是它們本身的法則。
集諦 – 生死
• 生命乃是五蘊和合而成,是肉體與精神力量的綜合。
這些力量時刻在變,沒有兩個相續的剎那是相同的。
每一剎那,它們生起又立刻死亡。
• 我們叫做死的東西,只是身體機能的全部停止而已。
這身體機能停止之後,對於生存、持續、繁衍的意
志、願力、欲望與渴愛,是一股極大的力量,大到
足以推動整個生命、整個存在、整個世界。它繼續
以另一形式呈現,而造成稱為再生的後有。
• 因為沒有永恆不滅的實體,所以並沒有任何東西可
以從這一剎那度到另一剎那,也就沒有任何恆常不
變的東西可以從今生投向他生。生命只是剎那變化
而相繼不斷的一個系列。
集諦 – 生死
• 就像一朵徹夜長明的燈燄。(從初夜到天明)它既非同
一燄,也不是另一燄。一個小孩成長為六十老翁。當然
的,這六十老翁與六十年前的稚子不會一樣,可是他也
不是另一個人。同樣地,一個人在此地死了,在另一個
地方又生了下來;這兩者既非同一人,亦非另一人。他
仍是同一系列的繼續。死與生的差別只在一念頃間。此
生的最後一念頃,便決定了所謂下一生的最初一念頃。
這下一生實際上仍是此生同一系列的延續。就在此生中,
亦復如是。此一念頃便是構成下一念頃的要件。
• 只是求生、求存的「渴(愛)」存在一天,生死相續的
輪迴,就將不停的流轉。只有以智慧照見實相、真理、
涅槃,將它的動力「渴(愛)」切斷了,這輪迴才會停
止轉動。
滅諦
• 滅諦: 苦的止息
– 涅槃。巴利文Niana,梵文Nirvana。
• 涅槃
– 徹底斷絕貪愛:放棄它、摒斥它、遠離它、從它得解
脫。
– 一切有為法的止息,放棄一切污染,斷絕貪愛,離欲,
寂滅,涅槃。
– 貪的熄滅、瞋的熄滅、癡的熄滅。
– 放棄、消滅愛欲與對此五蘊之身的貪求,就是苦的止
息。
– 生死相續的止息,就是涅槃。
– 有不生、不長的非緣生法(無為法)。如果沒有這不
生、不長的非緣生法,則一切生的、長的、因緣和合
的,即無從得解脫。因為有這不生、不長、非緣生法
故,生的、長的、因緣和合的,才能得到解脫。
滅諦
• 涅槃
– 涅槃並不是自我的銷毀,因為根本無「我」可毀。涅槃所銷
毀的是「我」的幻覺、「我」的錯誤意念。
– 人由五蘊組成,佛將五蘊予以分析,結論是其中沒有一樣是
「我的」、「我」或「我自己」。他徹底明了識如何來?如
何去?愉快的、不愉快的、以及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感覺
如何來?如何去?由於這種了解,他即心無所著。心無所著,
就成為一純粹、平等的捨心。他可將這捨心隨意昇到任何高
層的心靈境界,而長時間的維持此一狀態。但是他又想如果
我將這純淨的捨心集中於空無邊處,而生一心與彼相應,是
知該處乃心所造,是有為法。如果我將此純淨捨心集中於識
無邊處......於無所有處......於非有想非無想處,而生一心與彼
相應,是知該等處皆是心造。於是,他不再以心造作,亦不
以意志求生存相續,亦不求滅。因為他不造作,不求生存相
續,亦不求斷滅故,他對世間心無執取。心無執取,則無所
罣礙。無所罣礙故,心得澈底完全的平靜(內心的寂滅)。
於是他自知:「受生已盡,清淨的生活已過完了,該做的事
都已做了,已沒有餘事可辦。」
滅諦
• 如果沒有「我」,沒有「神我」,那末誰來親證涅槃呢?
– 如果沒有「我」,現在想者是誰?思想的乃是念頭,在念頭
的後面,再沒有其他的思想者。同樣的,能證涅槃的就是智
慧(般若)。在證的幕後,別無證者。
• 苦因貪愛(渴)生,由般若(智慧)而滅。
– 不論什麼——眾生、事、物、制度只要是緣起的,在它自身
內即含有滅、壞的種子。苦與輪迴,相續不斷的生死,都是
緣起的,所以也一定是緣滅的。
• 遵照第四聖諦的方法,去發展及培養智慧(般若)時,即能澈
見生命的奧秘,如實地見到事物的真相。
– 真理見到後,所有一切狂熱地製造著輪迴相續的妄見的力量,
一時俱歸平靜,不能再產生任何業果。因為妄執已破,對繼
續生存的渴愛已斷。
滅諦
• 在幾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後方能達
到。涅槃卻可以當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獲
得」。
• 凡是親證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間最快樂的人。
他不受任何「錯綜 (complex)」、迷執、憂、悲、
苦惱等苛虐他人的心理狀態所拘縛。
• 他的心理健康是完美的。他能以最純淨的心情欣賞
與享受一切,而不摻雜絲毫自我的成分在內。
• 他是喜悅的、享受著純淨的生活。他的感官愉悅,
無所憂煩,心靈寧靜而安詳。
• 涅槃超越一切兩立與相對的概念,因此它不是一般
善惡、是非、存在不存在等觀念所能概括。
道諦
• 道諦: 導致苦之止息的途徑。
• 道諦: 八正道
1. 正見——正實的知見。(慧) 對事物的如實知見 (四聖諦)。
2. 正思——正確的思維。(慧) 時時刻刻思惟正見,提醒自己,在
生活中 (身口意行為) 符合正見,防範自己不要落入邪見、造
作苦集。
3. 正語——正直的言語。(戒) 不說不實的妄語、不挑撥是非、不
惡口罵人、不談論無意義的閒話。
4. 正業——端正的行為。(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正確見
解的身心行為。
5. 正命——正當的職業。(戒) 不從事於他人有害的職業。
6. 正勤——正好的努力。(定) 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
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
7. 正念——正淨的憶念。(定) 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8. 正定——正統的禪定。(定)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迴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參考資料
• 佛陀的啓示
• 雜阿含經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Ilmu sharafuntukpemula
Ilmu sharafuntukpemulaIlmu sharafuntukpemula
Ilmu sharafuntukpemulaAmy Ucin
 
82675831 8-golongan-yang-berhak-menerima-zakat
82675831 8-golongan-yang-berhak-menerima-zakat82675831 8-golongan-yang-berhak-menerima-zakat
82675831 8-golongan-yang-berhak-menerima-zakatOperator Warnet Vast Raha
 
Fikih 1 Kelas 8 MTs Sujud Sahwi, Sujud Syukur dan Sujud Tilawah
Fikih 1 Kelas 8 MTs Sujud Sahwi, Sujud Syukur dan Sujud TilawahFikih 1 Kelas 8 MTs Sujud Sahwi, Sujud Syukur dan Sujud Tilawah
Fikih 1 Kelas 8 MTs Sujud Sahwi, Sujud Syukur dan Sujud Tilawahmuhammadabdulnasir4
 
Potensi Dasar Manusia
Potensi Dasar ManusiaPotensi Dasar Manusia
Potensi Dasar Manusiashofichofifah
 
Slide shalat jamaah
Slide shalat jamaahSlide shalat jamaah
Slide shalat jamaahJusuf AN
 
Ppt fiqih adzan iqamah
Ppt fiqih adzan iqamahPpt fiqih adzan iqamah
Ppt fiqih adzan iqamahasni furoida
 
Materi hadits menuntut ilmu
Materi hadits menuntut ilmuMateri hadits menuntut ilmu
Materi hadits menuntut ilmuilmupendidikan
 
Verbal and non verbal strokes - Transactional Analysis
Verbal and non verbal strokes - Transactional AnalysisVerbal and non verbal strokes - Transactional Analysis
Verbal and non verbal strokes - Transactional AnalysisManu Melwin Joy
 
Solat jamak dan qasar
Solat jamak dan qasarSolat jamak dan qasar
Solat jamak dan qasarKhairul Anwar
 
Hukum wadh'i bentuk pdf
Hukum wadh'i bentuk pdfHukum wadh'i bentuk pdf
Hukum wadh'i bentuk pdfMahyul Ikmal
 
Memperkasa zakat pertanian di malaysia
Memperkasa zakat pertanian di malaysiaMemperkasa zakat pertanian di malaysia
Memperkasa zakat pertanian di malaysiaMuhammad Ikhlas
 
Solat jamaah kedudukan imam & makmum
Solat  jamaah kedudukan imam & makmumSolat  jamaah kedudukan imam & makmum
Solat jamaah kedudukan imam & makmumAhmad Ahmad
 

What's hot (19)

Runa das bruxas
Runa das bruxasRuna das bruxas
Runa das bruxas
 
Ilmu sharafuntukpemula
Ilmu sharafuntukpemulaIlmu sharafuntukpemula
Ilmu sharafuntukpemula
 
82675831 8-golongan-yang-berhak-menerima-zakat
82675831 8-golongan-yang-berhak-menerima-zakat82675831 8-golongan-yang-berhak-menerima-zakat
82675831 8-golongan-yang-berhak-menerima-zakat
 
Ppt fikih
Ppt fikihPpt fikih
Ppt fikih
 
Fikih 1 Kelas 8 MTs Sujud Sahwi, Sujud Syukur dan Sujud Tilawah
Fikih 1 Kelas 8 MTs Sujud Sahwi, Sujud Syukur dan Sujud TilawahFikih 1 Kelas 8 MTs Sujud Sahwi, Sujud Syukur dan Sujud Tilawah
Fikih 1 Kelas 8 MTs Sujud Sahwi, Sujud Syukur dan Sujud Tilawah
 
Potensi Dasar Manusia
Potensi Dasar ManusiaPotensi Dasar Manusia
Potensi Dasar Manusia
 
Qirad
QiradQirad
Qirad
 
5.6 tabiat agama islam
5.6 tabiat agama islam5.6 tabiat agama islam
5.6 tabiat agama islam
 
Slide shalat jamaah
Slide shalat jamaahSlide shalat jamaah
Slide shalat jamaah
 
Ppt fiqih adzan iqamah
Ppt fiqih adzan iqamahPpt fiqih adzan iqamah
Ppt fiqih adzan iqamah
 
Materi hadits menuntut ilmu
Materi hadits menuntut ilmuMateri hadits menuntut ilmu
Materi hadits menuntut ilmu
 
Rukhsah solat
Rukhsah solatRukhsah solat
Rukhsah solat
 
Fiqh perempuan
Fiqh perempuanFiqh perempuan
Fiqh perempuan
 
Verbal and non verbal strokes - Transactional Analysis
Verbal and non verbal strokes - Transactional AnalysisVerbal and non verbal strokes - Transactional Analysis
Verbal and non verbal strokes - Transactional Analysis
 
Solat jamak dan qasar
Solat jamak dan qasarSolat jamak dan qasar
Solat jamak dan qasar
 
Hukum wadh'i bentuk pdf
Hukum wadh'i bentuk pdfHukum wadh'i bentuk pdf
Hukum wadh'i bentuk pdf
 
Memperkasa zakat pertanian di malaysia
Memperkasa zakat pertanian di malaysiaMemperkasa zakat pertanian di malaysia
Memperkasa zakat pertanian di malaysia
 
Solat jamaah kedudukan imam & makmum
Solat  jamaah kedudukan imam & makmumSolat  jamaah kedudukan imam & makmum
Solat jamaah kedudukan imam & makmum
 
Istidraj
IstidrajIstidraj
Istidraj
 

Viewers also liked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Murphy Chen
 
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Mindfulness-tw
 
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
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
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Tzung-Kuen Wen
 
壓力管理與正念減壓_溫宗堃(警政署基層主管心理諮商輔導知能研習班)
壓力管理與正念減壓_溫宗堃(警政署基層主管心理諮商輔導知能研習班)壓力管理與正念減壓_溫宗堃(警政署基層主管心理諮商輔導知能研習班)
壓力管理與正念減壓_溫宗堃(警政署基層主管心理諮商輔導知能研習班)Tzung-Kuen Wen
 
成為正念的老師和父母_by溫宗堃(東山國小)
成為正念的老師和父母_by溫宗堃(東山國小)成為正念的老師和父母_by溫宗堃(東山國小)
成為正念的老師和父母_by溫宗堃(東山國小)Tzung-Kuen Wen
 
正念-創造無限的可能-聯發科社團演講
正念-創造無限的可能-聯發科社團演講正念-創造無限的可能-聯發科社團演講
正念-創造無限的可能-聯發科社團演講Tzung-Kuen Wen
 
《中阿含》125經:貧窮經
《中阿含》125經:貧窮經《中阿含》125經:貧窮經
《中阿含》125經:貧窮經一彈凡塵 一彈
 
正念練習 觀呼吸 6_9_2014
正念練習 觀呼吸 6_9_2014正念練習 觀呼吸 6_9_2014
正念練習 觀呼吸 6_9_2014Richard Lin
 
素蔬食問答:素食可以治病嗎?
素蔬食問答:素食可以治病嗎?素蔬食問答:素食可以治病嗎?
素蔬食問答:素食可以治病嗎?Scott Liu
 
素食醫學
素食醫學素食醫學
素食醫學yks5876
 
Vegetarian QienKuen-2008年12月21日PunchParty
Vegetarian QienKuen-2008年12月21日PunchPartyVegetarian QienKuen-2008年12月21日PunchParty
Vegetarian QienKuen-2008年12月21日PunchPartyThe Mind Academy
 
How to Make Awesome SlideShares: Tips & Tricks
How to Make Awesome SlideShares: Tips & TricksHow to Make Awesome SlideShares: Tips & Tricks
How to Make Awesome SlideShares: Tips & TricksSlideShare
 
Getting Started With SlideShare
Getting Started With SlideShareGetting Started With SlideShare
Getting Started With SlideShareSlideShare
 

Viewers also liked (18)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
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
正念減壓與現代生活(新加坡公開演講)
 
壓力管理與正念減壓_溫宗堃(警政署基層主管心理諮商輔導知能研習班)
壓力管理與正念減壓_溫宗堃(警政署基層主管心理諮商輔導知能研習班)壓力管理與正念減壓_溫宗堃(警政署基層主管心理諮商輔導知能研習班)
壓力管理與正念減壓_溫宗堃(警政署基層主管心理諮商輔導知能研習班)
 
成為正念的老師和父母_by溫宗堃(東山國小)
成為正念的老師和父母_by溫宗堃(東山國小)成為正念的老師和父母_by溫宗堃(東山國小)
成為正念的老師和父母_by溫宗堃(東山國小)
 
正念-創造無限的可能-聯發科社團演講
正念-創造無限的可能-聯發科社團演講正念-創造無限的可能-聯發科社團演講
正念-創造無限的可能-聯發科社團演講
 
不盡漏(不斷煩惱)
不盡漏(不斷煩惱)不盡漏(不斷煩惱)
不盡漏(不斷煩惱)
 
《中阿含》125經:貧窮經
《中阿含》125經:貧窮經《中阿含》125經:貧窮經
《中阿含》125經:貧窮經
 
正念練習 觀呼吸 6_9_2014
正念練習 觀呼吸 6_9_2014正念練習 觀呼吸 6_9_2014
正念練習 觀呼吸 6_9_2014
 
《中阿含》24經
《中阿含》24經《中阿含》24經
《中阿含》24經
 
素蔬食問答:素食可以治病嗎?
素蔬食問答:素食可以治病嗎?素蔬食問答:素食可以治病嗎?
素蔬食問答:素食可以治病嗎?
 
四、忍耐的奇妙力量
四、忍耐的奇妙力量四、忍耐的奇妙力量
四、忍耐的奇妙力量
 
素食醫學
素食醫學素食醫學
素食醫學
 
Vegetarian QienKuen-2008年12月21日PunchParty
Vegetarian QienKuen-2008年12月21日PunchPartyVegetarian QienKuen-2008年12月21日PunchParty
Vegetarian QienKuen-2008年12月21日PunchParty
 
1214動機與情緒
1214動機與情緒1214動機與情緒
1214動機與情緒
 
聖經中的金錢觀ppt(四)
聖經中的金錢觀ppt(四)聖經中的金錢觀ppt(四)
聖經中的金錢觀ppt(四)
 
How to Make Awesome SlideShares: Tips & Tricks
How to Make Awesome SlideShares: Tips & TricksHow to Make Awesome SlideShares: Tips & Tricks
How to Make Awesome SlideShares: Tips & Tricks
 
Getting Started With SlideShare
Getting Started With SlideShareGetting Started With SlideShare
Getting Started With SlideShare
 

Similar to 佛陀的啟示 (What the Buddha Taught)

佛陀的启示
佛陀的启示佛陀的启示
佛陀的启示megafossil
 
佛教知识 (1)
佛教知识 (1)佛教知识 (1)
佛教知识 (1)Tian Wang
 
《蓮花海》(15)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8)-「蓮師」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紛爭-流亡國外,不忘慈悲-
《蓮花海》(15)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8)-「蓮師」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紛爭-流亡國外,不忘慈悲-《蓮花海》(15)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8)-「蓮師」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紛爭-流亡國外,不忘慈悲-
《蓮花海》(15)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8)-「蓮師」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紛爭-流亡國外,不忘慈悲-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莲花海》(4)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3)-释迦师子-正式参拜人间大导师-绍隆佛种-燃佛心灯-佛陀示现于世之种种微妙因缘-业力的明证-下堕于佛前-尽得佛陀...
《莲花海》(4)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3)-释迦师子-正式参拜人间大导师-绍隆佛种-燃佛心灯-佛陀示现于世之种种微妙因缘-业力的明证-下堕于佛前-尽得佛陀...《莲花海》(4)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3)-释迦师子-正式参拜人间大导师-绍隆佛种-燃佛心灯-佛陀示现于世之种种微妙因缘-业力的明证-下堕于佛前-尽得佛陀...
《莲花海》(4)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3)-释迦师子-正式参拜人间大导师-绍隆佛种-燃佛心灯-佛陀示现于世之种种微妙因缘-业力的明证-下堕于佛前-尽得佛陀...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理大佛學會-四悉檀
理大佛學會-四悉檀理大佛學會-四悉檀
理大佛學會-四悉檀guest5f1b911
 
《莲花海》(21)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中)-佛陀宣说「无上密法」、并预言「密宗之主」的出现-佛陀来到「娑罗双树林」-佛陀接引...
《莲花海》(21)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中)-佛陀宣说「无上密法」、并预言「密宗之主」的出现-佛陀来到「娑罗双树林」-佛陀接引...《莲花海》(21)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中)-佛陀宣说「无上密法」、并预言「密宗之主」的出现-佛陀来到「娑罗双树林」-佛陀接引...
《莲花海》(21)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中)-佛陀宣说「无上密法」、并预言「密宗之主」的出现-佛陀来到「娑罗双树林」-佛陀接引...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佛教知识 (2)
佛教知识 (2)佛教知识 (2)
佛教知识 (2)Tian Wang
 
中三佛學 - 第1課 佛、菩薩
中三佛學 - 第1課 佛、菩薩中三佛學 - 第1課 佛、菩薩
中三佛學 - 第1課 佛、菩薩CY Hui
 
天台宗知多少 02 Tiantai School
天台宗知多少 02 Tiantai School天台宗知多少 02 Tiantai School
天台宗知多少 02 Tiantai SchoolTom
 
《莲花海》(15)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8)-「莲师」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纷争-流亡国外,不忘慈悲-
《莲花海》(15)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8)-「莲师」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纷争-流亡国外,不忘慈悲-《莲花海》(15)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8)-「莲师」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纷争-流亡国外,不忘慈悲-
《莲花海》(15)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8)-「莲师」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纷争-流亡国外,不忘慈悲-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白水老人語錄_1
白水老人語錄_1白水老人語錄_1
白水老人語錄_1huthief
 
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
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
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Gloria091959
 
追寻佛陀 信仰的探寻
追寻佛陀 信仰的探寻追寻佛陀 信仰的探寻
追寻佛陀 信仰的探寻wutitoudi
 
《莲花海》(23)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下)之一-拘尸那罗之历史重要性-佛陀「涅盘」前之最后开示(三)-「无戒者」的「五种恶报...
《莲花海》(23)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下)之一-拘尸那罗之历史重要性-佛陀「涅盘」前之最后开示(三)-「无戒者」的「五种恶报...《莲花海》(23)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下)之一-拘尸那罗之历史重要性-佛陀「涅盘」前之最后开示(三)-「无戒者」的「五种恶报...
《莲花海》(23)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下)之一-拘尸那罗之历史重要性-佛陀「涅盘」前之最后开示(三)-「无戒者」的「五种恶报...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Similar to 佛陀的啟示 (What the Buddha Taught) (15)

佛陀的启示
佛陀的启示佛陀的启示
佛陀的启示
 
佛教知识 (1)
佛教知识 (1)佛教知识 (1)
佛教知识 (1)
 
《蓮花海》(15)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8)-「蓮師」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紛爭-流亡國外,不忘慈悲-
《蓮花海》(15)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8)-「蓮師」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紛爭-流亡國外,不忘慈悲-《蓮花海》(15)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8)-「蓮師」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紛爭-流亡國外,不忘慈悲-
《蓮花海》(15)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8)-「蓮師」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紛爭-流亡國外,不忘慈悲-
 
《莲花海》(4)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3)-释迦师子-正式参拜人间大导师-绍隆佛种-燃佛心灯-佛陀示现于世之种种微妙因缘-业力的明证-下堕于佛前-尽得佛陀...
《莲花海》(4)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3)-释迦师子-正式参拜人间大导师-绍隆佛种-燃佛心灯-佛陀示现于世之种种微妙因缘-业力的明证-下堕于佛前-尽得佛陀...《莲花海》(4)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3)-释迦师子-正式参拜人间大导师-绍隆佛种-燃佛心灯-佛陀示现于世之种种微妙因缘-业力的明证-下堕于佛前-尽得佛陀...
《莲花海》(4)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3)-释迦师子-正式参拜人间大导师-绍隆佛种-燃佛心灯-佛陀示现于世之种种微妙因缘-业力的明证-下堕于佛前-尽得佛陀...
 
理大佛學會-四悉檀
理大佛學會-四悉檀理大佛學會-四悉檀
理大佛學會-四悉檀
 
《莲花海》(21)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中)-佛陀宣说「无上密法」、并预言「密宗之主」的出现-佛陀来到「娑罗双树林」-佛陀接引...
《莲花海》(21)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中)-佛陀宣说「无上密法」、并预言「密宗之主」的出现-佛陀来到「娑罗双树林」-佛陀接引...《莲花海》(21)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中)-佛陀宣说「无上密法」、并预言「密宗之主」的出现-佛陀来到「娑罗双树林」-佛陀接引...
《莲花海》(21)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中)-佛陀宣说「无上密法」、并预言「密宗之主」的出现-佛陀来到「娑罗双树林」-佛陀接引...
 
佛教知识 (2)
佛教知识 (2)佛教知识 (2)
佛教知识 (2)
 
中三佛學 - 第1課 佛、菩薩
中三佛學 - 第1課 佛、菩薩中三佛學 - 第1課 佛、菩薩
中三佛學 - 第1課 佛、菩薩
 
天台宗知多少 02 Tiantai School
天台宗知多少 02 Tiantai School天台宗知多少 02 Tiantai School
天台宗知多少 02 Tiantai School
 
《莲花海》(15)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8)-「莲师」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纷争-流亡国外,不忘慈悲-
《莲花海》(15)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8)-「莲师」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纷争-流亡国外,不忘慈悲-《莲花海》(15)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8)-「莲师」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纷争-流亡国外,不忘慈悲-
《莲花海》(15)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8)-「莲师」指引深度修行-平息宗教纷争-流亡国外,不忘慈悲-
 
白水老人語錄_1
白水老人語錄_1白水老人語錄_1
白水老人語錄_1
 
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
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
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
 
追寻佛陀 信仰的探寻
追寻佛陀 信仰的探寻追寻佛陀 信仰的探寻
追寻佛陀 信仰的探寻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莲花海》(23)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下)之一-拘尸那罗之历史重要性-佛陀「涅盘」前之最后开示(三)-「无戒者」的「五种恶报...
《莲花海》(23)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下)之一-拘尸那罗之历史重要性-佛陀「涅盘」前之最后开示(三)-「无戒者」的「五种恶报...《莲花海》(23)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下)之一-拘尸那罗之历史重要性-佛陀「涅盘」前之最后开示(三)-「无戒者」的「五种恶报...
《莲花海》(23) 圣地巡礼-佛陀进入「大般涅盘」之圣地-拘尸那罗(下)之一-拘尸那罗之历史重要性-佛陀「涅盘」前之最后开示(三)-「无戒者」的「五种恶报...
 

More from Murphy Chen

提升心靈的方法:佛陀教導的四念住
提升心靈的方法:佛陀教導的四念住提升心靈的方法:佛陀教導的四念住
提升心靈的方法:佛陀教導的四念住Murphy Chen
 
資工人的職涯發展之道
資工人的職涯發展之道資工人的職涯發展之道
資工人的職涯發展之道Murphy Chen
 
EKernel Thesis: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
EKernel Thesis: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EKernel Thesis: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
EKernel Thesis: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Murphy Chen
 
EKernel: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
EKernel: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EKernel: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
EKernel: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Murphy Chen
 
Basics of programming embedded processors
Basics of programming embedded processorsBasics of programming embedded processors
Basics of programming embedded processorsMurphy Chen
 
資工人的學習成長之路
資工人的學習成長之路資工人的學習成長之路
資工人的學習成長之路Murphy Chen
 
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
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
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Murphy Chen
 
資工人為什麼需要學習數位電路?
資工人為什麼需要學習數位電路?資工人為什麼需要學習數位電路?
資工人為什麼需要學習數位電路?Murphy Chen
 

More from Murphy Chen (9)

提升心靈的方法:佛陀教導的四念住
提升心靈的方法:佛陀教導的四念住提升心靈的方法:佛陀教導的四念住
提升心靈的方法:佛陀教導的四念住
 
資工人的職涯發展之道
資工人的職涯發展之道資工人的職涯發展之道
資工人的職涯發展之道
 
EKernel Thesis: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
EKernel Thesis: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EKernel Thesis: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
EKernel Thesis: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
 
EKernel: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
EKernel: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EKernel: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
EKernel: an object-oriented micro-kernel
 
Basics of programming embedded processors
Basics of programming embedded processorsBasics of programming embedded processors
Basics of programming embedded processors
 
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
 
資工人的學習成長之路
資工人的學習成長之路資工人的學習成長之路
資工人的學習成長之路
 
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
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
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
 
資工人為什麼需要學習數位電路?
資工人為什麼需要學習數位電路?資工人為什麼需要學習數位電路?
資工人為什麼需要學習數位電路?
 

佛陀的啟示 (What the Buddha Taught)

Editor's Notes

  1. 分享對象: 淨心社社員約 20 名 分享日期: 2014/4/1 Editor: Murphy Chen Reviewer: David Chiou
  2. David: 開經偈是武則天作的,本身沒特殊重點。 之後的南無佛則是皈依,算是開經偈的重點。
  3. David: 更正字。
  4. David: 之後,人家就都叫他做佛陀,意思是「覺悟的人」 ,英譯全文為 “after which he was known as the Buddha, 'The Enlightened One'. ”
  5. David: 其實這章英譯叫「The Buddhist Attitude of Mind」,翻成「佛教的宗教態度」算是譯者的解讀。 David: 佛陀也曾和天人及其餘六道眾生溝通,但不是因為他們而成佛的。英譯是 “The Buddha was not only a human being; he claimed no inspiration from any god or external power either. “ 中譯將 “inspiration” 翻成「感應」似乎不太精準,應該翻成「啟發」之類的。
  6. David: 「依照佛教的看法,人類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他上面再沒有更高級的生靈或力量可以裁決他的命運。 」參見阿含經「自作自覺」一詞,非自作自覺、非他作他覺,也非無因作。而是起有故彼有、…… 以上說法沒有不對,算是勵志,但也看觀點,像有人認為因緣主宰了人(凡夫),雖然因緣也是人自召的。 本書這句算是由「當作自洲而自依」這句經文轉換而來,但該句經文原本的重點是說要依照四念住,而不是人就是主宰。
  7. David: 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怎麼除了嘴巴吃,無形的也可吃?可回說四食可增長五陰,所以也歸於集諦之中。
  8. David: 改錯字